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有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时期流传于凤阳民间的花鼓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材料一:“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有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
--“文革”时期流传于凤阳民间的花鼓词 |
材料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凤阳民间的花词 |
材料三:70年代农村的经济改革最早发生在安徽凤阳县。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20户社员,除两户无人在家外,18户的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张契约。在契约中,每户农民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粮食任务,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功,干部坐牢***头也甘心,如发生意外,社员保证把干部的小孩养活到18岁。18个农民在保证书上按了指印或图章,之后他们把牲畜、土地分到每户手中。年底小岗生产队的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一下提高到12万多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小岗生产队农民的实践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其做法迅速在全国农村得到推广。 |
①你认为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
②你认为材料二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
|
③材料三中“小岗生产队农民的实践”,后来逐渐形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这项 |
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
|
④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二有无联系?谈谈你的看法。 |
|
答案
①②略;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略 |
举一反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赞颂的是 |
[ ] |
A、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C、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
根据下边材料判断,它反映的史实是在我国 |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
——《凤阳花鼓词》 |
[ ] |
A、建国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
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74年春联: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1980年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1980年春联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1974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是由于 |
[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已的”这是农民对______的赞扬 |
[ ] |
A、计划经济 B、改革开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 |
1980年的春天,安徽一户农民正在举行家庭会议,他们讨论的内容可能是 |
[ ] |
A.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B.是否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是否加入人民公社 D.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