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
题型:山东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的气氛。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意思对即可):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①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②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1.上文两段文字都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试给第一段加上标点。(在原题上加标点即可)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迳狼尾滩 _____________ ②负刀牵牛_____________ ③虽途迳信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犹望见此物_____________ ⑤相去二里_____________ ⑥悉作人面形_____________ ⑦或大或小_____________ 3.试把第二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第一段中与行者歌谣相呼应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 5.用现代汉语说出第二段文字中“人滩”何以得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 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 /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 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王冕憎寺夜读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①窃入学舍( ) ②辄默记( ) ③儿痴如此( ) ④恬若不见( ) ⑤曷不听其所为( ) ⑥依僧寺以居( ) 2、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 入越城就养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 ) ②不蔓不枝(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⑥宜乎众矣( ) 2、选出加粗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