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生命的品格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生命的品格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懂得珍惜。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要有所求)。
⑤要超然物外,干干净净地做人(要无所求)。
2.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提高有限的生命的质量”或者“要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2.通过比喻(或“比喻论证”)来论说道理。这样可以更通俗形象地阐明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道理。
3.示例:(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终有建树,他成立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鲁宾孙漂流记》——鲁宾孙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他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与艰险,他那顽强的意志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3)《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不经历磨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意对即可)
4.不矛盾。“有求”和“无求”都是生命品格所需要的:第④段论说人生要具有克难求进的意志和勇气,要尽责任就是有所求;第⑤段论说要进入无我之境,超然物外,对物质名利的无求,实质是精神境界更高的追求。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并完成问题。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学会转身,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翻烂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滴答、滴答”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壳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废纸时,明白了一切。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助手恍然大悟。自己想得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用火车运砖每磅要2.5美元,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就在人们束手无策时,一个人想出了邮寄砖的办法,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每个包裹装7块刚好不超重,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转身。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思维习惯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遥远。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提出观点A
分析论述B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壳容积的事例论证方法:C
得出结论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狡诈者(  )学问,愚鲁者(  )学问,聪明者则(  )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读书是为了认识事物的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1.“羡慕”“轻鄙”“运用”三个词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两种不同求知目的的短语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3.解释下面加粗词语的意思。
(1)这是技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______________
(3)吹嘘炫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挑剔辩驳去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下面问题。
(1)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这段文字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纳这段文字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____________________。巧是创造性劳动,需要通过辛勤锻炼才能产生。所以,任何巧事都要从“笨事”做起。A不愿做“笨事”,不愿下“笨工夫”的人,就不能做到巧。艺术上的灵巧熟练,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按照严格的规矩和程序把功夫练到家。B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实实在在地打好了根底,认真地掌握了这些基本动作的规律以后,才能得心应手,做到熟能生巧。科学技术中的许多发明创造,同样也要经过几十次、几百次以至更多的实验,经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才能获得成功。没有百折不挠的科学实践,根本不可能有发明创造。C人们要做好工作,都必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讲究技巧,讲究方法,反复地研究,反复地实践。有了这种务实精神,才能为巧干提供动力和前提。D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灵巧(  )
熟练(  )
得心应手(  )
百折不挠(  )
2.“由此可见,实干是一切巧***基础”一句是从上文中摘出来的,应放在文中A、B、C、D中哪一处最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短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巧干__________
B.实干是巧***基础
C.在工作中,必须脚踏实地,勤学苦练
D.必须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4.文章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画横线的句子后面各补充一个名人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A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B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①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②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1.在第2段A、B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画线处,“跳舞”“基本舞步”喻指什么?它所表达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3段中①和②分别采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第1段加线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
  ②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
  ③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形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
  ④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一切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少是可读可不读的。
  ⑤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⑥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的作品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
  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有眼光,就必定会有一些最基本的好书被共同选中。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
  ⑧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收全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个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每个具有独特个性和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了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爱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⑨费尔巴哈说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质。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常常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心中不免为他们惋惜。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
1.作者把天下的书分为哪几类?这几类书各具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作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是为了阐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引用费尔巴哈的话:书就是他所吃的东西。根据上下文,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作者在论述什么是永恒时,列举了《论语》《史记》《红楼梦》等作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