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2分)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文言文阅读(12分)三 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2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至于/夏水襄陵。B.绝巘/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 常有高/猿长啸
小题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确的-项是(  )(2分)
A.天蔽日(隐瞒)
B.多趣味(确实)
C.绝多生怪柏(山峰)
D.哀转久(消失)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是吾剑之所从坠B.问塔动之因
C.土人谓之“傍不肯”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小题4: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小题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1分),是不能见到日月的(1分)。 (2)即使骑着马,驾着风(1分),也没有这样迅速(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常有/高猿长啸
小题2:
试题分析:隐,遮挡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春冬之时”中的“之”解释为:助词,翻译为“的”,表示领有、连属关系;A、D 项的“之”解释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B项的“之”解释为:助词,翻译为“的”,表示领有、连属关系;C项项的“之”解释为:代词,它.故选B
小题4:
试题分析: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故选B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第一句注意“自非”。第二句注意“奔”“疾”的翻译。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12分)
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晓雾将,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其奇者(   )
两岸连山,略无处(   );空谷传响,哀转久(   )
小题2:把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3:同样写山,同样写水,说说甲文的水与乙文夏季的江水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分)
甲文水的特点:               ;乙文夏季江水的特点:                
小题4:用斜线按朗读节奏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小题5: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能说说甲文作者隐含在文中的感情吗?(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正确一项是 : (   )  (3分)
A.小惠未(通“遍”,遍及)长跪而之曰(道谢)
B.夸父与日逐走(竞跑,赛跑)楚人之(可怜、怜惜)
C.之不以其道(驱赶)一狼其中(打洞)
D.七百里(指面积)游人而禽鸟乐也(前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第6~10题。(18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 安 求 其 能 千 里 也              ② 食 之 不 能 尽 其 材
小题2:解释加点的字。(4分)
有千里之能(             )           ②之不能尽其材(            )
③才美不外(              )        ④执策而之(            )
小题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有千里之安求其千里也B.真无马邪策之不以
C.鸣之不能通其意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手学而时习
小题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乐,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策之不以其道。
                                                                                    
小题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15分)
【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③用重法邪!”自是④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⑤,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⑥焉。——节选自司马光《唐太宗论止道》
【注释】①哂(shěn):微笑。 ②暇:空闲。 ③安:怎么,何必。 ④自是:从此。⑤路不拾遗: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  ⑥野宿:在郊外住宿。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
①选贤能(    ) ②谓大同(   )③ 请重法以禁之(   ) ④奢省费 (   )
小题2:下列“为”的解释与“民之所以为盗者”中的“为”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天下为公B.不必为己C.可以为师矣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上与群臣论止盗
小题4:【乙】文中的“海内升平、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甲】中的哪句话?(2分)
小题5:【乙文】中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上”的看法和理由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虽有佳肴
《礼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论语》十二章(摘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A.有至道B.然后能自C.肱而枕之D.匹夫不可志也
小题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有佳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虽有佳肴》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了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教学相长”这个中心的。
C.孔子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鄙夷不义之财,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荣华富贵,就像浮云一样。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句讲的是:人要有志气、有品格,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