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1)描述该图区域内的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2)①②两条小河,水流比较缓的是_____。(3)若

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1)描述该图区域内的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2)①②两条小河,水流比较缓的是_____。(3)若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7分)

(1)描述该图区域内的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
(2)①②两条小河,水流比较缓的是_____。
(3)若B山顶气温为20℃,仅考虑海拨因素,则A山顶气温为 ______________ 。
(4)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说说乙地发展成为城镇的有利条件有哪些?_______________
(5)王先生是一位徒步旅行者,某日在A山顶附近游玩时迷了路,请你帮他想一种顺利回到甲地的办法。____________
答案

(1)西北高,东南低(或北高南低)
(2)②
(3)17℃
(4)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比较便利等(任两条即可)
(5)①找到附近的①小河,顺小河流向下山;②以手表或指南针等确定方向;③以植物生长习性确定方向;④以太阳定方向;⑤GPS定位确定方向(只要合理即可得2分)
解析

(1)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和河流流向判断图示区域内地势北高南低,河流总体流向为从东北向西南流。
(2)等高线的疏密可以反映地形起伏大小。②河沿线等高线稀疏,地势起伏小,河流流速慢。
(3)根据图示:B山顶的海拔高度为1030米,A山顶的海拔高度为1530米,AB山顶的相对高度为500,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所以两者气温相差3℃。A点海拔高,气温低,为17℃。
(4)根据图示:乙地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比较便利。
(5)A处海拔高,甲处海拔低,确定方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找到附近的①小河,顺小河流向下山;以手表或指南针等确定方向;以植物生长习性确定方向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举一反三
读 “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村的经纬度位置_______________;就地球上的五带而言,该区域位于____________带,属于_______________气候。(3分)
(2)图中煤矿和温泉两地点的相对高度大约是___________米。(1分)
(3)甲、乙两村间的图上直线距离是4厘米,实地距离是________千米。甲村位于乙村的________方向。(2分)
(4)甲、乙、丙三村位于陡崖附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5)乙村周围资源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为发展经济,你认为该村优先发展何种产业?并说明理由。(3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以下小题。

小题1:图中丙丁两村庄的相对高度是(    )
A.200米B.300米C.400米D.500米
小题2:下面对图中三条河流位置是否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③处河流位置恰当B.②③处河流位置恰当
C.①②处河流位置恰当D.三条河流位置都恰当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等值线分布模式图,判断回答以下小题。

小题1:若图中等值线为等高线,a为300米,b为100米,则图示地区的地形部位名称为
A.山谷B.山脊
C.鞍部D.陡崖
小题2:若图中等值线为等温线,a为15℃,b为12℃,(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则图示地区呈现的信息正确的是
A.南半球7月等温线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D.北半球1月等温线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甲乙丙丁为四条登山线路,其中攀登最省力的线路和途中有可能看见河流的线路分别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丁和丙
D.甲和丁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目前,我国在南极洲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三个科学考察站,结合南极地区图,回答以下小题。

小题1:南极洲位于中国的
A.北方           B.南方     C.东方  
小题2:三个考察站中,地理坐标最接近62°S,59°W的是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小题3: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需克服气候严寒等困难,南极洲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         B.纬度低          C.海拔低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