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收复新疆示意图(1)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首先收复了____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____,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2)阿古柏兵

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收复新疆示意图(1)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首先收复了____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____,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2)阿古柏兵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仔细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收复新疆示意图
(1)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进入新疆,首先收复了____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占____,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
(2)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____,1878年,除____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答案
(1)乌鲁木齐;吐鲁番。
(2)喀什噶尔;伊犁。
举一反三
对于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这一历史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B.“落后就要挨打”,但落后不一定必须挨打
C.军民的配合可以加大战争胜利的砝码    
D.清政府始终是反侵略的积极力量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西北边疆正处于多事之秋,美日侵略台湾,英国侵略云南、西藏,俄国侵略新疆。清政府内部就西北边疆的防务与东南沿海防务孰轻孰重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就是“塞防”与“海防”之争。
材料二: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指北京);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所以时事之宜等,谟谋之宣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录自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部分言论 
读后请回答:
(1)材料中的“激烈争论”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简单评价一下左宗棠在“塞防”与“海防”上的主张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人说左宗棠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有人说左宗棠从事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有人说左宗棠抗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是爱国的民族英雄。这些说法有道理吗?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给左宗棠一个恰当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图人物是19世纪70年代收复新疆的清军爱国将领,他是
[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冯子材    
D.邓世昌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图及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左宗棠题字刻石
(藏陕西西安碑林)
材料二:
(1)题字刻石图片中“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左宗棠一种什么样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诗主要颂扬了左宗棠的什么业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左宗棠收复新疆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