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20分)中国茶①中国茶种类繁多,花色品种齐全,品质风格独特。其中,名优荼品种就有600多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提并论。②中国荼有红、绿、青、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20分) 中国茶 ①中国茶种类繁多,花色品种齐全,品质风格独特。其中,名优荼品种就有600多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与之相提并论。 ②中国荼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观外形、评内质。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香气高、滋味醇、汤色清是好茶;反之, 、嫩度差、锋苗少、 、香气淡、滋味杂、 ,是劣茶。 ③有了好荼,还要有好的水质、好的器具和合适的冲泡方法,才能沏出色香味俱全并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茶。泡茶用水一般宜用软水,烧水宜用硬质木炭或电,忌用有烟气及异杂味的燃料。冲茶水温要适当,高档茶水温控制在85℃左右,中、低档茶可用93℃—100℃水冲泡。冲泡时间与水温有关,85℃水温以4分钟为佳,沸水冲泡只需2分钟。据试验,93"C、3分钟可作为冲泡的最佳温度和时间来掌握。为便于观赏,细嫩茶特别是毫尖茶宜用玻璃杯沏茶;其它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塑料杯、热水瓶等。冲泡时先冲入茶具容量的三分之一,然后迅速滤去,以清除杂质污物,接着便可将茶具冲满,并用杯盖或壶盖将面上的泡沫刮去,冲沏即告完成。 ④中国茶艺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茶艺的最高境界是人与景、物的形神结合。饮茶是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要以文化素养和灵感培养为基础。对于善饮茶者,只要呷上一口便会顿觉满口清香、香冲脑门,并会产生肺腑空灵的感觉;再呷一口便觉疲惫全消、神清气爽;再慢啜细品,胸中似有一股太和之气冉冉升起,继而如风生两腋而飘然欲仙,心中的块垒愁楚便会一并消失。 ⑤中国是茶的故国。优越的生态条件,使之富含近5 0 0种营养保健成分,应该成为人类最佳的纯天然营养保健饮品:让我们在继承优秀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共同作出努力吧! 小题1:阅读第②段,完成填充:(3分) 反之, 、嫩度差、锋苗少、 、香气淡、滋味杂、 ,是劣茶。 小题2:第③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5分) 小题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4分)A.中国茶含有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它是21世纪的饮料之王。 | B.中国茶有六大类2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差别很大,选择方法不同。 | C.选用茶具宜讲究,多数茶应首选紫砂茶具,次选白瓷茶具,最次是保温杯。 | D.中国茶艺博大精深,一般饮者较难达到这种境界,故需要普及。 | 小题4:下面一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后最为恰当?请说明理由? (5分) 饮茶是很讲究环境氛围的。若在茂林修竹、空谷幽兰的环境中,邀上三五知己,品茗、赏景、赋诗,便会进入一种乐而忘归的境界。以茶醒脑助兴,以茶消忧解困,以茶联络感情,饮茶成为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失乐趣。 “选段放在第 段后,因为 小题5:请介绍一种你知道的传统中国茶。 (3分) |
答案
小题1:条索松(疏) 色泽涩(燥、干) 汤色浑(浊) 小题2:列数字 准确具体介绍(说明)巾国茶的冲泡方法(答首句扣1分) 小题3: C 小题4:放存第④段后,从内容上与第④段的饮茶是一致的;承接第④段的饮茶介绍茶艺(补充介绍了茶艺的最高境界足人与景的形神结合或从结构上符合选文从介绍选茶、泡茶、茶饮到茶艺的逻辑顺序) 小题5:名字1分,产地、颜色、形状、品质、滋味、功能任意介绍两点得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根据前一句“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香气高、滋味醇、汤色清是好茶”的反义概括填空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了解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根据第三段的文字内容选点明其最为明显的说明方法。说明的作用抓住本段第一句话的意思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各项中关键信息点,与短文所表达的内容一一比照,用反选排除法,A错,最后一段是要说中国茶营养丰富时说“应该成为人类最佳的纯天然营养保健饮品”,没有夸大地说明是“21世纪的饮料之王”,B错,第二段说到“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而不是不同,D错,第四说到“对于善饮茶者”,是从饮茶者个人修养体会来说的,并没有说到“普及”茶知识,故C对。 小题4: 试题分析:理解所提供的材料中心内容是讲“茶艺”,从文中找到与此内容相似的文字段即可得出答案。 小题5: 试题分析:可从名称、形态、饮用方法几个方面来介绍。最好使用一种说明方法。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16分) 竹子的“私密生活” ⒈近年来世界森林面积正迅速减少,可竹林的面积却不降反升,被称作第二森林。竹产业作为绿色黄金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关于竹产业的一句话也十分有趣:年产十亿竹产品,不少竹海一根竹。 ⒉竹子究竟怀有怎样的绝技,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注目与期许?答案都藏身在这些青翠植物少为人知的‚私密生活‛中。 ⒊超快的生长速度,便是竹子令人 感兴趣的‚私密‛之一。一棵树长成10米高,可能需要50年,而同样高的竹子却只需要约50天。 ⒋竹子虽然看起来很像树,但它的生长方式和树截然不同。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植物生长比喻成修建大楼的话,那么普通的树木就只有顶层一个施工点,可竹子却有很多施工点,每一个竹节都是一个生长基地,这些工地一起施工,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竹子这座大厦建立起来。 ⒌不过,一个有趣的疑问是,同为禾木科的小麦、玉米也都有类似的生长方式,那么为什么这些植物不能像竹子那样,最快时一昼夜长高2米呢?2012年,中国林业科学院的科学研究者们找到了其中的重要秘密——竹节间分生组织的细胞不仅分裂快,而且伸长的速度也快。这意味着竹子要在短时间内消耗更多的能量,对植物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有趣的是,竹子是天生的伟大战略家,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竹节间不仅云集了大量的植物激素,还聚集着大量的唐以及分解糖的催化剂——酶,这些能量像是骆驼的驼峰,汽车的油箱,为竹子的‚狂飙生长期‛提供了充足的后援。 ⒍竹子不仅生长迅速,还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其秘密‚靠山‛就埋藏在苍翠竹林的地下,那就是少为人知的竹鞭(地下茎)。它们不仅为快速生长的竹林储存和提供大量养料,也是扩张竹林领土的核心力量。 ⒎竹鞭是特别高产的。据统计,在适宜条件下,种植一株竹子,通过其地下茎的延伸及发笋成竹,不需要耕地播种,一二十年就能发展到数万根,这真是令人吃惊的数字。因此,在合适的经营和砍伐计划下,竹林不仅‚砍不败‛,甚至会越砍越兴盛。以井冈山地区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里虽然砍伐了海量的竹子,但毛竹林仍以每年3%的速度在递增。比起地上青翠挺拔的竹竿,盘根错节的竹鞭不容易被利用,因此很少被人关注,如深藏功与名的隐士,默默支撑起伐不败的竹产业。 ⒏竹子的这些小小‚隐私‛,展示了它的巨大潜力——在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木材稀缺的今天,‚以竹伐木‛已被视为一条光明坦途。竹林作为‚第二森林‛,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题1: 下列与第①段画线句意思一致的是( )(2分) A.只要年产十亿竹产品,就会不少竹海一根竹。 | B.因为年产十亿竹产品,也会不少竹海一根竹。 | C.即使年产十亿竹产品,所以不少竹海一根竹。 | D.虽然年产十亿竹产品,但却不少竹海一根竹。 | 小题2: 第⑦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分) 小题3: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8分) (1)竹节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分) (2)纵观全文,说说竹林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森林”?(4分) |
阅读下文(21分) ⑴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⑵“箸”变成为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⑶虽然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清《康熙字典》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但朝廷也难抵挡民间怕犯忌的潮流。“筷子”称为“箸”在《水浒传》第三回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提到金老及其女儿宴请鲁智深一段,谓“春台上放下三个盏子,三双箸”;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曹雪芹虽然用“箸”,但用得最多的还是“筷子”。 ⑷《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说文·匕部》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⑸传说发明箸的是大禹,但查无实证。箸的诞生相信是先民的集体智慧,但可能起源于大禹时代,所以归功大禹。到商代时,食器除了箸之外,还有匙、鼎、簋等等。 ⑹1973年在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漆案上面还摆放了五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盘、两个酒卮、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足证汉代时已使用竹筷。 ⑺古代用筷子的情况也可参考画像砖。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其中在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图中有七人,正面三人,左、右各二人,座次井然有序,席前樽爵并列,碟碗横陈,除了案前放有筷子,也有碗中插着筷子的。 ⑻不少专家认为,长期使用筷子能令人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头脑敏捷。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接受记者访问时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小题1: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本文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 、 、和“使用原理”等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6分) 小题3: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1) (2) (3)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的记载。 |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 D.中国人使用筷子而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 中国大米(有改动) 石毅 ①一般来说,市面上所售的国产大米大体分为粳米和籼米,由于粳米多产自北方,而籼米所出南方,所以人们一般简单地以南方米和北方米概括之。 ②聂凤乔所著的《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提供了最基本的判别原则:粳米粒型短而宽厚,一般呈椭圆形,腹白(大米腹部不透明的白斑)、心白(白斑在米粒的中心部分则被称为心白)较小,色泽蜡白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而籼米呈长椭圆形,腹白较大,色泽灰白无光,呈半透明状。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粳米口味好于籼米。我国最好的大米产区一般都在东北三省,蒸煮出来食味最佳,但籼米由于黏性较差,颗颗分明,南方的一些炒饭多用籼米来做。 ③若是按照生长期长短,大米又可分为早稻、中稻、晚稻3类。早稻生长期80-120天,多在7月份收获,米粒腹白较多,米质蓬松;中稻生长期120-150天,多在初秋收获;晚稻生长期150-170天,多在11月份收获,米粒坚实,腹白少。通常说来,生长期越长,大米的食味越好。 ④中国在栽培水稻方面历史悠久,各地都有许多名优品种。天津出产的“小站米”洁白半透明,做饭柔软可口;江西南城的“麻姑米”,米色如银,形似珍珠,煮粥香甜黏稠;江苏的“薄稻”,米粒扁圆,质坚硬而淀粉含量高;江西万年的“贡米”,体大粒长似梭,做饭松软香浓;四川宣汉的“桃花米”,色白泛青,做饭晶莹光亮,香糯滑润;贵州榕江的“香禾”,煮饭熬粥溢香诱人,有“一地开花香满村,一家做饭香四邻”的说法。各地的大米品种不一而足,但必须承认,大米不同品种之间差异很小, 是训练有素的美食家, 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 ⑤除了产地、品种,市面上常见的大米根据加工程度还包括糙米、非抛光米、抛光米,后两者都属于精米,抛光米的加工程度又比非抛光米更高。 ⑥《中国烹饪原料大典》上载,稻米中大量的脂肪、维生素及部分矿物质主要分布于胚部和糊粉层内,粗纤维和矿物质主要分布于皮层,这些部分在研磨加工时多数或全部要碾去,所以除碳水化合物外,其他营养素几乎都随米加工精度的增高而相应减少,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可以说,加工精度越高的米,营养价值越低。可是在市场上,人们能买到的多是精米,尤其是精米中的抛光米。这又是为什么呢? ⑦抛光的米外形好,吃着口感也好,消费者就认这个。非抛光米的颜色不透,很多消费者不知道,以为这是米不好。至于糙米,口味差,市场需求非常小。 ⑧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许多企业不得不将大米抛光加工成极为精细的米,但这么做不仅是营养成分损失了,抛光中损失掉的部分也是对粮食的浪费。 小题1:文章第②段依次从形状、 、 、透明程度、 及 这六方面将粳米和籼米进 行了比较,其中前四点的作用是 。(6分) 小题2:请在第④段横线处填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小题3:阅读⑤—⑦段⑴根据下图,请写出A、B、C对应的 三种大米的名称。(3分) ⑵如果这三种大米都能在市场上买到,有没有一种食用方法能让人们既满足口感,又能摄入较高的营养?请概述你想到的方法并说说理由。(4分)
| 项目
| 每100g生米含
| 蛋白质
| 6.0g
| 脂肪
| 0g
| 碳水化合物
| 78.6g
| 钠
| 0mg
| 方法: 理由: 小题4: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粳米是北方的米,籼米是南方的米。 | B.晚稻的食味通常要胜过早稻、中稻。 | C.划分精米和糙米的标准是外形差异。 | D.消费者的选择令企业蒙受很大损失。 | 小题5:这是一张市场上某品牌大米的营养成分表,请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一下精细加工对这款大米营养成分可能造成的影响。(4分) |
阅读下文 (19分) 最耐渴的动物 方舟子 ①世界上什么大型哺乳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商死亡,但骆驼却可以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只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②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哺乳动物作为恒温动物,一般必须把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能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分蒸发掉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③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昀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选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这个温度才不得不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鸵也有类似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④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空气可以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白天储存在体内的热量,到了气温较低的晚上,就会逐渐释放出去。这时候,大羚羊又能让体温一直降到36摄氏度以下。这样在第二天白天时,它可以储存更多的体热。 ⑤大羚羊的肾脏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尿中的水分,它的尿是高度浓缩的。不过,它的尿中毕竟还有些水分,它的粪便也要含有一点儿水分才排得出去,这样,大羚羊还是会损失一些水分。 ⑥为了防止脱水,大羚羊仍然需要补充水分。在无水可饮用时,它通过食物来补充水分。大羚羊常吃的草水分并不多,在白天只含有1%的水。不过,到了晚上,随着气温的下降和湿度的上升,这些草的水分含量会增加20倍。大羚羊白天不进食,只在黄昏和夜间进食,能最大限度地吸取食物中的水分。 ⑦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做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犬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⑧就这样,通过种种独特的方式,大羚羊巧妙地适应了既炎热又缺水的半沙漠环境。这种适应性是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文字有删改) 小题1:第⑦段中“这个产出比”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小题2:第①段画线句主要采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 。(3分) 小题3:不属于弯角大羚羊“储存体热”降温方式的一项是( )(2分)A.储存体热促使体温上升但不超过46摄氏度。 | B.维持高体温使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减少。 | C.晚上让体温一直降到36摄氏度以下。 | D.通过蒸发体内水分达到散热降温目的。 | 小题4:本文介绍弯角大羚羊适应半沙漠环境的独特方式有:(9分) (1)白天储存体热,晚上散发。 (2) 。 (3) 。 (4) 。 小题5:从全文的思路来看,第①段和第②段能交换顺序吗?为什么?(3分) |
(14分) DNA计算机 ①DNA计算机是一种生物形式的计算机。遗传物质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是一条双螺旋“长链”,链上布满了“珍珠”即核苷酸。科学家研究发现,DNA分子通过这些“珍珠”的不同排列,能够表达出生物体各种细胞拥有的大量基因物质。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以及计算机专家从中得到启迪,正在合作研制未来的液体DNA电脑。它利用DNA能够编码信息的特点,先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分子,使它们代表要求解的问题,然后通过与生物酶(在此相当于加、减、乘、除运算)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反应,形成各种组合,最后过滤掉非正确的组合而得到的编码分子序列就是正确答案。 ②由于DNA分子能同时进行大量的生化反应,所以DNA计算机在结构上是超大规模并行的,这种“试管型”的计算方式,在理论上可处理传统计算机的硅芯片和电流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那些计算量随计算规模成指数增长的问题。 ③DNA计算机以核苷酸为内存,且具有超大规模并行结构,所以DNA分子计算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惊人的存贮容量和运算速度。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储1万亿亿的二进制数据。十几个小时的DNA计算,相当于所有电脑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未来计算机的芯片和磁盘都用DNA溶液来代替,其强大的功能将令人惊讶。而且,DNA计算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电脑的十亿分之一。 ④DNA计算机诞生于1994年,发明人是莱昂那多〃阿德莱曼(Leonard Adleman)。阿德莱曼用“试管” DNA计算机做实验,测试出了DNA计算机的可行性。他的“试管计算机”在几秒内得出了结果,但他花去了数周时间去拣出那些正确的答案。 ⑤传统电子技术将在2020年后的某个时候达到物理极限。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在简化和按比例放大这种技术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其他先驱者所进行的试管实验的办法,而是把DNA链固定到一块镀金的玻璃载片(一种DNA芯片)上。其他研究人员则希望把DNA计算技术送回到活细胞中。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⑥DNA分子计算机将是计算机发展的方向之一。现在已经设计出了DNA逻辑门、DNA片段以及更多超前的东西,现在DNA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很难检测其计算的结果。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DNA计算机将会很快问世。但不要过早地期待它取代传统计算机(塑料制品与硅片的结合)。大部分专家预言:比起用来运行文字处理程序和发送电子邮件,未来的DNA计算机的应用极可能集中在破译密码和绘制飞行航线方面。 小题1:文章主要介绍了DNA计算机的哪三方面内容?(3分)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像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向大脑植入以DNA为基础的人造智能芯片,也许在不久 的将来就像现在接种疫苗一样简单。 小题3:根据文章第③段内容,从运算角度,写出下图所表达的意思。(4分)
小题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4分) 材料一: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生物芯片)技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 逐步实施以及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而产生。 材料二:基因芯片正以其可同时、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分析数以千计基因组信息的本领而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基因芯片技术已经或即将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人类基因研究和未来医学临床诊断以及进行司法鉴定、疾病检测、药物筛选等。 材料三:基因芯片技术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技术成本昂贵检测灵敏度较低,分析范围较窄等。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