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成语 ①汉语中有“四字格”固定词组构成的成语,最初形成于久远的先秦时代,当时包括《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孟子》等在内的经籍为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善待成语 |
①汉语中有“四字格”固定词组构成的成语,最初形成于久远的先秦时代,当时包括《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孟子》等在内的经籍为后世提供的了大量沿用至今的成语。例如,“兢兢业业”、“未雨绸缪”、“耳提面命”、“投桃报李”等盖出于《诗经》,或为原句,或由其中的诗句演变而成。除了经籍以外,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老的神话和寓言也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源头,我们耳熟能详的这类成语有: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守株待兔、郑人买履、塞翁失马等。 ②“四字格”成语逐渐形成的结构形式的固有性和意义内容的整体性决定了成语应用的规范:应以其固有的定性形式和整体意义进入动态的言语交际之中。换言之,也就是使用者不得为己所需,任意改动。但是在商业广告中经常出现一些低俗的“新版”成语,如“钱”程万里、高枕无“油”等等,这种音同字异的套用,不仅使成语的原义荡然无存,而且破坏了语言的文化性,也违背了民族语言的审美习惯。 ③商家对于成语的俗用是有意而为之,媒体对于成语的误用虽应作别论,但也不容忽视。成语形式工整,言简意赅,音调起伏有致,铿锵上口,能大大增强语言表达的音乐美感。主持人和播音员在工作中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达到“言之有文”的目的,但所用之词贵在准确。一位播音员在转播足球节目中,用“石破惊天”来赞叹球员的射门功夫。一位主持人在一次现场采访时说:……真是“名至所归”。在一个关于伊战的专题节目中,主持人使用了“出师无名”一词。上述三个成语应分别是:石破天惊,名至实归,师出无名。只要具备一些汉语词汇学的常识,就不难看出“石破天惊”和“名至实归”都是联合式成语,其中的“石破”与“天惊”,“名至”与“实归”分别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一旦这种对仗工整的结构有所改动,不是意思发生变化就是文理不通。“出师无名”与“师出无名”看上去只有语序上的差异,似无大碍,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汉语中的大量成语是出典于近两千年前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显然,即使是语序上的变动,也会割断其历史脉络。 ④成语是一个民族的语汇珍品,承载着千百年来浓缩的历史文化。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性质,我们在运用成语时,既不能随意改换或增减其成分,也不可轻率地变动语序或更改语法关系。完全可以这么说,善待成语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作者:范九生) 1.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认为“四字格”成语的重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媒体误用成语会有哪些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你学过的文言文中选出一个成语,说说这个成语是怎样“承载着千百年来浓缩的历史文化”的?(不超过100个字。) 【示例】温故知新: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它表明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善待成语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与文化。 2.结构形式的固有性和意义内容的整体性。 3.不是意思发生变化就是文理不通;也会割断其历史脉络。 4.成语示例:豁然开朗 宠辱偕忘 峰回路转 水落石出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觥筹交错 妄自菲薄 不求甚解 鸿鹄之志 |
举一反三
议论文阅读 读《困境也是一种机遇》,完成下面各题。 ①有一个养牛专业户,由于勤劳发奋,善于经营,几年间便声名显赫。可是突如其来一场大火导致数十头奶牛葬身火海,老板也一下子陷入困境。悲痛之余老板没有灰心,没有倒下。反而信心百倍、奋力抗争,决心走出困境,东山再起。于是筹集资金又买了两头奶牛,让其繁衍。仅六年时间,老板的奶业公司又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老板又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这位老板的经历正应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俗语。任何一个人只要敢于直面困境,勇于接受困难的挑战,即使眼看着就山穷水尽,仍有可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②人生的路有很多条,解决任何问题的办法都不可能只有一种,条条大路通“北京”,此路不通可以走他路,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 ③英国学者岁内贝费里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动力。”也许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澳大利亚作家安得鲁·马修斯才说“人生需要晴天霹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先哲们大概都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经历得风雨,方能见着彩虹! ④如果,寄希望人生是一支舒适、轻快的乐曲只能是一种幻想,那我们为什么不去珍惜人生的困境,充分利用困境磨练自己的身心,把困境当作铸造生命奇迹的钻石呢?! ⑤请相信,风雨是另一种经历,流泪是另一种人生,困境是另一种享受。换一个角度,困境也是一种激励、一种机遇! 1、上文中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题目《困境也是一种机遇》中的“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在第②段的加粗处,用简洁的语言补写一个事例来说明“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困境就不等于绝境”这一观点。 4、文章引用了许多中外名人名言,有何作用?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本文论述谈谈你的理解。 一位清华管理系的硕士,担任县城荒芜开发区的领导。然而他感觉到书本上的种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由于对当地人处事方式欠缺了解,无法融入到他们当中,更谈不上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努力工作换来的是别人的白眼,一件简单的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纵然有无数困难,但他始终相信每次困境也是机遇,战胜它便是证明自己的能力。白天他忙着处理公司的事务,晚上细细思量问题的解决方法。慢慢地,他明白企业里做事情要顾及到别人的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当下属工作表现不佳时,他会和他们坦诚聊天,而不是简单地质问;当很多人为了一件事情而争论不休时,他会先征求主要部门领导的意见,再召开会议,使会议顺利进行。 在这平淡的一年中,他感受到了成功与失败的起承转合。他在困境中走了出来。 |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播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犍,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段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选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3.第二段中画线词语“这种情况”指什么? 4.作者认为发挥创造力,运用知识有哪些需注意的问题? 5.请从生活中再搜集一例,证明有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持之以恒地尝试,就会有创造性思维。 |
读书养气 |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吸取气,汲取一种激荡于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欧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而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气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了。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一开始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透,其人性便会改变,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脚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须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 。 2.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
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下面文章,回答下面各题。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 不行, 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b) 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c)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横线应填人词语依次是 、 。(四字短语) 2、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3、第⑥段中画横线句(a)的含义是 。 4、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成功的关键是 ,写诗失败的原因是 ,画线句(b)的意思是 。 5、根据第⑦段画线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
[ ] |
|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尽信书不如无书 D.思而不学则殆 6、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 |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仓U新,要培养创造力。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亚克敦、欧阳修、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
说“话” |
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说话粗野、冷漠、骄横,会给人留下低级下流、缺乏教养的印象;说话文雅、和气、谦逊,让人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纯正、美好的心。这里仅举几位伟大人物的礼貌佳话为例: ②有一次,列宁在下楼时正碰上一位女公务员端着洗脸水上楼,她看到列宁就往后退让,列宁却十分热情地说:“你手里端着东西,我是空着手,你先上楼吧!” ③1955年,***回韶山时邀请亲友中的老人吃饭,向他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④有一次,***下飞机后与机组的同志们一一握手告别。当时机械师邝祖炳正蹲在地上工作,***和其他同志握手以后就站在邝祖炳身后等着,并示意别人不要惊动他。邝祖炳工作结束转过身来,才发现总理站在后面,赶紧说:“对不起,总理,我不知道你在等我。”***笑着亲切地问:“噢,我没有影响你的工作吧?” ⑤语言的美,不在于辞藻华丽,也不在于抒情描写,而主要在于适合语言环境。(a)与同志见面时,问声:“你好!”一句亲切的问候,并非是多余的客套,它体现了谦恭和关心人、尊重人的美德。(b)与别人打交道时,常说一声:“请!”也可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c)不慎做错了事,先说声:“对不起!”可消除不必要的猜忌,增进同志间的友谊。(d)别人道歉时,说句:“没什么!”表示胸襟开阔,还可以把窘境中的同志解脱。(e)请别人帮助时,说一声:“劳驾。”这不是普通的恭维,而是表达了尊敬别人的意思。(f)别人致谢时,说声:“别客气!”表现出你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你诚恳谦虚的美好心灵。(ɡ)同志间分手时,说声:“再见!”这表明交往并没有在分别时结束,友谊在告别声里继续发展。 ⑥总之,要做到语言美,要在说话时做到“文雅、和气、谦逊”,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加强语言锻炼。不从根本上下工夫,往往是学不像样的。 1.文章从说“话”的角度阐明了 的道理和 的重要性。 2.下面的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它的位置应在( )句和( )句之间。 同志帮了个忙,说声:“谢谢!”它像一盆炭火,使人感到情感的炽热;它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同志间的友谊。 3.文章主要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另外还运用了 论证、 论证和 论证。 4.细读文章,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5.文章结合寻常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常用礼貌用语在交际、沟通中的作用,读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