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问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媵人持汤沃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腰白玉之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同舍生皆绮绣(   )
(2)主人再食(   )
(3)右备容(   )
(4)缊袍衣(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依次从______、住、食、______四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的求学意志,那是“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语句回答)
【材料链接】
以下是《送东阳马生序》删节内容的部分译文:
  (马生)等太学生们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
5.由链接的材料可以看出,马生的学习条件十分优越,那么,作者把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告诉他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媵人/持汤沃灌(2)腰/白玉之环
2.(1)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2)每天(3)气味,这里指香气(4)破
3.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4.行(走) 衣(穿) 艰苦(艰难) 以中有足乐者
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勉励马生要珍惜眼前优越的学习条件,以读书为乐,勤奋学习。
(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贵州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邹忌齐王纳谏(   )
(2)臣之妻臣(   )
(3)下令(   )
(4)寡人之耳者(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臣吏民”进谏的三种方式依次是什么?请用文段中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分析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西南诸峰,林壑尤美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边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开头先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
C.选文第二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4.《醉翁亭记》除写了山水之乐外,还写到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余人各复至其家                   延:(   )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    未冠:(   )
2.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