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八国联军侵大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请回答:(1)“北京二度被占领”是哪次战争发生的?

阅读下列材料:八国联军侵大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请回答:(1)“北京二度被占领”是哪次战争发生的?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八国联军侵大清,北京二度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请回答:
(1)“北京二度被占领”是哪次战争发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赔巨款,派驻兵”中“巨款”是多少?驻兵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朝变成洋人廷”是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白银4.5亿两。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举一反三
简要回答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史的问题:
(1)在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哪几次侵略中国的战争?
                                                                                   
(2)西方列强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请你简要说明它们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学完了中国近代这段屈辱史你的感受有哪些?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
A.英国占据香港岛
B.沙俄侵占中国150 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人驻扎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英法两国还得到巨额赔款。
材料三: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
材料四: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条约的主要内容?它们各是在哪一战争过程中或战争结束后签订的?
                                                                                              
(2)从材料一、二、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条约在内容上具有哪些相同点?
                                                                                                   
(3)这些条约或战争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看图题:
(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仔细观察下面三个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图一

图二

图三
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赔偿的白银最多的是
[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