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 (2)保持t2℃温度不变,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 (3)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 。 |
答案
A t1℃时,BC的溶解度相等 加溶质(或其他合理方法) C |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A物质,P点为B、C两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是t1℃时,BC的溶解度相等;(2)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恒温蒸发,加溶质等方法;(3)镁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所以X溶液温度升高,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C。 点评:关于溶解度曲线的题目属于中考必考的题型,通常在选择题较为靠后的位置出现,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熟知基础知识点,仔细审题,理解其曲线的含义。 |
举一反三
小明同学在家泡了一杯白糖水。他将白糖放到热水里,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白糖完全溶解后,他发现杯子里的糖水液面比原来低,糖水“少掉了”。他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发现最后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所示,不考虑水分的蒸发)。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泡糖水时进行搅拌是为了增大白糖的溶解度 |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并形成了饱和溶液 | C.凉的糖水比热的糖水浓度大 | D.糖水“少掉了”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
|
右图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 B.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 C.t2℃时,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 D.t1℃时,将3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得到溶液的质量为80g |
|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C.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成不饱和溶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2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 小的是 . (4)要配制110g溶质质量分数为9.1%的丙物质溶液,配制时溶液的温度需要控制的范围是 . |
要配制100g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中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氯化钠固体中含杂质 | B.量取90mL水时,俯视读数 | C.游码不在零处调节天平平衡后称量氯化钠 | D.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瓶中原来有水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