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神奇的声纹、耳纹破案法①众所周知,在侦破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借用指纹或DNA鉴定手段,让犯罪分子伏法。随着医学科学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神奇的声纹、耳纹破案法①众所周知,在侦破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借用指纹或DNA鉴定手段,让犯罪分子伏法。随着医学科学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2分)
神奇的声纹、耳纹破案法
①众所周知,在侦破形形色色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侦查人员经常借用指纹或DNA鉴定手段,让犯罪分子伏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德国警方还巧用人类特有的声纹或
耳纹来破案缉拿真凶,让罪犯难逃法网。
 ②在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曾发生一桩案件:一个男孩放学时被人绑架。正当孩子的父亲在家坐立不安时,一个陌生口音打来了电话,提出立即用重金赎回孩子。孩子的父亲机智地要求宽限一昼夜,以便筹款,并与陌生人约定第二天再通电话,告知交款的时间与
地点。
  ③搁下电话,孩子的父亲向警察局报了案。于是,警察们窃听并用专门仪器录下了第二天的通话。第三天,当地的广播电台广播了一则有酬“寻人启事”,基本情况是:男,42~43岁,莱因·维斯特法利亚北部地区人,体力劳动者,秃顶、肥胖。然后,又播出了一段此人的声音剪辑。在广播后的整整一小时内,竟有上百个居民涌向警察局,其中有8个人同诉一个人。于是,这个人随即被拘,经审讯查证,这个人正是罪犯——他是木匠,42岁,出生在维斯特法利亚,肥胖、秃顶。
  ④这个案例就是以声音识别罪犯,通过声纹鉴定而侦破案件。原来,人的语音如同人的体貌一样,千姿百态,各有特征。因为,人的发声系统是由声带、口腔、鼻腔、舌、齿、唇、肺等45个生理结构各有差异的“构件”组成,而每个“构件”因讲话习惯和方法各不相同,在发声时又可取100种不同的“姿势”,结果就使人的声音可有45100种音色,每个人都有独具一格的声音特征。科学家们使用声学频谱分析的方法,可以显示出每个人语音的特征,其显示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声纹。
  ⑤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声纹不仅具有特定性,而且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成年以后,人的声音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实验证明,无论讲话者是故意模仿他人声音和语气,还是耳语轻声讲话,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其声纹却始终相同。基于声纹的这两个特征,侦查人员就可将获取的犯罪分子的声纹和嫌疑人的声纹,通过辨声技术进行检验对比,迅速认定罪犯,为侦查破案提供可靠的证据。
  ⑥除了声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 罗辛博士领导一个研究小组,致力于将录像带或照片中罪犯的耳朵与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的耳朵进行对照比较工作,使耳纹在破案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⑦众所周知,指纹在破案当中曾是一种有力的证据。但是,人的指纹可以通过手套来掩盖,使犯罪者在作案中不留下指纹。耳纹却不同,即使罪犯戴着尼龙面罩,通过照片也能取下罪犯的耳纹。研究人员认为,与人的胎记或指纹一样,耳纹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卵双胞胎的耳纹也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左耳与右耳也不相同。
  ⑧人类学家指出,今后除了指纹外,警察还可以利用耳纹进行破案。耳纹能像指纹一样被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随着录像监视摄像机的迅速发展,耳纹数据库的设想正日趋变得可行,为破案发挥作用,使罪犯插翅难逃。
小题1:说说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3分)
小题2:.声纹具有那两个特征?(2分)
小题3:第④段主要利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写出三种即可)(3分)
小题4:第⑤段划线的“相对”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利用声纹、耳纹可以帮助破案
小题1:①具有特定性②有相对稳定性
小题1: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小题1:不能删去。“相对”说明声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如果去掉就变成绝对的了,不符合事实。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说明文,观察标题往往就可以得知说明对象。文章用了大量的例子在说明声纹耳纹对破案所起到的作用。这题很容易,学生一般都能答出来。但由于题目中“主要说明内容”问得含糊,学生以为“内容”应该是很多的,因而啰嗦而说不清,所以该题据拟题者用意应直接问“说明对象是什么”。
点评:考说明文的阅读,有强化的趋势,尤其是科技说明文的阅读。阅读说明文首先要了解说明对象,即文章在说明什么,此类题目基本上都是作为说明文阅读段的第一题出现。做题时首先观察标题,标题明示了说明对象,可直接引用,其次看看各段有没有中心句,提到的哪个事物最多,综合概括,指出说明对象,语言要具有概括性,不要具体说明,点到即止。
小题1:试题分析:⑤段中说得非常清楚:“声纹不仅具有特定性,而且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文章中这样的总结性的过渡语往往概括了上下文的内容,阅读时要注意,了解这一特点,可以事半功倍,很快找到答案。做此题要仔细阅读文段,并不难。
点评:此题是承前题而拟,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文,主要是来说明说明对象特征的,一切的说明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注意文章的标题和各段中中心语或总结性语句,做题时不可放过。
小题1:试题分析:文中把“声纹”与“耳纹”进行比较,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特性“耳纹能像指纹一样被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说明它们对于破案起到相同的作用。另外还有作比较:“人的语音如同人的体貌一样,千姿百态,各有特征”。二三两段是在举例子。列数字也比较明显:“45个生理结构”“ 45100种音色”等。所要说明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不是列数字,这是所举例子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此题很容易。
点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重要的知识,也是老师们讲得最多的说明文知识点,学习时加强记忆即可,注意各说明方法的特点,区别易混淆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比较”“举例子”,文中常有“比如”一字,学生被“比”“如”字迷惑,错以为是“打比方”或“作比较”,其实是“举例子”。另外,注意用语准确性,在说明文中,“打比方”不叫“比喻”,“作比较”不叫“对比”,“举例子”不叫“摆事实”。
小题1:试题分析:段中“成年以后,人的声音可保持长期相对稳定不变”的言外之意,成年之前,人的声音是变化的。这个“相对”,是相对年龄来说。第二层意思是,即使成年后,遇到特殊境况,比如疾病,声带受伤等,声音会产生变化,这个“相对”是相对于健康状况。此题不难。
点评:这几题考到了说明文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说明文很讲究说明的科学性,严密性,所以语言的准确是很重要的,学习时要好好掌握。考说明文阅读时,一般都是要求对文章中一些修饰性限定性词语在语文准确性方面的作用作一判断,学习时要关注这些词在说明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苏州园林》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13分)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小题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作家、    家、      家。(2分)
小题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1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3分)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小题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3分)
                                                                             
                                                                             
                                                                             
小题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古蜀栈道   (14分)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选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古蜀栈道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第二段引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三段划线句中的“这些”具体指代哪些内容?(4分)
小题4: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古蜀栈道由连接关中与汉中的米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连接汉中与四川的金牛道、陈仓道和荔枝道组成。
B.对于古代先民来说,如果从巴蜀来关中,或由关中入四川,都必须先穿越米仓山、大巴山脉,然后穿越秦岭这道屏障。
C.古蜀栈道中的褒斜道,其南北起点分别为秦岭南麓褒城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和秦岭北麓眉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
D.由于古蜀栈道的通行,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湖泊数量锐减 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2011年,在科技部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支持下,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湖泊治理调查。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以掌握我国主要湖泊现状、完善中国湖泊数据为目的的重大项目。
调查数据表明,近30年来,长江流域消失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96个,近50年来我国消失的面积大于I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243个。
以2005年和2006年为基准年,有关部门对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现状进行遥感调查,并开展了面积大于I0平方公里主要淡水湖泊的水量、水质和水生资源系统调查。
调查表明.我国湖泊总体变化态势为,北方和西北千早区期泊水位下降,盐碱化萎缩现象严重,青藏高原湖区湖泊水黄与湖面波动剧烈,云贵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降低明显,东部平原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湖泊的变化给生物多祥性也带来了重大影响。
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流域多数湖泊土著鱼类受外来物种入侵、江湖阻隔和过捕滥捞等因素影响而濒危。
又如,滇池在20世纪50年代记裁有土著鱼类26种,列2000年后分布于湖体的仅有4种,在2007-2010年的两次调查中仅发现I种。同样,在云南的泸沽湖,原来有4种土著鱼类,但引进外来鱼类后,在2007-2008年两次调查中仅发现l种。据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鱼类资源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106种下降到目前的60-70种、洄游性鱼类几乎绝迹。
水生植物多样性也显著下降。以滇池为例,20世纪50年代记载水生植物有100余种,最近的两次调查仅发现19种,约80%的种类消失。其余湖泊水生植物种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
如今,人们主要通过控制陆源污染、湖泊底泥清淤、调水引流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来治理湖泊环境。但更为重要的是,对湖泊治理需要科学和长远的认识,需要短期治标和长期治本相结合,在逐步控制流域点源与面源污染问题后,从流城整体角度对湖泊——流城实施一体化综合管理。
(摘自2012年1月15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小题1:(2分〕除了列数字外,本文还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小题2: (2分)文中“调查表明”和“调查数据表明”是不是多余的?说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 (2分)长江流域多数湖泊土著鱼类濒危,你认为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低碳经济》(有删改),完成题目。(10分)
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此举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②面对这样的挑战,发展低碳技术成为必然,但是,“低碳经济”的技术手段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对低碳经济的深入研究还不够。显然,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获取低碳技术,对中国来说,也只能是小马过河,靠摸索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但是有一条主线是一定的,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努力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③在可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当中,太阳能以不受季节限制、没有区域局限性、经济环保等一系列优点,成为传统能源的最佳替代者。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而且开发空间极大,为太阳能利用和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据调查,中国太阳能保有量占整个世界的76%,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年生产量是欧洲的2倍,北美的4倍,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并仍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而且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会得到普及和推广,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我国太阳能行业的精英企业也在为这一目标的达成做着不懈努力。
④目前尽管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但中国正在迎接一场清洁能源的革命。国际非赢利机构气候组织在8月1日发布了一份题为《中国的清洁革命》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在政策激励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开始踏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者,并且正在创造绿色工作机会和发展关键低碳技术等方面赶超很多发达国家。
⑤笔者认为在中国低碳技术的发展上主要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太阳能领域,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目前来说是最低的。太阳能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优质的能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
小题1:根据文本,请你给“低碳经济”下个定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我国无论是在太阳能的利用上还是在太阳能技术发展速度方面,都在赶超世界强国,并且太阳能成本目前来说是最低的”一句中,划线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航空母舰(13分)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争武器,为海军飞机提升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航空母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应用。二战中后期,美国正是依靠强大的航母作战群最终赢得了制海权。
②现代航空母舰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它在许多方面有着严格、精深的技术要求。其中,航空母舰舰载机的起降技术就是它的核心技术之一。
③一般情况下,舰载机从航空母舰起飞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④第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起飞时,飞机的前轮被挂在起飞装置中,就好像将飞机放在拉满弦的弓箭上。飞行员在得到起飞许可后加足马力,同时用刹车防止飞机移动。在他得到起飞信号的同时要放开刹车,再借助弹射装置的启动,将飞机弹出跑道。
⑤第二种是拖索式弹射起飞。起飞时,用钢质拖索牵引飞机加速起飞。但这种弹射方式比较陈旧,使用这种方式的航母较少。
⑥第三种是斜板滑跳起飞,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采用这种方式的航空母舰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飞机在起飞时以自己的动力经由跳台的协助“跳”上空中,升空的那一刻就好像滑板运动员冲出U形赛道的瞬间。
⑦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比起飞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这不仅需要飞行员有高超的飞行技术,而且对甲板设施的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舰载机的降落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归航的飞机要围绕母舰飞行,以降低飞行高度和速度。在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几乎失速的程度。飞行员放下起落架、襟翼与空气减速板,并将捕捉钩伸出,同时维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甲板上的指挥员不断地告诉飞行员,飞机离最佳情况的偏差是多少;航空母舰上的灯光提示飞行员,下降时的角度是否正确。
⑧在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后部有四条拦截索;拦截索是由液压系统制动的,它可以在两秒钟和50米内使飞机停下来。飞行员必须让飞机的捕捉钩挂上其中一条,在最佳情况下捕捉钩应该挂上第三条;假如挂上前两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挂上最后一条,那么飞机的下降角度太陡;;着陆时飞行员必须将飞机完全压低,这样他可以保证捕捉钩钩住其中的一条拦截索。同时他必须将发动机开到最大,这样假如飞机没有挂上拦截索,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加速离开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线。成功降落后,飞行员会依照甲板上地勤人员的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档并且离开降落区。
⑨航空母舰舰载机起降技术的解决,把舰艇与战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题1:概括选文主要说明内容(15字以内)(3分)
小题2: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拦截索能够在约两秒钟和五十米距离内使飞机停下来。
B.舰载机的起降技术是航空母舰的核心技术。
C.在舰载机降落的过程中,舰上指挥员的作用不容忽视。
D.舰载机在航空母舰上起飞比降落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
小题3:请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补全飞行员的操作过程。(4分)
①驾驶飞机围绕母舰飞行,降低飞行高度与速度。
                                         
③接受甲板指挥员信息,不断调整偏差,确认角度。
                                        
⑤按指示,将发动机的推力降低到慢挡,并离开降落区。
小题4:对本文赏析错误的是(  )(3分)
A.选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
B.第①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作诠释说明方法,简明、周密、准确地说明了航空母舰的本质特征。
C.舰载机采用“斜板滑跳起飞”方式好处是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简便易行。
D.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几乎”不能删掉,其准确地说明了降落时飞机的速度要降低到接近失速的程度,而不是降低到完全失速的程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