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政要》材料三:以

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政要》材料三: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贞观政要》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这位皇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2分)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他认识到什么问题?(4分)
(3)材料二反映了这位皇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有效的统治措施?(一项即可,4分)
(4)材料三中的被当时皇帝称为“人镜”的是谁?这位皇帝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一位即可,2分)
答案

(1)唐太宗、贞观之治(2分)
(2)意思: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它掀翻。(2分)
认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2分)
(3)根本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2分)略(2分,一项即可)
(4)“人镜”:魏征(1分)、房玄龄、杜如晦(一项即可,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由材料中的“《贞观政要》”可以知道,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史称“贞观之治”。
第(2)问,主要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的相关史实,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的“舟”比喻的是君主,“水”比喻的是百姓,意思就是: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它掀翻;说明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的目的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说明唐太宗采取的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措施有: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合并州县;重用人才等。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任用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他失去了一面镜子;除此之外,他还重用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
举一反三
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有感于此,他
A.重视农业B.虚心纳谏
C.科举选才D.加强对外交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而她则遗言立无字碑,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但众多史家对她的统治总体持肯定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她
A.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增强
C.发展了科举制D.重用有才能的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D.中华文明的起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某帝王与魏征讨论用人时说:“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了;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能任用。”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朕”指谁?据材料一分析他在位期间实行的民族政策,并请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
⑵从材料二看,这位皇帝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基于这种认识,他执政期间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6分)
⑶材料三中的对话,表明这对君臣坚持怎样的用人标准?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李世民在争夺帝位过程中经历的重大事件是:
A.立木为信B.玄武门之变C.鸿门宴D.杯酒释兵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