国情部分

国情部分

2015年中考思想品德国情教育部分复习资料

  第四部分 国情教育

  考点54:了解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识记﹚﹙七下四﹚

  1、电视机的变迁、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我国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变化的奥秘是什么?﹙原因﹚

  ①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④坚持党的领导。

  4、中国农村改革始于1978年的小岗村土地承包制。中国城市的改革和开放始于1980年经济特区的创办。

  考点51:指导思想,党的基本路线﹙识记﹚﹙九三﹚

  1、党的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党的基本路线

  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政治保证。

  3、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怎样?

  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考点56:树立科学发展观﹙理解﹚﹙七上十﹚

  1、为什么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57: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理解﹚﹙九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⑴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它是由什么决定的?﹙确立的依据﹚

  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⑶原因: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公有制经济德尔主体地位,就会丧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②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③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公有制的含义、地位、组成:

  ⑴含义:是一种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⑵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

  ⑶组成: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⑷公有制是主体,主要体现在:

  ①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3、非公有制经济

  ⑴组成: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

  ⑵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作用:

  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繁荣市场,方便人们生活,解决就业等。

  ⑷国家政策: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

  5、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6、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怎样?

  其他所有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7、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⑴性质: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8、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考点5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七下五,八下七、八,九三﹚

  1、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⑴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旧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⑶为什么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

  ①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②科学技术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城乡差距

  ⑴城乡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居民收入的差距;教育差距;社会保障的差距;生活质量的差距等。

  ⑵城乡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长期政策的倾斜;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基础差等。

  ⑶城乡差距的存在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农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城市的模样。

  消极影响:

  导致农民丧失了不少发展机会和能力;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⑷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①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教育。②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③建立和健全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惩处机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④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⑸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①什么是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全盘考虑,把农村和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一想办法解决。

  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要求是什么?

  各级党委政府在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分配收入等方面改变“城乡两策,重城抑乡”的思路,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总体思路,打通城乡,资源共享,双赢共荣。

  ⑹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有哪些?

  中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一道难题,应当“四则运算”一起做。

  ①做“加法”,增加农民收入。②做“减法”,减轻农民负担。③做“乘法”,科技武装农民。④做“除法”,改革农民思想。

  ⑺近年来,我国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消农业税、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农村扶贫开发、免费义务教育等。

  ⑻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缩少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③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⑼请你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几条合理的建议。﹙国家怎么做?﹚

  ①大力推进农村改革。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发展现代农业。③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④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⑤加快扶贫开发力度等。

  ⑽为支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②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投身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③宣传国家惠农政策,关注农村发展,为农村发展献计献策等。

  3、东西差距

  ⑴西部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幅员辽阔,人口稀少;美丽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多样的资源。

  ⑵东西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环境的差距: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生存条件恶劣。

  经济发展的差距:东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高于西部、东西部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

  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①目的:

  为了缩少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②具体措施: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打通交通网、大办教育、东西联动,对口支援。

  ③意义:

  有利于缩少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全面小康社会

  ⑴什么是小康?

  小康是指中国广大群众所享受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

  ⑵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总体小康”的含义是什么?

  是指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阶段。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农村与城市差距相当大,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达到了小康水平。

  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好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在经济快速、稳定增加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

  ⑷什么是不全面的小康?

  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关注不够。

  ⑸不平衡小康表现在:

  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⑹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

  ⑺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国家怎么做?﹚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②扩大社会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政治﹚。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

  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学生应怎么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立志成才。③关注家乡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言献策。

  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怎样的?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⑽为构建和谐社会设计宣传标语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

  考点59: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的现状﹙识记﹚

  考点60: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运用﹚﹙七下,六、七﹚

  1、近年来我国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些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②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成效显著,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④辉煌的科技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和献身精神。

  2、列举我国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的巨大科技成就。

  航天技术的进步只是我国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之一。除此之外,我国在核技术、基因测序、杂交水稻等诸多领域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就,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3、为什么说我国科技发展的路还很漫(我国的科技现状)?

  ①我国虽然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路还很漫长。②我国总体科技实力不强,首先表现在我国公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总体较低。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研发经费、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科技国际竞争力等在国际上的排名不高。另外,在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尖端技术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很多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由外国人掌握。

  4、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什么?

  ①科教兴国是指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②科教兴国是党和政府正确把握时代潮流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①科教兴国,基础在教育,必须先兴教育。加大教育投入,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促进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三步跨越”目标的实现等。②科教兴国,关键在科技。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②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只有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③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④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7、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①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使人们更好地享受现代文明;③有助于改善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8、实施科教兴国,国家应该怎么做?

  ①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②优先发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④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情加以创新。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奖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和人才。

  9、国家为什么设立科学技术奖?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科技与创新成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④我国科技总体水平较低。

  10、“科学技术成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的表现并举例说明。

  (1)表现:科学技术成就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使我们进入了“航天时代”“电脑时代”“沟通时代”“人造时代”“生活更加惬意的时代”,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加理想化。

  (2)具体事例:网络技术的运用让我们享受到跨越国界的交流和沟通,足不出户,可以实现网上购物,电子产品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舒适;汽车、飞机使人们免除了长途跋涉之苦。

  11、20世纪重大发明创造的特点是什么?

  数量多;科技含量高;涉及到生产、生活、军事、通讯等各个领域。

  12、如何理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并举例说明。

  (1)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致人于死地。如何合理地利用它,将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正面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3)负面作用:①科学如果不是关爱生命、关爱世界的,它就是对世界和生命的一种反动;②如果科学家仅仅关心研究本身的进展,不关注研究的成果是否合理,是否造福于人类,那他就是一个机器。

  (4)“双刃剑”的具体事例:①汽车的出现不仅引起了交通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成千上万的交通事故;②塑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却让人类深受其害。

  1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科学技术?

  ①不仅认识到人类的科技研究归根到底是为了造福于人类,而且还要认识到科技是把双刃剑。②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需要时刻修正科技发展的方向,修正科技成果应用的范围,使科技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初衷。而且,我们还要知道,科学也并非万能的。

  14、科技创新有哪些重要性?

  ①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②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④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能不能创新,敢不敢创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15、21世纪对我们的素质提出的具体要求(青少年应具备的素质)。

  ①创新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当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②团队精神。(为什么要具备团队精神?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③具有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开放的胸怀。具有全球化、国际化意识,善于吸收和融合各国文化的精华。

  16、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国家: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深化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依法保障公民的智力成果权;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2)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多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7、热爱科学、勇于创新,我们青少年自身应该怎么做?

  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③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④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考点61: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现状﹙理解﹚

  考点62: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运用﹚﹙七上,八、九、十﹚

  1、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①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有生命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和谐关系。②大千世界的各种动植物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们有强大的生命力。人类要敬畏自然界的大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为什么要珍爱自然界中的动植物?

  (1)动植物是我们的朋友:它们不仅仅在物质上给予我们帮助,而且也是我们精神的慰藉和寄托。①物质帮助:呼吸的氧气、衣食住行、健康保健;②精神慰藉:植物——赏心悦目、陶冶性情;③动物——做伴、看家;图腾崇拜;甚至奉献宝贵的生命。

  (2)放任自己的破坏行为,漠视物种的灭绝,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人类破坏动植物活动的后果有哪些?

  ①破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使一些动植物因为没有安身之地而灭绝。②为了自身的私利,乱砍滥伐,乱捕滥***,直接导致一些动植物的灭绝。③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动植物?

  ①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观念。②树立动植物保护意识,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好习惯。③爱护花草树木,不捕食野生动物。④制止或举报他人破坏动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5、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6、我们应该怎样与大自然相处?

  生命需要彼此尊重。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各种生命相互依存、息息相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世界;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7、地球的三声叹息、反映的问题及策略分别是什么?

  (1)地球的三声叹息:植被减少;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2)反映的问题:地球面临着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3)策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8、植被破坏的原因、危害、保护措施及植被作用分别是什么?

  (1)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2)危害:①加速物种灭绝,影响生物的多样性;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泥石流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及安全;③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及发展;④严重危及生态环境,伤及人类自身。

  (3)保护措施:①合理开采树木,禁止乱砍乱伐;②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搞好护林工作;③退耕还草,保护植被;④依靠科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等。

  (4)植被功能(作用):为地球遮风挡雨,奉献绿色、氧气,涵养水分、保护土壤,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护生态平衡。

  9、青少年应怎样保护植被?

  ①认识并宣传保护植被的重要性。②从点滴小事做起:爱护一草一木、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③发现破坏花草植被的行为,对其劝说,若不听劝,向有关部门举报。

  10、大气污染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分别是什么?

  (1)原因:工业生产造成的大量烟尘和有毒气体;生活废气;汽车尾气;建筑工地的灰尘。

  (2)危害:①形成酸雨,破坏农作物、森林、建筑物等;②破坏臭氧层;③造成重大经济损失;④损害人体健康。

  (3)解决措施:①工厂排放的废气净化后再排放;②改变农村焚烧秸秆习惯,使用环保燃料;③提倡使用洁净的燃料;④限制私家车,发展绿色环保的公共交通;⑤多植树造林等。

  11、水体污染的原因、危害、解决措施分别是什么?

  (1)原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化学污染、石油污染。根本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

  (2)危害:大江断流、水质污染、人畜饮用水短缺、干旱频繁发生、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3)解决措施:①建造污水处理厂;②生活污水再利用;③加大宣传力度,节约用水;④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⑤依靠科技、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等。

  12、“地球的三声叹息”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地球是唯一可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可是地球母亲却被我们人类破坏得千疮百孔,人类已经饱尝了大自然的惩罚。②保护地球,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共同呵护地球,让地球母亲不再叹息。

  13、地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危害及对策分别是什么?

  (1)环境问题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

  (2)主要表现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现象、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物品污染等。

  (3)产生原因: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②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③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缺乏环保意识;④人口的急剧增长,加剧了环境危机。

  (4)危害:①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②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威胁着生态平衡;③使人类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恶化;④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对策:①国家要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③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环境保护相协调;④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关闭高污染、高耗能企业;⑤企业要自觉遵守国家政策和法规,依靠科技提高处污能力;⑥公民应自觉落实环保行动。

  14、我国为什么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②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③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15、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或当地政府应怎么办?

  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②完善各项环保法规,打击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③加大环保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6、设计环保宣传标语、列举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并就“我们青少年应如何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发出倡议。

  (1)宣传标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家乡,实现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协调发展。

  (2)现象:水体污染严重;随意乱扔垃圾;水土流失严重。

  (3)倡议:①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履行环保的义务,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③坚决同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17、为节约水资源提几条建议。

  ①提高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生活用水重复使用。②随手关紧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

  18、如何理解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

  ①资源大国: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②资源小国: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19、列举发生的自然灾害,并说说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1)自然灾害有:洪涝灾害、沙尘暴、海啸、地震、泥石流等。

  (2)主要原因有:①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和人们对自然盲目的掠夺式开发;②乱砍滥伐,过度垦荒,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20、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系统;②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③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④围湖造田。

  21、沙尘暴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①植被遭到破坏;②冬春少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

  22、自然灾害给了我们哪些提醒?我们要有哪些新的发展思路?

  (1)警钟: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和对自然盲目的掠夺式开发,必然导致各项灾害和严重的环境问题。

  (2)发展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3、我国人口形势严峻性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②人口的过快和过多增长,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③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给解决吃饭问题增加了难度;人多,住宅建设跟不上需要,造成居住条件差;人多,对工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对医疗设备与条件的需求也大,对交通运输、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教育的需求都会日益增加。而国家财力本身就受人口制约,这些需求往往不易满足,从而影响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4、我国的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①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压力。②增加吃饭、住房、就业、交通、就医、文化教育问题的难度。③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合理的人口容量是6亿到9亿,最大容量是16亿人左右。

  25、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我国基本国情)。

  (1)人口问题现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

  (2)资源问题的现状: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衡,开发难度大,利用不合理。

  (3)环境问题现状:总体恶化,局部改善。

  26、面对这些国情,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④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⑤坚持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27、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重要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8、我国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①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②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③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唯一的正确选择。总之,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29、为什么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人口的过快和过多增长,必然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②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③面对如此国情,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30、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1、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加强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全民族的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③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法制建设,使人口控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依法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④加强科技创新,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提高保护、治理环境的能力和水平。

  32、我国有哪些举措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有哪些?

  (1)符合要求的举措:①实行退耕还林;②制定“节能减排”目标;③实施“限塑令”;④实施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⑥努力建设“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活方式:①循环利用(如一水多用、垃圾分类回收等);②替代消费(即用绿色产品替代高污、高耗的消费品);③节制消费,降低消耗(如简化包装,少开空调,人走灯灭,乘坐公交等);④重复使用(购物自带购物袋、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⑤拒绝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等。

  3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人有责”,我们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①认真学习环保、节约生活常识,并当好环保节能义务宣传员。②在生活中自觉落实节约行动:如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用纸、不使用一次性物品等。③对身边破坏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动要敢于规劝、制止或向有关部门举报。④经常关心所在地的资源、环境现状,并尝试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

  34、你知道哪些节能、环保生活常识?

  (1)节能生活小常识:①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既环保又节约能源(电或煤气);②用温水煮饭可省电30%;③农村建沼气照明取暖,用沼气做饭既环保又节约资源;④把白炽灯换为节能灯;⑤使用自行车既健身又节约能源等。

  (2)环保生活小常识:①淘米、洗菜水用于浇花;②废旧布料可制作布袋工艺品或拖把;③纸张双面用,废旧纸张可回收制作再生纸;④对废品分类并及时送至废品收购站;⑤自带购物袋,不购买过度包装产品。

相关试题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