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道精髓①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

  中国的茶道精髓①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国的茶道精髓
①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②“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3“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谊。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④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⑤“静”是中国茶道的精髓,“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⑥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⑦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有节选)
小题1:中国茶道中的“和”含义是什么?
小题2:第⑥段的语言特点。
小题3:“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代·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结合文末的内容,理解诗歌中茶的作用。(3分)
答案

小题1:答案示例:礼让、友谊,亲和、和谐。 共2分。
小题2:答案示例:文段语言句式灵活多变,整散结合,长短错落,音韵和谐。
小题3:答案示例:作者通过煮茶、饮茶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使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章,从第4段中找出相关信息。
小题2:
试题分析:快速阅读几遍第六段,感受音韵和谐之美,句式灵活,有3字,4字,6字等
小题3:
试题分析:结合最后一段的内容回答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
让人心忧的食品安全
(1)近年来,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2)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但它危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往往还会延伸到行业和国家声誉的层面,从而具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负外部效应”。
(3)第一个负外部效应在于食品安全事件对于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
(4)第二个负外部效应在于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了民众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转化成对国产食品和官方声音的集体不信任,这会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交易成本。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的国家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5)那么食品安全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
(6)食品安全事件的产生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环节,在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监管等方面,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7)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造成食品污染或变质。比如,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污染,使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
(8)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人为影响食品质量。比如,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生长周期缩短,凡此种种严重违背了生物学的种植和养殖规律。更有一些不法生产商逆食品安全法规而行,在食品中加入不利人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
(9)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更谈不上对食品进行普检。
(10)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徇私舞弊,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近三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处罚力度不够,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11)食品安全不只是消费者的事情,同样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消费者,要具备一定的消费常识和法律知识及生命安全意识,一旦自己作为消息者的权利或生命受到威胁时,就要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为国家,应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贷,从法律上保障消费者的人生安全。
(根据网络材料编写)
小题1:用一句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3分)
小题2:认真阅读第一二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负外部效应”。(3分)
小题3:第三段与第八段加线句子都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品味说明文语言。(2+3=5分)
“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转化成对国产食品和官方声音的集体不信任,会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交易成本。”
(1)句中加点的“这”指代是的:                                                
(2)句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小题。(14分)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更加生我们的气。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小题1:结合第①②段内容简要说说文中“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指什么问题?4分
答:旧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新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小题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小题3:仔细阅读第二段内容,概括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有哪些?3分
小题4:文中第二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西塘古镇(6分)
①西塘,地处太湖东南河道交错的水乡地带。人们依水而居,依靠便利的水上交通从事贸易活动,明清时期,这里发展成为江南商业重镇。
②西塘拥有发达的水路交通网,在占地仅1平方千米的古镇内,就有9条河道在此交汇,将古镇分为8个区块,百余座古桥将古镇连通,因此,古称“九龙捧珠”。
③西塘的道路交通以桥、廊棚、街弄为主体,在众多古镇中颇具特色。
④西塘水巷交织,河桥密布,走来走去都是桥。古桥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长长的廊桥,矮矮的石桥,高高的拱桥,使古镇形成了“人家在水中,水中架小桥,桥上行人走,桥下小舟过,桥头商铺立,水中倒影游”的水乡美景。
⑤最有名的环秀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镇中最高的一座桥。拱形的桥身异常优美,桥东西横跨小桐、北翠两吁。两侧均有桥联,东侧联日: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西侧联日:往来人度水中天,上下影摇波底月。
⑥虽然江南古镇大多有廊棚,但西塘的规模最大,占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廊棚沿河而建,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连为一体,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
⑦这里有多条街道,其中西街最具特点。西街有水乡极为典型的街道布局,最窄处的宽度仅供挑担换肩,即一根扁担的长度。临街房屋二楼常常有屋槽延伸,两两相对,形成严“一线天”的空间布局,构成了别致的古镇风貌。
⑧“巷”在吴语方言中是弄堂的意思,西塘的弄堂更是独具特色。这里水道密集,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还是民舍,房屋之间的距离总是被压缩到最小,西塘的弄堂总是长而深窄,其才又数石皮弄最具代表性。
⑨石皮弄因铺地的石板薄脆如皮而得名,位于西塘古镇下西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全长68米,上面用166块青石板铺成,下面是下水道,能使全弄雨天不积水,如此设计实在巧妙。
⑩今天,西塘的水道、街道基本保留了江南古镇的原始风貌。水道划分了古镇大的板块,街道上方兴建的廊棚,进一步划分了空间区域,明确了使用功能。弄堂再连接各家屋舍,对空间进行细分和利用。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道路在小农经济商贸活动中的作用。
小题1: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
                                                                                      
小题3:第⑩段说“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从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后面问题(4分)
不容忽视的“镉大米”
人们总是在食品安全中学习化学知识,两年前“10%大米镉超标”的新闻让人们空前关注起“镉”。而最近“广州超过4成大米镉超标”的报道,在“ 谈食色变”的今天,更让公众群情激愤。
“镉”究竟为何物?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在冶金、塑料、电子等行业非常重要。它通常通过废水排入沟渠河流,再通过灌溉污染农作物,水稻是典型的“受害作物”。
根据不同的摄取方式来衡量,镉对人体健康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大米等食物摄取的,属于“长期小剂量”。这种情况主要危害肾脏和骨骼。目前,国际卫生组织对镉的安全标准就是基于它对肾脏的危害程度建立的,上限是每周每公斤体重7微克。这相当于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不超过60微克。
这个安全标准包括所有的镉来源,除了米饭,还有其他食物和饮水。对于大米,我国的安全标准是每公斤0.2毫克。但这只是一个“控制标准”,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值的大米才有害,而低于它的大米就“安全”。比如说,如果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吃500克镉含量为每公斤0.15毫克的大米——这样的大米是合格的,但也超过了国际卫生组织的“安全线”。如果只吃200克含量为每公斤0.25毫克的——虽然它超标了,但是总摄入量还没有超过“安全线”。此外,我们还要吃其他食物,还要喝水,其中也可能含有镉。对于“镉大米”产区的人来说,镉的其他来源就更不能忽视。
长期食用“镉大米”或其他含镉的东西,容易造成慢性镉中毒。它的症状被命名为“痛痛病”,日本在几十年前就注意到了它的存在。在日本的“镉大米”地区,统计了近两万名成人,出现了近二百病例和一百多“疑似”病例,以老年女性为主。目前,中国还没有详细的病例统计。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镉会在肾脏中累积,最后导致肾衰竭,也会导致骨软化和骨质疏松。长期接触剂量是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线3倍以上的镉还可能会导致消化道的障碍。在动物实验中,这种剂量的镉还显示了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对人类是否有同样影响,还没有可靠依据。
镉中毒更大的麻烦在于它的长期性,即使停止食用高镉大米,肾衰症状依然会持续。
中国人主食米饭。“镉大米”对国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根本的解决途径还是治理工业污染,也迫切需要广泛严格地检测大米以及饮水中的镉含量,并且及时公布与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保护自己的可行途径是增加食谱的多样化,减少对大米的依赖。此外,根据研究,钙和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对镉过量也更加敏感。所以,保证自己的食谱中有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可能有助于增强对镉的抵抗力。 
小题1:根据文章的介绍,请给“镉大米”下定义。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小题2:文章里加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2分)
根据目前的研究,痛痛病主要是由镉对肾脏和骨骼的破坏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伦敦是如何治理雾霾的》,完成后面题目。(10分)
①雾霾污染曾经困扰伦敦,还发生过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用半个世纪的努力来治理空气污染。
②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的废气形成了极浓的灰黄色烟雾。1952年12月5日至10日,伦敦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污染物难以扩散,呛人的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这就是著名的“伦敦大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清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③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可见,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之大。
④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⑤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⑥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⑦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同时,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
⑧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同时,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发布的空气质量情况。
小题1:伦敦治理雾霾采用了哪些手段?分点简要回答。(4分)
答:                                                                     
小题2: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第三段中仅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在“伦敦大雾”中死亡的人各种病例都有。
答:                                                                                                                                           
小题3:请依据本文内容和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积极地应对“雾霾”。(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