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没有规矩,也成方圆老苏  ①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没有规矩,也成方圆老苏  ①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没有规矩,也成方圆
老苏  ①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仅仅是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画出数以千计的标准图形。
  ②规矩实际是一种比喻: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真的如此吗?
  ③规矩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不禁要问:“在立规矩之前,方圆何在?”
  ④规矩按制定的时间先后分旧规矩和新规矩,那么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个规矩?
  ⑤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新规矩从何而来?
  ⑥如果有幸在遵循旧规矩的基础上保证了自己的成功而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我们是否也成了不规矩的人?
  ⑦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世上的人都将固步自封,有何进步发展可言?
  ⑧规矩太过严苛就成了镶着金边的牢笼,任凭你是只大鹏鸟,任凭你有鸿鹄志,你的一生也将无所建树。
  ⑨所谓成大事者往往是智者。智者各有志,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丘吉尔从桀骜不驯的顽劣子弟到英国首相;沈从文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颠覆成功;孙中山对旧制度的叛逆胜利。
  ⑩当旧规矩衰微之时,正是新规矩诞生之日。没有伟人们的不规矩,无法想象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
  规矩并非不能打破,只有打破重生之后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没有规矩,不是不要规矩,而是寻找适合新方圆的新规矩。
  没有规矩,也成方圆。因为它摒弃的是不合时宜的旧规矩,创造的是更完满新鲜的新方圆。(选自《智慧满行囊》)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了证明论点,作者用了4个事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添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请结合本文第⑦段,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规矩并非不能打破,只有打破重生之后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没有规矩,不是不要规矩,而是寻找适合新方圆的新规矩。
2.比喻论证法 把严苛陈旧的“规矩”比作牢笼更加生动鲜活的控诉了它的危害之严重。
3.智者各有志,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哥白尼不迷信“权威”发现并创立了科学的“日心说”;王羲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又不拘泥于前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和魅力。
4.一个国家民族只有大胆改革创新才能焕发生命力和活力,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不倒。(意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有删节)
1.文章开头引用胡***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___________,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___________。
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___________,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完成问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被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炼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人民日报》2009年5月25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篇引用胡***话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
林治波
  ①前不久,“中国脐橙之乡”湖北省秭归县的朋友来访,忧心忡忡地谈及脐橙的销售问题。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手机短信让全国的橘子卖不动,我们担心橘子的命运会在脐橙身上重演。产品品质再好也经不起流言的冲击,媒体得帮帮我们呀!”
  ②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啤酒厂家在生产啤酒时为了去除沉淀物而大量使用甲醛。这个说法迅速传往境外,导致大量中国啤酒被国外商家退货。尽管后来的检测证明,许多中国啤酒根本不合甲醛,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甚至低于天然食品中的含量,但巨大的损失已经无可挽回。另一起类似事件是关于香蕉的,先是说“催熟香蕉有毒”,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香蕉无人问津,蕉农血本无归,光是海南一个省的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
  ③一再发生的谣言流传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首先是要加强平时的监管。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比如,去年的香蕉风波出现后,海南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
  ⑥此外,还要追查谣言源头。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必须追究源头,依法惩治,这是减少谣言流传的最好方法。连续几起谣言传播的事件并未受到追究,这显然不利于从源头上堵住或减少谣言。
  ⑦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否则即使应对及时、手段齐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策略和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及时主动地加以处置,而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原载《人民日报》)
1.请在选文中找出全文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第②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①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
②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从积累说起
  ①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时,发现里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②古今中外,大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
  ③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摘抄整理,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④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为从事文艺创作,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文革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1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边逝世的,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才能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⑥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终可成一学者。但积累不是来者不拒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吹毛求疵到鸡蛋里去挑骨头,积累需要眼光,需要判断,然后才能投沙拣金,去粗取精,从而真正学会积累
  ⑦积累靠勤,靠恒。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挫躁,只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了,你才会领悟到积累的真谛。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了相当长的时间;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积累的昨天叫立足,积累的今天叫进取,积累的明天叫成功。
  ⑧让我们懂得积累吧!要知道滔滔大海来源于雪山的一滴滴水珠,莽莽林海出自一根根小苗,高高大厦起点于一块块砖瓦,生活因积累而精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尝到过积累的甜头吗?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这对夫妇决定为孩子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夫妻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更何况是做一个人。
  ②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孩童时,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来的母体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滋养。
  ③我们常常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这一阵子崇尚钱,你就把挣钱当成自己的目标,殊不知钱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有了钱之后,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把钱当成目标,就是把叶子当成了根。过一阵流行美丽,你就把制造美丽保存美丽当成了目标,殊不知美丽的标准有所不同,美丽是可以变化的,目标却是相对恒定的。美丽之后你还要做什么?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④有人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终极目标,我觉得这也值得推敲。快乐并不只是单纯的快感,类乎饮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毫无疑问,自我价值是从属于你的目标,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何谈价值呢!
  ⑤一株树的目标也许是雕成大厦的栋梁,也许是撑起一把绿伞送人阴凉,也许是化做无数张白纸传递知识,也许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让人大快朵颐……还有数不清的可能,我们不是树,我们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明白树的心思。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⑥有一位女子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看,确立目标要趁早。(选自《初中语文读本》,语文出版社,作者毕淑敏,有改动)
【注】大快朵颐:鼓动腮帮子大口嚼鲜美的食物。
1.作者用一对夫妇训练小狗的故事开头,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论述应怎样确立目标时,作者否定了哪些不当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议论的语言形象而又富有哲理,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历史上和生活中,许多人因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而获得了成功。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要求事例典型、真实,目标明确、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