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释?
                                                                                                                                                           
2.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
(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
       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答案
1.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
2.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深思熟虑,从正反两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3.(1)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2)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
题型:天津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鲁迅先生说:“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文中的:
①“脂粉”是指:                                                                                                                                 
②”筋骨和脊梁”是指:                                                                                                                       
③”状元宰相”是指:                                                                                                                          
④“中国人”指: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1.第一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最后一句最初发表时被删去了,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 
                                                                                                                                                        
3.文中画线的“这”指代什么?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是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阅读全篇,用最简明扼要的话归纳第一段话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第一段的两个分号可否改成句号?请说明理由。
                                                                                                                                                             
3.“用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第三句为什么加一个“却”字?
                                                                                                                                                              
4.“于是”的意思是
[     ]
①因此
②接着
③就
5.第一段与第二段关系是
[     ]
①第一段是作者概写敌论论据,为第二段归纳敌论论点提供依据。
②第一段写御用文人的行为,第二段写他人的言论,揭露他们可耻的言行。
③第一段分别从三个方面揭露,第二段从一个方面揭露,作者从四个方面揭露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
④第一段是敌论论据,第二段是敌论论点,作者准备从驳论据入手进而驳倒敌论论点,所以将其论据和论点一起端出。
强盗的自供
    现在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错误地说中国的贫穷落后,都是人民起来闹革命闹的。照他们看来,似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应该不抵抗,当顺民,把中国归入帝国主义国家的版图,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也就会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这种错误的观点,简直是白日做梦,说胡话。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难道是来帮助中国富强的?当然不是。他们来,是为了吃我们的肉,吸我们的血,抢夺我们的财富。
       当时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于1900年10月23日给德国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可以说是这个强盗头子的自供状。看一看这个自供状,对于认识这些帝国主义者的面目,是大有好处的。
       瓦德西先说了一个总的印象:“所有市区,多被毁坏。”他说:“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3日。”瓦德西在这里写了一个旁注:“正式特许抢劫3日,系自8月16日至18日为止。”抢劫而至于“公开,”而且又是“正式”“特许”的抢劫,听起来好像是奇闻,但又确是事实。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
1.文中“强盗”指的是
 [     ]
A.瓦德西    
B.德国人
C.德国皇帝             
D.八国联军
2.把“这样的军队,不叫它们强盗,还能叫什么呢?”这个句子换成陈述句。 
                                                                                                                                                         
3.瓦德西对抢劫总的印象是                                                                                                              
4.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                                                                                                            。 
5.文中“这种错误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多项选择)
[     ]
A.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没有认识到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
B.这是白日做梦,说胡话。
C.在抵抗外来侵略这个问题上,奉行不抵抗政策,甘当“亡国奴。”
D.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的真正目的和强盗本性。
6.文段采用揭露和批判相结合的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表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深刻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错误本质,增强了批判的力量。
C.把帝国主义的丑态描写得更加逼真,生动形象。
D.把瓦德西的所见所闻叙写得更加具体、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