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工业污染区

(7分)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工业污染区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7分)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不同的地点,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工业污染区
非工业区
深色蛾
浅色蛾
深色蛾
浅色蛾
释放数目
154只
164只
472
496
再回收率
58%
25%
6%
42%
(1)桦尺蛾有深浅不同的体色,说明生物界中存在着_______________现象。
(2)在非工业区,_____________桦尺蛾不易被鸟类发现捕食;而在工业污染的地区_____________桦尺蛾不易被鸟类发现捕食。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保护色是不同的。所以,具有普遍变异性的生物是否生存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只有适应环境具备___________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保留下来。由于生物有______________的特性,所以它们的后代基本也具有相同性状。
(3)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异 (2)浅色 深色 环境 有利 遗传 (3)自然选择
解析

试题分析:(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桦尺蛾的体色有深浅之分,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2)(3)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产生变异类型,其后代有浅色桦尺蠖和深色桦尺蠖.1850年前桦尺蠖所处的环境颜色是浅色的,因而灰桦尺蠖的体色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是一种不易被敌害发现的保护色;工业污染后使环境颜色变深,这时,浅色桦尺蠖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形成了反差,成了易被敌害发现的体色,而深色桦尺蠖的体色这时反而成了保护色,不易被敌害发现,达尔文认为,自然条件是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者”,具体的自然条件不同,选择者就不同,选择的结果就不同,在这里,环境的颜色成为了“选择者”,凡是具有有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的就被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的就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因此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即外界环境的颜色对桦尺蠖的体色作出了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称为自然选择。
举一反三
“自然选择学说”可以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它的提出者是
A.列文·虎克B.弗莱明C.达尔文D.巴斯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农田中试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使用年数越长,效果越差。对这一现象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B.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C.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农药的变异
D.农药质量越来越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生物多样性是             的结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种现象属于
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
C.遗传与变异D.自然选择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叶变成刺而根、茎肥大,具有贮存水的作用,这一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
A.这些器官经常使用B.为了能吸到更多的水
C.自然选择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