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中现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Mg、Na2SO4、Na2CO3、BaCl2、BaSO4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实验室中现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Mg、Na2SO4、Na2CO3、BaCl2、BaSO4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

题型:市中区一模难度:来源:
实验室中现有一种固体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Mg、Na2SO4、Na2CO3、BaCl2、BaSO4五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魔方格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判断:
(1)产生的气体B是(写化学式)______.
(2)混合物A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______.
(3)在溶液C中,肯定存在的阳离子是(写离子符号)______.
(4)固体混合物里,上述五种物质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______,得此结论的理由是______.
(5)写出步骤③中一定发生的一个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
答案
(1)所给的物质中加入盐酸后能产生气体的有:镁和碳酸钠,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产生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能是二氧化碳,气体B只能是氢气;
(2)由上题的分析可知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即混合物中含有镁,加入过量盐酸后有滤渣,说明该物质与盐酸不反应,且不溶于水,也不与硝酸反应,硫酸钡符合这一条件,但是如果混合物中含有硫酸钠和氯化钡时,也能生成硫酸钡,所以是否含有硫酸钡,不能确定,所以一定含有镁;
(3)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中阳离子是镁离子,由于加入的盐酸过量,所以其中含有氢离子;
(4)产生的气体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不能是二氧化碳,即不能存在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5)由于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所以加入硝酸银后,氯化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镁,用观察法配平,氯化银后面标上沉淀符号;由于加入盐酸过量,所以还发生了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氯化银后面标上沉淀符号.
故答案为:(1)H2;(2)Mg;(3)Mg2+、H+;(4)Na2CO3;气体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没变浑浊;
(5)MgCl2+2AgNO3═2AgCl↓+Mg(NO32(或HCl+AgNO3═AgCl↓+HNO3).
举一反三
可用来区别NaNO3和Na2CO3两种白色固体的物质是(  )
A.稀盐酸B.水
C.氯化钾溶液D.氢氧化钾溶液
题型:漳州难度:| 查看答案
现有五瓶失去标签的溶液 A、B、C、D、E,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稀硫酸中的一种.某同学不用其它试剂,用如下实验加以鉴别.
第一步:通过观察发现 E 溶液呈蓝色,其它溶液均为无色;
第二步:取少量 A、B、C、D 溶液,分别滴加 E 溶液,现象为:A 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B 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C 和 D 溶液均无明显现象;
第三步:取第二步中产生的蓝色沉淀,滴加C溶液后沉淀消失.
则:( 1 )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
( 2 )写出B和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题型:义乌市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转化(部分反应的反应物或产物已略去)图中的A~G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七种物质,常温下A为无色液体,G为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F可用做补钙剂.新反应①为实验室用电石(CaC2)制备气体X的原理,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6,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试回答下列问题:

魔方格

(1)物质G的化学式______,物质X的化学式______,写出物质D的一种用途______
(2)反应③为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______;
反应②______;
反应④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了做生石灰与水反应制熟石灰的实验,老师请同事从石灰窑中取出一些白色固体,现带来几小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题型:高淳县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新区二模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探究目的探究步骤现象
证明固体是否存在CaO(1)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加入少量水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__________
证明固体是否存在CaCO3(2)向(1)所得滤渣滴加_____溶液没有气体冒出
下列四组溶液,仅用酚酞及组内物质间的反应,就可以进行鉴别的组别是(  )
A.NaCl、NaOH、H2SO4B.CuSO4、NaOH、KOH
C.Na2CO3、NaCl、HNO3D.MgCl2、NaNO3、K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