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4分)梵天寺木塔沈 括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

文言文阅读(14分)梵天寺木塔沈 括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4分)
梵天寺木塔
沈 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4分)
其塔动   (            )②吾剑之所从坠(          )
乘奔御风 (            )④项为之      (           )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履:郑人有欲买者人其板
B.于:其剑自舟中坠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C.之:至市钱帅登
D.以:何不试之足乃瓦布之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小题4:上文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找出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说说表现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理活动?(3分)
答案

小题1:①担心②这儿③即使④ 同“僵”,僵硬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词语是“笑”,(1分)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患”:一词多义,担心。“是”,一词多义,这儿。“虽”,古今异义,古义:即使。“强”,古今异义词,古义:同“僵”,僵硬。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履”是名词,鞋;后一个是动词,踩踏。B.前一个“于”是动词,在,到;后一个是介词,在。C.前一个“之”是动词,“到……去”,后一个是代词,代指“木塔”。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但逐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时,要注意把“但”(只)、“讫”(完毕,终了)、“实钉”(用钉子钉实、钉牢)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时,要注意把“实钉”(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即下文举例所用箱子的六个面)、 “履”(踩踏,走)、“相持”(互相支撑)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文段中描写喻皓心理活动的一个词语是“笑”,“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一个“笑”字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点评: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联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文中叙述的事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举一反三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翻译下列句子。(4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小题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方法:                        
目的:                          
小题3:从吕蒙的变化中,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学习本文的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清朝艺苑》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1)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书  释:              
(2)其风土                  咨:               
小题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2分)
遇 边 塞 亭 障 呼 老 兵 诣 道 边 酒 垆 对 坐 痛 饮。
小题3: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小题4: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
【注】①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②江乙: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③果诚:果真。④子:你。⑤长:做……首领。⑥甲:军队。
小题1: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吾北方之畏昭奚恤(     )
② 群臣莫(    )  
③兽见之皆(      )
④以为狐也(      )
小题2: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D.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小题3: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今 王 之 地 方 五 千 里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⑵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晏元献⑴公为童生⑵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⑶。适值帝御试进士⑷,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⑸,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⑹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⑺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⑻,各为燕巢⑼,以至市楼酒肆⑽,往往皆供帐⑾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宫中批除⑿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⒀,上谕之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⒁,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⒂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⒃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⒄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注】⑴晏元献:即晏殊。⑵童生:科举考试中获得秀才资格的考生。⑶阙下:此指朝廷。⑷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⑸赋:此指诗词。⑹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⑺燕:同“宴”。⑻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⑼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⑽肆:店铺。⑾帐:帐帷、帐幕。⑿除:授官。⒀复进:再次请示(皇上)。⒁得对:有了面圣的机会。⒂质野:朴实。⒃须:会。⒄眷:器重。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值帝御试进士                 
往往皆供为游息之地              
⑶公受命                       
⑷上益其诚实                     
小题2:下列各组划线字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   )(3分)
A.张文节荐之朝廷苛政猛虎也(《捕蛇者说》)
B.至市楼酒肆醒能述文者(《醉翁亭记》)
C.往往皆供帐为游息地然足下卜鬼乎(《陈涉世家》)
D.上益嘉诚实得船,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⑴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⑶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小题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解说。(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山市   (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惊疑顾:看
B.悟为山市始:才
C.惟楼一座危:危险
D.或或立,不一状凭:靠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始悟山市知之知之
B.尘气莽莽数年恒不一见
C.楼上人往来屑屑任重道远
D.邑八景一也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说的“山市”,与“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B.山市出现的高潮阶段是危楼的出现。
C.本文是以时间的线索来描写山市的变化,有许多表时间性的词语作为提示。
D.将“山市”说成是“鬼市”是作者的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作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