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民族自信力(节选)      (1)曾经有一则小幽默,赞扬中国古人的聪明。中国古代书籍竖向排列,因此当后人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便会点头,而西方书籍由于是横排,

杂谈民族自信力(节选)      (1)曾经有一则小幽默,赞扬中国古人的聪明。中国古代书籍竖向排列,因此当后人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便会点头,而西方书籍由于是横排,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杂谈民族自信力(节选)
      (1)曾经有一则小幽默,赞扬中国古人的聪明。中国古代书籍竖向排列,因此当后人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便会点头,而西方书籍由于是横排,后人读的时候则多半不知不觉摇头否定。那么,我们的民族自信力究竟如何呢?
      (2)崇古非今,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句几千年来一直为“有识之士”们感叹的口头禅更是经久不衰。而“子曰诗云”则更是才学见识的最好明证,从大文豪到穷秀才,对历史典故的研究无一不是竭尽全力,不厌其繁。《红楼梦》中宝钗便因为宝玉写了“绿玉”而没有使用前人用过的“绿蜡”而嘲笑不已,孔已己更是为自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而得意非凡。如果你能够言不离孔孟,文堆砌典故,那你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历史上更不知有多少满腹经纶(前人治世之方)、怀才不遇的“高人”为不得志而郁郁终生。
      (3)多少年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的重压和阴影之下。
      (4)然而晚清以来,中国那深厚的历史底蕴终于无法抵挡外族强悍的枪炮文明。由此,从“五四”对孔老夫子的批判开始,中国的主流社会第一次如此长久地撇开历史去寻求新的出路。然而不幸的是,中国人,如此众多的中国人,在丢开历史的同时,也丢掉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力。从近代对“洋大人”的卑躬屈膝到今天小老百姓的崇洋媚外,又有多少中国人从心眼里认同“洋人”高己一等的观念。有一位到中国工作的白人先生每当和他的华人老板新到一个地方都要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的老板”,否则大部分人将不理他的老板而围着他转。
      (5)好在国人已经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我们需要树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力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值得欣慰的,然而,为了获得我们的自信和自尊,我们又背起了我们的历史书,所不同的是,这次除了先人的“光荣业绩”之外,又多了近代的屈辱,以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6)内心禁不住疑惑,难道我们祖先的那点“智慧”真的有那么多光环?
     (7)难道我们真的天真地希望凭借那些厚厚的历史书去获得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8)难道我们只有摊开那沉重的历史,中华民族才可以拥有面对世界的自信?
     (9)不,真正的自信绝非由此而来。
1.文章开头引用小幽默的作用是什么?
     答:                                                                                                                                   
2.作者认为中国人缺乏民族自信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                                                                                                                                   
3.选文(6)(7)(8)段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具体作用是                                 
4.文章结尾说“不,真正的自信绝非由此而来。”真正的自信由何而来呢?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引出“民族自信力”的论题;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2.一是崇古非今;二是崇洋媚外
3.排比、反问      使文章结构形式具有匀称美,增添文章的气势美,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4.答案示例:我认为,真正的自信既来源于崇古,更来源于美今,我们要付出努力,多动脑筋,把今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自信不仅来源于崇洋,更来源于学洋、超洋,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那么,全世界的人都会来学习我们,崇拜我们,如此,何愁没有自信?
举一反三
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
薛涌(旅美学者)
    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共中央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记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选自《新京报》2004年12月20日,有改动)
1.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3.说说第⑦段中加线的“这样”指代的内容。
                                                                                                                                                    
4.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请你拟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宣传语。 
                                                                                                                                                         
题型:陕西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从积累说起
杨瑞雪
      (1)宋代大诗人梅尧臣,他满腹经纶,出口成诗。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细看时,嗬!发现上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2)古今中外,大多在事业上有建树的人,都善于积累。
     (3)                                                                                      。
     (4)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加以摘抄,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5)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为从事文艺创造,总是随身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风土人情所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文革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1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上逝世,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得天才。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终于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6)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7)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总可成一学者。但积累不是来者不拒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吹毛求疵到鸡蛋里去挑骨头,积累需要眼光,需要判断,然后才能投沙拣金,去粗取精,从而真正学会积累
      (8)积累靠勤,靠恒。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挫躁,当你由于积累而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经纶了,你才会领悟到积累的真谛。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是积累。积累的昨天叫立足,积累的今天叫进取,积累的明天叫成功。
      (9)让我们懂得积累吧!要知道滔滔大海来源于雪山的一滴水珠,茫茫林海出自一根小苗                                       ,生活因积累而精彩。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5)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7)段划线的句子可否删去,为什么?
                                                                                                                                                              
5.请结合上下文在文中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
                                                                                                                                                            
7.仿照(9)段划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使其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文章为思想而写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 ,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了艺术之美外,大都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C、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的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的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仔细揣摩选文划横线的A、B、C三个句子,它们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具有什么作用?请选择其中一句予以解读。
     答:你解读的是                 句。
     你的解读是:
      ①论证方法                                                                                                                              
      ②表达作用                                                                                                                              
3.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的意图。
4.文章最后一段的“增长点”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5.文中括号里德句子中提到了《岳阳楼记》中有关洞庭湖景色的描写,请你将相关的语句默写在下面。
                                          ,                                      ,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题型:辽宁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
3、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