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有删节)
1.文章开头引用胡***的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关系是___________,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是___________。
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用现代汉语表述这句话,其大意是___________,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
4.自选角度,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青少年正处在“读万卷书”的年龄段。读书固然重要,“读万卷书”尤为可贵。但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这有悖于人才成长的规律。如果要你补上“行万里路”这一课,你该怎样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出论题 表明观点
2.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是纸上谈兵;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更难成大事(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按逻辑联系阐释二者关系亦可)知识化为力量,书本变成财富(不用原文作答能揭示两者紧密结合的意义或价值亦可)
3.物有甘苦之别,尝过的人才知道;路有平险之分,走过的人才知道 道理实践出真知(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提示:科学的东西必然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反之,伪科学则不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示例:论证严密,举例真实可信,语言明白晓畅,说服力强。(能自选一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5.“略”。(言之成理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议论文《“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完成问题。“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高,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被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炼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人民日报》2009年5月25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篇引用胡***话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
林治波
  ①前不久,“中国脐橙之乡”湖北省秭归县的朋友来访,忧心忡忡地谈及脐橙的销售问题。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手机短信让全国的橘子卖不动,我们担心橘子的命运会在脐橙身上重演。产品品质再好也经不起流言的冲击,媒体得帮帮我们呀!”
  ②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啤酒厂家在生产啤酒时为了去除沉淀物而大量使用甲醛。这个说法迅速传往境外,导致大量中国啤酒被国外商家退货。尽管后来的检测证明,许多中国啤酒根本不合甲醛,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甚至低于天然食品中的含量,但巨大的损失已经无可挽回。另一起类似事件是关于香蕉的,先是说“催熟香蕉有毒”,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香蕉无人问津,蕉农血本无归,光是海南一个省的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
  ③一再发生的谣言流传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首先是要加强平时的监管。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比如,去年的香蕉风波出现后,海南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
  ⑥此外,还要追查谣言源头。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必须追究源头,依法惩治,这是减少谣言流传的最好方法。连续几起谣言传播的事件并未受到追究,这显然不利于从源头上堵住或减少谣言。
  ⑦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否则即使应对及时、手段齐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策略和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及时主动地加以处置,而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原载《人民日报》)
1.请在选文中找出全文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第②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①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
②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从积累说起
  ①宋代大诗人梅尧臣,满腹经纶,出口成诗。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时,发现里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②古今中外,大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
  ③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摘抄整理,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④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为从事文艺创作,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的风土人情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文革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1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边逝世的,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才能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⑤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⑥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终可成一学者。但积累不是来者不拒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吹毛求疵到鸡蛋里去挑骨头,积累需要眼光,需要判断,然后才能投沙拣金,去粗取精,从而真正学会积累
  ⑦积累靠勤,靠恒。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挫躁,只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了,你才会领悟到积累的真谛。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了相当长的时间;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积累的昨天叫立足,积累的今天叫进取,积累的明天叫成功。
  ⑧让我们懂得积累吧!要知道滔滔大海来源于雪山的一滴滴水珠,莽莽林海出自一根根小苗,高高大厦起点于一块块砖瓦,生活因积累而精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画线的句子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你尝到过积累的甜头吗?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这对夫妇决定为孩子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夫妻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更何况是做一个人。
  ②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孩童时,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来的母体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滋养。
  ③我们常常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这一阵子崇尚钱,你就把挣钱当成自己的目标,殊不知钱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有了钱之后,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把钱当成目标,就是把叶子当成了根。过一阵流行美丽,你就把制造美丽保存美丽当成了目标,殊不知美丽的标准有所不同,美丽是可以变化的,目标却是相对恒定的。美丽之后你还要做什么?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④有人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终极目标,我觉得这也值得推敲。快乐并不只是单纯的快感,类乎饮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毫无疑问,自我价值是从属于你的目标,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何谈价值呢!
  ⑤一株树的目标也许是雕成大厦的栋梁,也许是撑起一把绿伞送人阴凉,也许是化做无数张白纸传递知识,也许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让人大快朵颐……还有数不清的可能,我们不是树,我们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明白树的心思。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⑥有一位女子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看,确立目标要趁早。(选自《初中语文读本》,语文出版社,作者毕淑敏,有改动)
【注】大快朵颐:鼓动腮帮子大口嚼鲜美的食物。
1.作者用一对夫妇训练小狗的故事开头,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论述应怎样确立目标时,作者否定了哪些不当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议论的语言形象而又富有哲理,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历史上和生活中,许多人因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而获得了成功。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要求事例典型、真实,目标明确、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经典和我们
周国平
  (1)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做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2)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3)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4)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轻松地读。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阅读经典当做最好的消遣的,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中,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很遥远。
  (5)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应该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却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选自《在维纳斯脚下哭泣》,有改动)
1.阅读第(2)段,请从人文性和经典性两方面简要说明“人文经典”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张把经典当做闲书轻松地读,并且认为阅读经典很像一种消遣。请概述作者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经典和我们”,本文主要论述了哪三个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是阅读过程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请从下列备选故事中任选一个为例,简要说说你阅读这个故事后获得的感悟(60字以内)。
[备选故事]①三打白骨精 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