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下“立竿见影”这个现象能够表明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   .已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竿高3m,则竿在地面上的影长是    m;如果将竿向前移动1

在阳光下“立竿见影”这个现象能够表明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   .已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竿高3m,则竿在地面上的影长是    m;如果将竿向前移动1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在阳光下“立竿见影”这个现象能够表明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线是   .已知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竿高3m,则竿在地面上的影长是    m;如果将竿向前移动1m,则竿影的长度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沿直线  3 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 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就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这就是影子.根据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竿高3m,此时竿在地面上的影长与竿高正好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可知竿在地面上的影长,因为只是将竿向前移动1m,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还是为45°,所以易得竿影的长度.“立竿见影”是说当光线照到竖直的竿子上时,就会在它的后面形成一个竿子的影子,这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竿高3m,此时竿在地面上的影长与竿高正好构成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此时竿在地面上的影长就等于竿高,即3m,因为只是将竿向前移动1m,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还是为45°,所以竿影的长度还等于竿高,即竿影的长度不变。
举一反三
如图为“坐井观天”的示意图,设点E为青蛙的眼睛,请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画出它能看到天空的范围(画出光路示意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科学家向月球发射激光,经过大约2.6s接受到返回的信号,那么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有多少米?小明想用超声波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请问他能否达到目的?为什么?(光速为3×108m/s)(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晴天正午,小明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光斑的形状与什么要素有关呢?光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对此他们马上进行了探究,他们猜想光斑的形状:(6分)

a.与树叶形状有关,光斑是树叶的影子
b.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
c.与树叶间空隙大小(即孔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猜想a是_________(合理、不合理)的;
(2)为了进行探究,他们制作了甲、乙、丙、丁四张带孔的卡片,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卡片中小孔的尺寸均为3mm,甲、丙、丁卡片中的大孔的尺寸均大于2cm,且丙、丁卡片中大孔尺寸相同。在进行探究时,他们在地上铺上一张白纸,把带孔的卡片置于上方,让太阳光通过卡片上的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让你在甲、乙、丁三张卡片中选择一张卡片用来验证“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形状(即孔的形状)有关”,你选用________卡片;在探究“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是否有关”时,小明选用甲卡片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白纸上得到四个圆形光斑,由此得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空隙大小无关”的结论,这结论_________(可靠、不可靠),若由你进行探究,你将如何设计带孔的卡片?请在虚线框内画出孔的形状。

(3)小明采用如图4所示的方式进行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看到较大孔对应的光斑为孔的形状,较小的孔对应的光斑为圆形(太阳的像)。如果增大光屏与小孔的距离,则光斑的形状会渐渐变成圆形。如图5,屏到孔的距离为30cm,光斑形状和孔一样为三角形;如屏到孔的距离为150cm,光斑形状变为圆形(图6)。

通过探究,他们得到了以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
A.如果孔太大,通过孔形成的光斑的形状的确与孔的形状有关;
B.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实像,此像所对应的物体是太阳;
C.如果要使小孔所形成的圆形光斑大一些,应该将孔到地面的距离变小;
D.不管孔的大小、孔的形状如何变化,光斑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光现象中,不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A.小孔成像B.瞄准射击C.影子的形成D.彩虹的形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要被反射回来,一束光射到平面镜上,如果入射角是30°,那么反射角是__________,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的夹角是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