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小黄用右图装置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必要的固定装置已略去):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药品和水;③记录

(9分)小黄用右图装置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必要的固定装置已略去):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加入药品和水;③记录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9分)小黄用右图装置测定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必要的固定装置已略去):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加入药品和水;
③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玻璃管);
④由A向B中滴加试剂至过量;
⑤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 mL(经查,该气体密度为ρg/L);
⑥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并称重,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W g。
(1)A仪器的名称为  ▲  
(2)B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黄在实验前将块状的铜锌合金磨成粉末状,其目的是:   ▲  
(4)如何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     ▲   
(5)为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更精确,记录C中液面刻度时,除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外,还应  ▲ 
(6)小黄发现实验中由于缺少某一步骤导致数据缺乏而无法计算,该步骤是:  ▲
(7)通常实验前须估算药品用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现盐酸的量不足,应中途加酸还是重新实验:   ▲   ;理由是   ▲    
答案
(9分)
(1)分液漏斗(1分)    (2)Zn+H2SO4==ZnSO4+H2↑(2分)   
(3)加快反应的速率(1分)
(4)提高D管,静止片刻后,C、D液面仍存在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答案合理即1分)
(5)使D、C中的液面相平(1分)
(6)测量铜锌合金样品的质量(1分)   
(7)重新实验(1分)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1分)
解析

(1)熟记常用的一些仪器名称;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
(3)铜锌合金磨成粉末状,其目的是:接触面积大,充分反应;目的为了提高反应速率;
(4)注意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提高D管,静止片刻后,C、D液面仍存在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
(5)除使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外,还应D处观察上升的是否与C中下降的一致;
(6)已知气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可以求出气体的质量;又知道剩余固体质量为Wg,但不知道原固体的质量,无法计算.实验中由于数据缺乏而无法计算,该步骤是:测量铜锌合金的总质量;
(7)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所以要重新实验.
故答案为:
(1)分液漏斗;
(2)Zn+2HCl═ZnCl2+H2
(3)加快反应的速率
(4)提高D管,静止片刻后,C、D液面仍存在高度差,则气密性良好(答案合理即可)
(5)使D、C中的液面相平
(6)测量铜锌合金样品的质量
(7)重新实验;中途添加酸时,会造成气体逸散,影响气体体积的精确测量
点评:题主要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一些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掌握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了解量气的装置.
举一反三
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为了探究其反应原理,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查阅资料]过氧化钠在常温下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分别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氧气。
[设计实验]浩明同学想通过下图所示装置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并验证反应产物。

(1)下列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①A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装置,装配该装置时,应选用的仪器除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外,还需要的仪器有(填名称)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该装置在实验室还可以用来制取氧气,写出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②实验室选择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依据是                           
(2)用D所示的方法收集氧气,其依据是                 ;收集氧气时,还可以选用           法收集。检验D装置试管内收集到中的气体是否氧气的方法、现象及结论是:待D中气体集满后,把试管移出水面,然后                                             
                                                                         
(3)C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没有参与反应的CO2,如果没有连接这个装置,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4)检验B中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方程式
①取少量A中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
                 
                   
                   
 
                
                 
反应后生成的固体是碳酸钠。写出步骤③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评价](1)通过上述实验,明明同学认为Na2O2与CO2反应除了生成Na2CO3和O2,还有可能生成NaHCO3。你认为他的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                                                       。写出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说说呼吸面具或潜水艇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的最大的是优点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7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粉末、粒状大理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这几种药品,探究哪两种药品的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请你参与下列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上述人酸和碳酸盐的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方案设计】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浓盐酸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你认为原因                               。讨论后大家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与结论】⑴请你填写实验报告中①、②处的内容。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
A
剧烈反应,迅速放出大量气泡
反应速率过快,气体不便收集,不宜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B
产生气泡,速率迅速减慢,反应几乎停止。
无法持续产生CO2,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C
                      
                        
⑵根据探究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与迁移】⑴由上述探究可知,在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反应速率要适中,便于收集等。请你再写出一种需要考虑的因素:               
         
⑵右图是一种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用碳酸钠和浓盐酸反应来产生CO2的理由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6分)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H+和碱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OH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请根据以下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用酚酞试液
(1)向一锥形瓶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 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用        的方法(填一操作名称)使其析出。用酚酞作指示剂可逐滴控制酸、碱溶液反应的量,视觉效果灵敏,操作简便。
【实验2】用pH试纸
(2)向一支试管内倒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滴入盐酸,边滴边振荡。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沾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因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反应进程,需间隔数滴多次检测溶液的pH,所以每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必须进行           的预处理。
【小 结】
(3)除了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外,还可用              (填力法)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4分)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收集并测量反应产生的气体及其体积。

试填空。
(1)该发生装置可以制备初中化学常见的       气体(填写化学式)。
(2)图示装置对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要求是:              
(3)利用该装置测得反应生成气体体积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8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   ▲   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使用现象
对比结论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