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人生的“反比例”与“正比例”仲利民 ①每个人都期望付出与收获成为“正比例”,付出越多,收获越丰厚。可是现实有时会令人失望,付出了很多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
人生的“反比例”与“正比例” 仲利民 |
①每个人都期望付出与收获成为“正比例”,付出越多,收获越丰厚。可是现实有时会令人失望,付出了很多汗水,却只能收获微薄的成果,成为人生的“反比例”。 ②见过一位酷爱文学的中年人,他从青年开始,对文学不离不弃,在别人纷纷抛开文学,去社会舞台上寻找更多精彩时,他还是躲在文字里,寻找那片精神的高地。他付出了时间和汗水,还有他的激情与梦想。可是文学对他是那么吝啬,只会偶尔给他一点机会,让他的名字在报刊上露一下脸,就像沙漠里遥远的绿色在风中摇曳,在旅人几乎绝望时,又激发起他前行的***。 ③而当一个人成功之后,人生往往呈现出另一种“反比例”,即付出并不多,收获的却是丰厚的回报。无论是舞台,还是灯光,甚至掌声与鲜花,都留给了拥有声望与地位者,他们的话语成为名言,他们的经历成为榜样,他们的习惯与动作被镜头摄下,在各种场合反复播放。 ④一些人在人生的“反比例”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要么在奋斗的路上感到身心疲惫,放弃了当初的梦想,以现实的残酷作为自己放弃目标时理所当然的理由;要么在成功的舞台上享受荣耀时,忽略了之前的种种付出,变得头重脚轻,忘记了自己的位置与真实的分量,在飘飘然中跌下台来,在无奈中慨叹一声:命运弄人。 ⑤然而,“正比例”更是时刻伴随着我们的人生。居里夫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生活条件却很艰苦,在常人看来,她的生活处于“反比例”状态。可是她一直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在成功之后,她放弃了申请镭的专利,放弃了一大笔财富,但她从未放弃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她收获了追求事业的无限的快乐,这是她人生永恒的“正比例”。 ⑥酷爱文学的中年人在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忘记了他当初追求的目标是文学创作而并非成名;成功者得意忘形后的迷失自我是因为忘记了当初的努力是源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并非对金钱的痴迷。居里夫人正是因为她对人生信念的不懈追求,实现了人生永恒的“正比例”。 ⑦所以,看透人生的“反比例”,坚定信念,不懈追求,付出与回报就会成为“正比例”。(选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选文第②段中,对于酷爱文学的中年人来说,人生的“反比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中,当一个人成功之后,人生呈现的“反比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中,居里夫人实现了人生永恒的“正比例”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可是文学对他是那么吝啬,只会偶尔给他一点机会,让他的名字在报刊上露一下脸,就像沙漠里遥远的绿色在风中摇曳,在旅人几乎绝望时,又激发起他前行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为选文补充一个实现人生“正比例”的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看透人生的“反比例”,坚定信念,不懈追求,付出与回报就会成为“正比例”。 2.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3.(1)中年人在文学创作上付出很多,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机会很少; (2)成功的人付出并不多,收获的却是丰厚的回报; (3)居里夫人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或坚定了人生信念),收获的是追求事业的无限的快乐。 4.中年人在文学创作上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却很少。他只偶尔得到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机会,这给他带来了渺茫的希望;使他在就要彻底失望的时候,再一次有了继续创作的动力。 5.示例:贝多芬一生追求伟大的艺术事业,在失恋、耳聋的双重挫折下,丝毫没有放弃,执著追求,勇于与命运抗争,创作了一曲曲不朽的乐章,实现了他人生永恒的“正比例”。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
“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宽厚待人的大智慧 胡军 |
①宽厚待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中重要内核之一。温家宝总理曾说过“我与人恩,一定相忘”。这句话,不仅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准则,而且生动体现了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一条重要理念。 ②“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一种心境。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古今事实都表明,凡是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并为后人所称道的,绝非那些胸襟狭隘、小肚鸡肠的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豁达大度的人。我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人的一生经常会面对进退得失,与人交往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进退得失之际如何选择,磕磕碰碰之时怎样处理,这其中就有一个宽容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与人为善、和衷共济、关爱宽容、团结和谐的社会风尚,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做到比干劲,不比斗劲;要见贤思齐,不嫉贤妒能;要宽容大度,不尖该计较;要心地光明,不幸灾乐祸;要同心同德,不貌合神离。 ③“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一种智慧。“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为善,人自善良。”一个人的宽厚释放得越多,就越容易获得尊重。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上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宽厚大气能化解矛盾、冰释前嫌,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甚至能化敌为友、壮大自我。而斤斤计较只能作茧自缚,最后使自己陷于四面楚歌、寸步难行的境地。可见,宽厚不仅是一种气度、是一种雅量,更是一种聪明的大智慧。一个人越是对人宽厚,别人就越尊重他、爱戴他、拥护他,他就越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支持。其在道德上所产生的震撼比严厉的责罚要强烈得多。 ④“我与人恩,一定相忘”是一种艺术。要做到宽厚待人、恩怨相了,也不容易。一方面要善于沟通。沟通是协调的基础,谅解是团结的前提,平等是友谊的源头,宽厚不仅是一种品格,更重要的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我们要多拆“墙”,就是把不交流的心态拆掉;要多建些“桥”,多互相沟通,做到在事业上同心、同德、同志、同力,在工作中互帮、互助、互谅、互爱。另一方面,要以诚相待,要真诚待人,有什么说什么,有话当面说,有意见当面提,当面背面一个样。当然,“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待人宽厚既不能懦弱无能,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更不是纵容与姑息,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而坚定,在一定范围内,追求与人交往和处理问题的最佳效果。 ⑤“律己当严,待人当恕。”从总理所讲的“我与人恩,一定相忘”中可以看到,对他人的宽容是对自己人性的一种升华,冰释前嫌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和睦、换来友谊,甚至能将敌人变为朋友,而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群体还是一个国家,这种宽厚待人的胸怀都可以凝聚人心,产生无穷的力量。(选自《意林》2011年第5期,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中心论点,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此文,你对宽厚待人一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当美德成为智慧》(节选),完成问题。 |
当美德成为智慧 焦国成 |
(1)在美国波士顿“二战”犹太人蒙难纪念碑上,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留下的铭文:在德国,起初他们追***共产主义者,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犹太人,我出没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工会成员,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后来他们追***天主教徒,我没有出来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里却再也没有人能够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2)这是从血的教训中午出的箴言。在那个法西斯主义处于强势、毫无正义可言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所谓的“智者”可能会为了眼前的利益选择去做法西斯的帮凶和奴才,虽然可以苟安一时,但总归是法西斯主义者的俎上之肉。 (3)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利己主义者的智慧是一种小聪明,虽然可以暂时得利,但这种利总是有“害”相跟随。因为占了别人的便宜,固然可以一时得意,但当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前乐而后苦、开始得意而日后途穷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一种高妙的智慧。 (4)拥有美德,也就拥有了人生的智慧。 (5)其一,美德是对利己***的一种超越。在有德之人看来,有损美德的利益不是一种利,反而是一种害。正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避开了不符合道义的利益,也就避开了它可能导致的害。爱好美德的人,善于约束自己,上不愧于天,下不zuò于人,心里坦坦荡荡,安宁舒畅。能使自己愉悦幸福一生的,莫过于美德。爱美德的人,才是真正爱智慧的人。 (6)有美德的人尊道而贵德,一事当前,先问是否合于道义,而不以一己之好恶对待人和事。有美德的人讲仁讲义,乐于助人,乐于成人之美,这有助于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对立,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与邻为壑与互助合作之间,哪个更为智慧,是不言自明的。 (7)其三,美德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有美德的人,是在爱人中爱己,在利人中利己,在使众人快乐中获得快乐。因为他行事以德,故服人不靠威势武力;因为他爱人利人,故能把自己与大众连为一体。因此,孟子才说“仁者无敌”。 (8)其四,美德是可以惠及整个社会和子孙万代的精神财富。孔子曾提出“惠而不费的君子智慧”。在他看来,“因民所利而利之”的德政是惠而不费的。如果我们能把孔子思想发挥一下,使美德成为每个人的操守,社会将更加美好。做父母的有慈的美德,天下儿童就都幸福了;做子女的有孝的美德,天下老人就都幸福了。同样,每个社会位置上的人都有美德,天下就会是一个大道流行、人人幸福的世界,我们这一代能够讲美德,下代人潜移默化,也会崇尚正义和美德。如此善善相因,“富二代”和“富三代”的问题就不会出现。美德泽后长远,如果真想让社会更美好,那就把美德看成永恒的智慧来追求吧!(2011年2月18日《光明日报》)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一己之好恶( ) ②下不zuò于人( )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箴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仁者无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1)段的“铭文”,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3)段说当利己主义者“被千夫所指的时候,他的得意也就不在了”,即指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细读第(6)段,依本文行文特点,在横线外为本段拟写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
何谓幸福 何启治 |
①在人世间,人人都渴望幸福——那种让人心情舒畅、称心如意的境遇和生活。 ②而托尔斯泰告诉我们: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③也许,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头一句话所说的意思有所特指,而我在经历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却不再犹豫地对自己,也想对读者说:与其说每个人心里向往的幸福大都相同,还不如说,幸福其实也只能是各人有各人的幸福。 ④首先,幸福因人而异。 ⑤伟大的政治家不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创建殊勋伟业,还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多做贡献,这是他心里渴望的幸福;而一位普通劳动者所渴望的幸福不过是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和殷实的日子。教师以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为幸福,战士以为保卫祖国而献身为幸福,科学家以在自己所迷醉的科研领域中驰骋为幸福;而贪婪的商人当然视巨额利润为最大的幸福,赌徒自然只想大把大把地赢钱。一个懒惰的美籍华人小伙子曾一点都不难为情地对我说,如果什么活都不用干,手里又有很多钱,想怎么吃喝玩乐就怎么吃喝玩乐,那就太幸福了。 ⑥其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幸福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企盼。 ⑦对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跟着父母出游,得到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件精美的玩具,一些可口的糖果点心,就能满足他们对幸福的渴望。对刚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成绩优秀,学业有成,异性的爱恋,网上的遨游,往往都是他们所憧憬的幸福。而人到中年所追求的,自然就应当是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和美了。至于老年人,那“健康是金,平安是福”也就道出了他们对幸福的企盼了。 ⑧但是,幸福和不幸,其实融注在人们每天的日子里。应该说,幸福还因每个人不同的生存境遇而有别。 ⑨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当你爬行在黄山那段不到两米宽的“鲫鱼背”上战战兢兢(两边都是云遮雾罩的深渊)时,能安全到达目的地就是幸福。对于一个被无边的忧郁所包裹的孤独者,真挚的呵护,友善的关爱,就是他(她)的幸福。在“大跃进”过渡到大饥荒的年代,对于在饥饿和浮肿中艰难度日的人,不要说什么美味佳肴,只需一个菜窝头,几根手指粗细的胡萝卜,也就意味着幸福。在以极“左”为特征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当你被推来搡去,被带铜扣的皮带抽打,被连着几天几夜的“车轮战”式的批斗折腾到出现幻视幻听的时候,别说是安卧床榻,就是能短暂地让你坐在椅子上,或靠在墙角上打一会儿盹,也就得到一时的幸福了。 ⑩可见,幸福真是因人因时因境遇之不同而有别。除了真正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之外,我惟愿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得到幸福——用你辛勤的劳动,用你真挚的爱,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去赢得应该属于你的真正的幸福。 1.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自然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结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不能重复原文)。 当你跋涉在沙漠戈壁滩上渴得嗓子冒烟的时候,一杯清水就意味着幸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
善良丰富高贵 |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看到医院拒收付不起昂贵医疗费的穷人,听凭危急病人死去,看到商人出售假药和伪劣食品,制造急性和慢性的死亡,看到矿难频繁,矿主用工人的生命换取高额利润,看到每天发生的许多凶***案,往往为了很少的一点钱或一个很小的缘由夺走一条命,我为人心的冷漠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善良。 善良,生命对生命的同情,多么普通的品质,今天仿佛成了稀有之物。中外哲人都认为,同情是人与兽的区别的开端,是人类全部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成为法西斯,成为恐怖主义者。善良是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最初界限,也是最后界限。 看到今天许多人以满足物质***为人生惟一目标,全部生活由赚钱和花钱两件事组成,我为人们心灵的贫乏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丰富。 丰富,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开花和结果,上天赐给万物之灵的最高享受。为什么人们弃之如敝屣呢?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上天的赐予本来是公平的,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精神需求,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求理应觉醒,它的满足理应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目标。那些永远折腾在功利世界上的人,那些从来不谙思考、阅读、艺术欣赏、精神创造等心灵快乐的人,他们是怎样辜负了上天的赐予啊,不管他们多么有钱,他们是度过了怎样贫穷的一生啊。 看到有些人为了获取金钱和权力毫无廉耻,可以干任何出卖自己尊严的事,然后又依仗所获取的金钱和权力毫无顾忌,肆意凌辱他人的尊严,我为这些人灵魂的卑鄙感到震惊,于是我怀念高贵。 高贵,曾经是许多时代最看重的价值,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现在似乎很少有人提起了。中外哲人都认为,人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违背,如果违背,就意味着不把自己当人了。今天的一些人就是这样,不知尊严为何物,不把别人当人,任意欺凌和侮辱,而根源正在于他没有把自己当人,事实上你在他身上也已经看不出丝毫人的品性。高贵者的特点是极其尊重他人,他的自尊也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的灵魂应该是高贵的,人应该做精神贵族,世上最可恨也最可悲的岂不是那些有钱有势的精神贱民? 我听见一切时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作者:周国平,本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良、丰富和高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什么让作者怀念善良、丰富和高贵?请分别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为文中“善良”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实际,就文中的“丰富”或“高贵”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后悔有用》,完成问题。 |
后悔有用 |
曾看过一个电视纪录片,采访的都是死刑犯。这是一个二十五岁的男子,因为女友要和他分手,且执意不肯与他和好。他便***了她。 你后悔吗?记者问他。 不。他说。 为什么? 为什么要后悔?他一脸漠然:后悔没用。 记者沉默,镜头淡出。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这样一个自私的人,犯了这样一个极端的错误,而更为执拗的是,他居然说自己不后悔。 因为,后悔无用。 后悔真的无用吗?当然,后悔的对象往往是一件发生过的事情。昔日不能重现,往事不能重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悔仅仅是一种追随往事的情感。它没有魔力去把往事改变。但是,我觉得,说后悔无用的人至少忽略了两个方面的事实:一,后悔对未来有用;二,后悔对心灵有用。 关于悔,字典中的组词有“悔改”,指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有“悔过”。指承认并追悔自己的错误。有“悔悟”,指认识到自己的过错,悔恨而醒悟。还有悔棋、悔约、悔婚等。所有这些的前提,都是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所有这些悔的后果,都是告诫自己未来不去犯这些相同的错。如果不悔,怎么能真正地去悔改、悔过、悔悟呢?而退一步讲。即使真的像那位死刑犯一样,自己已经没有未来了,后悔也对精神有一个清洗作用。你只有懂得后悔,才能够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把心灵的重负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分解,在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良知获得真正的宁静和平安。 因此,我一直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悔也是一种美。就像暗夜里的一盏灯,它会照出人储存着的最隐秘的慈悲和善,从而把人拽出无底的深渊。所以,无论罪孽多么深重的人。只要听到他真心吐出一个悔字,我都会为他感到欣慰。我知道,如果东方的佛听到了他的这个字,就会把一朵莲花擎到他的身下。如果西方的上帝听到了他的这个字,就会用圣手去触摸他的头发。 错了,为什么不去后悔呢? 1、文中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自己看过的记录片的内容,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第十段所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回答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但关键是他能否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因为追悔需要勇气。请结合你学过的知识举一个能勇于追悔错误的人,并简单概括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