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请回答:
(1)请你从材料中找出能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的观点。(2分)
(2)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彻底、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改革,请你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3)《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那些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秦惠文王用最残酷的刑罚把商鞅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4分)
答案

(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2分)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④建立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6分)
(3)①商鞅的死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2分)
②商鞅变法是成功了。一场变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遭到了守旧大臣的反对,为了推行变法、进行改革,商鞅舌战群儒,而材料中能够说服秦孝公和那些守旧的大臣们的观点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本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属于识记内容,答案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商鞅变法因为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商鞅被车裂示众,商鞅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虽然商鞅死了,但是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一场变革成败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举一反三
下图是一个铁制犁头,它表明,我国至迟到什么时候就已经使用牛耕(  )                                           
A.商朝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曾经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一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B.灵渠C.白渠D.大运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历史巨片《大秦帝国》描述了秦国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东西对于现在都有借鉴意义,其中描述秦国由弱变强的《黑色裂变》应该着重描写的事件是  (   )
A.商鞅变法B.合纵连横C.牧野之战D.三家分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5分)
(2)用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3分)
(3)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后人写诗“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  )
A.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C.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D.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