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也是义务马少华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

受教育也是义务马少华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受教育也是义务
马少华
       刚刚颁布的《教育法》让我们明确了:受教育也是义务──就像公民必须履行纳税,应征入伍的义务一样,它不仅是自己的事,而且是自己与国家之间的事
       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广州,家长以任何原因中断孩子上学,都要被罚款300—
5000元,甚至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今年年初广东通过的在广州市强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方立法。本报1月份报道此事时,大家听着还很新鲜,《教育法》颁布了,才感到广东的这个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它不仅赋予公民以权利,而且要求公民承担义务。但《教育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却是同一种行为──接受教育,即使他自愿放弃受教育的权利,仍无“权”拒绝履行受教育这个义务。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小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依法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责任。因为,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但目前,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受不受教育得自己说了算。怎知,自以为可以“说了算”的事情,实际上关系着民族的命运。想一想一个文盲给社会造成的负担与一个有知识的人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的强烈反差,人们就会明白:受教育与否,的确不完全是自己意志和权利范围之内的事。因此,宣传《教育法》,推动《教育法》的实施,就意味着这样一种启蒙:人们必须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国家的关系,自己与民族前途的关系。只有端正了认识 ,才能依法承担义务。(选自1995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文字有删改。) 
1.本文的论点是[     ]
A.广东的地方立法,体现了《教育法》中“义务”的含义。
B.所谓义务,就是依法必须承担的责任。
C.受教育也是义务。
D.只有端正了认识,才能摆正各种关系。 
2.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3.判断对错: .
      第二段中词语“这样一种观念”指代的不是受教育也是义务。 (       )
答案
1.C
2.类比论证法
3.错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唐初名相魏征说过四句很有见地的话:“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这里的“欲不可纵”意为,对一切欲望不可不加节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有些干部经受不住金钱、色情的引诱,面对五光十色的诱惑,萌生出权欲、钱欲、色欲、赌欲、舞欲、酒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近几年来,要员落马的报道屡见报端。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人,无一不是毁在贪欲上。他们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贪来贪去,贪进了班房,这也是放纵私欲的必然结果。古人尚明白“欲不可纵”的道理,何况我们今天的共产党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干部怎样从腐败分子的堕落中引起反思和警惕,怎样做到端正“官念”,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
  古人曰:“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心不贪,手才不会乱伸。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殉职时身上仅有8元7角钱,这8元7角钱是孔繁森无贪心的真实写照,映照出一个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一生。人不可有贪欲,贪欲一旦萌生将日益膨胀,最终滑向罪恶的深渊。戒欲是每个共产党人终生面临的课题。……
  据说古人在铜钱上打一个方孔,预示着钱眼如井,一旦掉进“钱眼”发横财者,必有横祸。贪欲就像一口无底之井,掉进去焉有不溺水之理,党纪国法告诉我们:欲不可纵!                                                                         (选自《辽宁日报》2000年8月23日12版,作者杨金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自然段中从开头的“……屡见报端。”和“王宝森……必然结果。”都是证明论点的论据,请你
     说说这两个论据各有什么特点?
                                                                                                                                
3.本文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本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一段议论性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大学毕业生,到外企应聘,写了一封十分谦虚的自荐书,自云种种不足,以求获得好感。不料,洋老板并不欣赏,评语是“缺乏自信”。这位求职者没有将自己“推销”出去,被所谓的谦虚所“封杀”。     
       谦虚诚然是一种美德。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然而,有一种国粹式的谦虚,实在令人受不了。与其说是谦虚,不如说是否定自我,作践自己。 自己本来挺聪明,但最好称“愚”;本来知识渊博,但最好称“鄙人”——浅陋之人,甚至 称“弊人”——破烂货。若不如此,就会招来指责,曰:“骄傲!”
       自己的见解挺正确,挺深刻,挺新颖,但最好称“愚见”。有了正确、深刻、新颖的见解,也不能理直气壮、毫无顾忌的发表出来,最好说“窃以为”带上一点偷偷摸摸、吞吞吐吐的味道。若不如此,张嘴就说“我认为”,就会到非议,曰:“狂妄!”
       凡此种种,统称自谦。若不自谦,也即自大。              自大,             自大,            自大,谁若背上“自大”的恶名,难有出头之日。
      《愚公移山》里,正面人物叫愚公,反面人物叫智叟。“智”受到嘲笑。如果有人确实“大智”,也必须不露声色,不显锋芒,装成“若愚”的样子。这如同武侠小说中的异人,大抵蓬头垢面,如痴如癫。倘若你带着灵气,冒着精气,透着才气,便有一盆盆污水兜头泼来:“不谦虚!”“没涵养!”“臭能耐!”非把你弄愚、整傻、逼呆不可。为了自保,你不得不缩进蜗牛壳里,做一个符合传统精神的“谦谦君子”。
       这时候的“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使他们不敢说,不能说;不敢做,不能做。
       这时候的“不谦虚”,已经成了打人的棍子,杀人的刀子。《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归咎于他的“恃才傲物”。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青年被领导或导师视为“不谦虚”而被打入冷宫,“你不是认出为自己行吗?我偏不用你!”政治生命或学术生命,就这样被扼杀了。
       由此可见,国粹式的谦虚并非真谦虚,其实质是提倡自贱、自虐甚至自残。
       要让个体充分表现自我、展露才智,而不是“夹着尾巴做人”。这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民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在第5段的空格填入三个关于“自大”的成语。
     答:                   自大 、                   自大 、                  自大
3.看问题切忌片面走极端。这篇短文就注意到了这点。你认为文章中哪句话在这方面有所体现?请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                                                                                                                                                   
4.请仿照例句另写出两个比喻句。
     例句:“谦虚,已经成了捆绑智者的绳索。”
     骄傲,                                                                                  
     骄傲,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着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②“认识你自己”,有何难哉!难道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
       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维奥蒂亚境内的底比斯城,来了一只狮身人面的怪兽,称之为斯芬克斯。它站在山顶上,用缪斯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这则谜语,就要被它吃掉;谁猜中了,它就自杀。这则谜语是这样的:今有一物,同时只发一种声音,但早晨是四条腿,中午只有两条腿,而到了晚上却有三条腿,这是何物?许多人因猜不中谜语,被怪兽吃掉了。后来,城外来了一个名叫奥狄浦斯的青年,终于猜中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呀呀学语,匍匐爬行,似用四只脚走路;慢慢长大,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如日中天,只用两脚走路;而到年迈体衰,老态龙钟,需拄杖而行,似有“三脚”。奥狄浦斯猜中了此谜,斯芬克斯随即自杀。
       ④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谜语,而且谜底就是“人”,为何许多人都猜不中,被迫葬身于狮身人面怪兽的腹中?可见人认识自己之难。
       ⑤我们要感谢祖先,创造了“人”字这个象形汉字,给人认识自己以许多启迪。
       ⑥“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
       ⑦“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德、识、才、学”的完美统一。高洁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
       ⑧“人”字上部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叉道。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有的走向成功,有的走向失败。而人生之路,数青春的叉道最多。每个青年理当谨慎,好好把握。
       ⑨“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一辈子写好了这个“人”字,就会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春天的温馨,多一些自由自在的海阔天空。
       ⑩普天下的人,不论国籍和肤色如何,都应穷尽毕生精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堂堂正正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这篇文章引出话题后,接着引用古希腊传说,论述了                                              ;然后通过祖先创
     造的“人”字论述了                                                      
3.作者对“人”字的解读耐人寻味,下面哪一则材料对第⑦段的论证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A.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B.清代的戴震,幼时勤奋读书,虚心求教,深入钻研,最终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C.鲁迅先生,既有崇高的品格,又有渊博的学识。他运用自己的作品,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生活的向往…… 
     D.南宋的文天祥,被俘于元军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宁死不降。
     答:选                   理由: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感谢鄙视自己的人》(张世普)一文,完成问题。
       70年代的香港演艺圈看似华灯似锦,其实炎凉莫测。鲜花和掌声对于其貌不扬的演员来说,就像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初出茅庐的成龙,接演了一部戏,其中一位有名的女演员,坐在那边跟编剧讲,我怎么会喜欢他,大鼻子,小眼睛的。成龙强忍着泪,还要给坐着的她鞠躬。还有为了能让著名的武侠小说作家古龙给自己写一个剧本,成龙每天陪他喝酒,宴席上,敬古大侠左一大杯,右一大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拼命往下喝,喝完以后,古龙却说:我怎么会给他写这个剧本,我要写,也得找个好看点的。酒醉的成龙,跑到厕所吐,抱着同事哭得泪流满面。
  岁月沧桑,世事变幻,时间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一刻不停地改变着世界。30多年后,成龙已经拥有全世界的影迷超过三亿人,成为唯一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手印、脚印、鼻印,被美国《人物》杂志评选为100位当今全球最伟大影星的中国演员。在央视《艺术人生》节目中讲述那段往事时,他出人意料的说:“                                                                  ”。
       造物者其实是公平的,它赋予任何事物的都是一样的。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人,当然谁也没有权利要求自己生来就超凡脱俗,生来就光环围绕。同样,鄙视作为人性的一种弱点,谁也无法回避。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许多悲剧的根源都源自于鄙视。同样是被人鄙视,有的人,如生脓疮,自惭自愧,遮遮掩掩;而成龙则用它激励自己,点燃斗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孟子·尽心上》说“知耻而为人,知耻而后勇”,那就是了,鄙视唤醒自尊,被人鄙视或许能够算是一种耻辱,感谢鄙视自己的人让自己“知耻”,就是一种大境界了。
       成功是如此美好,却又如此艰辛。感谢他们,感谢鄙视自己的人,这短短几个字涵盖了成龙从影40多年的豁达与坚韧、奋斗与不屈。感谢鄙视自己的人,成龙的生命才铺满精彩,写满美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因别人的鄙视,或铤而走险,或自暴自弃而荒废一生。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以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称她“诗魔”,那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咏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论语》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问的科学家,还像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这事,就嘲讽的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仍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都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                                ,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                       ,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识大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的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点本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其主要论证方法是                                    。
2.作者从               、               、              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论点。
3.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答:                                                                                                                         。
5.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⑴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 
       “瞠目结舌”中“瞠”的读音是:                     。
  ⑵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