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

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②壹似:很像。③舅:公爹。古时候女子称丈夫的父亲。④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孔子泰山侧(  )(2)夫子式而听(  )
(3)(  )     (4)昔者吾舅死虎(  )
(5)何为不也(  ) (6)小子之(  )
2.“小子识之”的“识”应读为_______。
3.“式而听之”中的“而”表示_______(A.顺接 B.转接)。
4.文中的“夫子”指的是_____________。
5.妇人当时在墓前哭的是_____________。
6.“而曰”前省略了主语,如果补出来,应该是_____________。
7.文中哪句话可做本文的主题?请翻译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经过 (2)它,指哭声 (3)是的 (4)在 (5)离开 (6)记住
2.zhì
3.A
4.孔子
5.儿子
6.妇人
7.苛政猛于虎也。 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可爱者甚 蕃: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__________
(3)陶后有闻 鲜: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展现作者志趣和追求的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根据你所读过的古诗词,写出几句表达作者胸怀、抱负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却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遂与外人间隔 外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虽令人人向往,其实是并不存在的。从文中哪几句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第②段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不太合乎实际情况,如果真的不太合乎实际,你认为哪些方面不太合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夏水寰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沿溯阻 绝:________________
(2)发白帝 朝: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句中“三声”的“三”,不是确数,可以理解为“几声”或“多声”。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多见,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秋天的三峡,作者重点突出了哪一种景物的描写?为什么这样写?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你能写出几句古人咏秋的名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的内容,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下面的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描绘出来。(50字左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寻张怀民”的角度考虑,“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如果去掉,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月色”的?试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篇末连着发问之后,接着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再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如平地 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既以至十八日为盛 望: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众多与上文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北宋潘阆的《酒泉子》中,立向“涛头”的东吴儿郎被称为“弄潮儿”;时至今日,“弄潮儿”一词已被赋予了更新更多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词语的?你认为“弄潮儿”应具备怎样的特质?请你举出现代社会中的“弄潮儿”及其典型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