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11分)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阅读材料:(11分)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11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上述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1分)
(2)材料一中的“舟”指什么,“水”指什么?(2分)
(3)从材料一中我们看出此人认识到了什么?针对此他做了哪些措施?(5分)
(4)由材料二可知此人因此被尊称为什么?(1分)他统治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称之为?(1分)
(5)材料二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1分)
答案
(1)唐太宗
(2)皇帝,百姓
(3)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合并州县;戒奢从简。或轻徭薄赋,不可过分压榨农民,发展生产,廉洁奉公等
(4)“天可汗”,“贞观之治”
(5)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材料中“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唐太宗所语:“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简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材料中“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为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因此舟指的是皇帝,水指的是百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通过第(1)(2)问的分析,可以得出唐太宗看出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为此唐太宗采取了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合并州县;戒奢从简。或轻徭薄赋,不可过分压榨农民,发展生产,廉洁奉公等。
第(4)问,主要考查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太宗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之为“贞观之治”。
第(5)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大意为“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那些少数民族,而我(朕),却对他们一视同仁!”体现了他比较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
举一反三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重视纳谏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D.任用姚崇为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政局可用右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二:“以铜为镜,可整正冠;以史做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知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中这几句话皆出自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之口,这位帝王是谁?他的统治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说说看这位君主意识到了什么问题? (1分)
(3)材料二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分别是什么含义?(2分)在他统治时期被重用的大臣有哪些?(2分)
(4)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5)材料四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1分)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1分)写出他统治时期与西域和吐蕃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此话的人在位期间的盛世局面是
A.开元之治B.贞观之治
C.康乾盛世D.文景之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