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12分)(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

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12分)(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林清玄《生命的化妆》一文。 (12分)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 ,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了这位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在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选自《时文精粹》)
小题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3分)
①以化妆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②生命的化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 (3分)





 
 
 
 




 
 
 




 
 
的过程。
 
小题3:“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什么?后来“我”为什么会“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3分)
小题4: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的,竟是自然”,第(8)段中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小题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 (1分 )
A.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以改变体质,进而改变气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答案

小题1:(3分)①指(化妆师)用脂粉等使容颜美丽(1分) ②指通过多阅读一流的文章,多欣赏艺术,多思考,(途经1分)从而改变气质,变得对生活乐观,对生活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结果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 3 分)依次是① 刮目相看② 致敬③ 体悟(“明白”或“省悟”亦可)(一个1 分)
小题3:( 3 分)“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是:“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1 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我”感到惭愧的原因是:①化妆师的话充满了智慧;② 改变了我最初对化妆的看法。(2分。答出一点给1分)
小题4:( 2分) 不矛盾。要点:① 前者从改变表相(或“外在”)的角度来说;② 后者从改变体质和气质(或“内在”)的角度来说。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5:( 1分)C  E (全对给1 分,否则不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两段文字,根据内容分别说明“化妆”的本义和比喻义,后一个“化妆”的比喻义要阅读第八段“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气质”有关内容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搜寻文中作者对“化妆”评价性的语句和表达心理感受的句子,摘录关键词填空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解题思路同上,搜寻文中作者对“化妆”评价性的语句和表达心理感受的句子,比较作者前后对化妆认识的变化。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第一题的解答,了解作者所说的“化妆”是指两种不能的“化妆”,一种是形象上的,一种是精神思想上的,所以作者的评价有所不同,并不矛盾。
小题5: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达的信息要点,搜寻文中相关语句,一一比照。C错,作者是说这种方法“比化妆有效得多”,而不是“改变体质、气质”;E错,“生命是最可贵”不是本文的主旨,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人要注重精神思想上的‘化妆’,这是生命的‘化妆’”。
举一反三
阅读孙春龙的《救助》,完成后面的题。(20分)
①前些日子,我在长沙出差,有一次步行穿过侯家塘立交桥。
②这里是长沙城区的核心位置,人来人往。我低头刷着微博,无心留意这个城市的繁华。但当我路过那个坐在地上的老人时,她的衣着和周围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是让我扭头看了一眼。我瞥见在老人的怀里躺着一个瘦小的孩子,我看到了她那一双清澈而又机灵的小眼睛。孩子的旁边撑着一把伞,勉强为两人遮挡一丝寒风
③看着那把被寒风吹得摇摆不定的雨伞,我下意识地拉上了棉衣的拉链,像很多路人一样,面无表情地走了过去。
④走出去10余米的时候,我突然停下来,再次扭头看了一眼那个孩子。我心想,那会不会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在原地犹豫了几秒,我决定转身去看看。
⑤我抱着一丝怀疑折返。
⑥那位老人看出了我的迟疑,于是拿出了一张残疾证。她说,残疾证是她丈夫的,她的儿子离了婚外出打工,他们实在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了,就带着3岁多的孙女外出乞讨。残疾证或许是假的,我想,这是骗子惯用的伎俩。老人又拿出了一张证明,是村委会写的,很简单,只写了她是这个村的村民,并没有写她的家庭状况。
⑦我看到残疾证上有村委会的电话,我想我可以打电话核实。正当我准备掏电话时,一阵寒风将雨伞吹开,孩子的奶奶爬着把雨伞拉回来,然后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
⑧或许老人感觉到,我并不是来施舍她的,便告诉我,她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在那里面吃不饱肚子,有一次孩子在里面还生了病,打了4天吊针。在老人的面前,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好心人不要给救助站打电话,我们不去。
⑨我掏出兜里仅有的3张20元纸币,塞到老人的手里。没想到,老人竟然失声痛哭,她苍老的脸颊上挂满了泪水。或许她能感受到,我不是在施舍。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执意只留下一张钞票,将另外两张塞回我手里,她说:“好兄弟,我听你口音也是我们那一方的人,你出门不容易,不能让你断了盘缠。”
⑩那一句话,让我突然湿了眼眶。
⑪钱被我们推来推去,很多路人奇怪地看着这一幕。我把钱塞到小女孩的手里,看着她从奶奶的怀里掏出钱包,拉开拉链,把钱抚平了一张一张地装进钱包里,然后再拉上拉链,把钱包塞回奶奶的怀里。之后,她对着我很羞涩地笑了笑。
⑫钱包里除了一张10元纸币,剩下的全是1元的零钞。
⑬老人说,这孩子很机灵。他们去过救助站,但在那里连肚子都吃不饱。后来出来乞讨,最起码能吃个饱饭,或许还能攒点钱,以后送孩子去上幼儿园。
⑭有饭吃,有学上,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但是对于她们来说却是奢望。
⑮就在我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女孩买来一袋糖果,放到了小女孩的怀里;我看到有人驻足,掏出身上的零钱放到老人面前的碗里。我看到旁人的眼光里,不再是冷漠或嫌弃,而是悲悯与和蔼。
⑯离开长沙之前,我再一次前往侯家塘,不过并没有找到那个乞讨的老人和那个机灵的孩子。或许我再也见不到她们了,但这些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我们内心残存的悲悯是否已经开始苏醒。
小题1:文中的“我”见到乞讨的祖孙俩后,内心情感发生变化。阅读全文,请用精练的词语概括。(4分)

小题2:对于一面之识的祖孙俩,第⑦段写道:“于是我知道,自己多心了!”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出表明“我”确是“多心”的依据。(4分)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6分)
(1) 本文前后三次写到“寒风”,请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分)
                                                                             
                                                                             
(2) 本文中的祖孙俩需要救助,学习了《孔乙己》一文后,你会发现生活在旧社会的孔乙己的命运更悲惨,更需要救助,如果让你去救助孔乙己,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救助他?(3分)
                                                                             
                                                                             
小题4:有人认为末段画线句应该改为“重要的是,我内心的悲悯已经开始苏醒”,理由是这样写紧扣文章内容,文意更直白。请对此作出评析。(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
雪地上的画
孟祥菊
①那是是我生命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由于工作失误,我给单位造成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做出适度赔偿之后,只好引咎辞职。这期间,与我相恋了整整两年的男友,也打着去外省读研的借口,与我分道扬镳。为了平复心情,我只身回到遥远的东北老家去疗伤。
②家中赋闲的日子,我每天除了读书就是看电视,再就是百无聊赖地睡大觉。看着我日渐消沉的瘦弱模样,上了年岁的父母虽然心疼,却不敢多说什么,只怕为我增忧伤。
③一个晴朗的冬日,我照例睡到自然醒。睁眼一看,外面竟然是白茫茫的一片。下雪了。我胡乱吃了几口饭,静静地走到户外去散心。乡村的雪景很美,整个山村都被一层纯净的银白色覆盖着,变得素雅而清爽。道路两侧落光了叶子的洋槐树上,零星地挂着一些小雪球,风儿一吹,便有细碎的小花瓣簌簌地落下来,俏皮地钻进路人脖颈。
④拐过那条熟悉的老街口,我来到村中央处一块狭长的开阔地。记忆中,这里是一片无人管辖的荒甸子,一年四季,臭气冲天。近几年,却在村支书的带领下,逐步将其开发成一个小型游乐场,供人们茶余饭后健身之用。
⑤大概是天冷的缘故,偌大的游乐场里只有几个孩子在热热闹闹地滚雪球,时高时低的笑声,震落了树上的片片积雪。忽然,我被东南角处的两个人影吸引了去,那显然是一对母子,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红色的,像燃烧在雪地里的两团火。走到近前,我看到年轻的女人蹲在地上,正耐心地教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子用树枝作画。纤尘不染的雪地上,清晰地映着男孩子做的画,那是一座有门窗的小房子,旁边还有一棵枝大粗壮的大树。男孩正在女人的指点下,哆嗦着右手在大树顶端涂着什么……
⑥女人见我走近,礼貌地站了起来,我也微笑着与她打了招呼,并连夸男孩的画画得好。男孩听到声音,抬头望了望我,露出一脸的木然,随后低头继续作画,一边画一边用不大清晰的口吻自言自语着:“小房子——我和妈妈——的家……”年轻的母亲对男孩的表达竖起大拇指,并俯身在男孩的额前轻轻地亲了一下,露出一脸的骄傲。
⑦趁着男孩画画的空当,我和女人攀谈起来。女人告诉我,她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瘤,吐字不清,走路不稳,医生预言,儿子最多活不过三年。讲到这里,女人看了看儿子,略带欣喜地继续说道:医生的话不能全信!今天就是我儿子五周岁的生日!你看他各种生命体征基本完好,不仅能用简单的语言与成人对话,还会独立走路,更主要的是他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已经能够按照大人的指点,画出内容丰富的画来……女人一直在陶醉地讲述着,堆满细纹的脸上露出憧憬的模样。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画画完了,我终于认出,他胡乱涂抹的,是一轮残缺的太阳,参差的边缘处,居然透着浅浅的光芒……
⑧女人提醒男孩该回家吃药了,男孩机械地站起身来,露出一脸的痴笑,我忙说了句“祝你生日快乐”,并随手将左手腕部的一串平安珠送给了他。男孩囫囵着说了一句“谢——谢——”,然后乖巧地牵着母亲的手,簸着右脚,奋力朝着家的方向挪去。
⑨望着男孩残留在雪地上的画,我的内心猛地一颤。其实,男孩本身就是一轮不曾圆满的太阳,他却以微弱之光,驱走了年轻母亲心中的阴霾,并唤起一家人坦然面对生活的勇气。于是,属于他们的每个日子,才会在一种有望的等待中,变得愈发有了奔头……
⑩第二天一早,我欣然辞别父母,径直回到我跌倒过的城市去打拼。多年后,我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完成了自身职业生涯的“三级跳”,并径直做到了总经理助理的位置。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而今,每当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映出脑瘤男孩雪地上留下的那轮残日,它虽不完满,也不耀眼,但发出的光和热,足以能够将我前行的路照亮……
《才智:才情斋版》2013年第8期 
小题1:按照地点的变化,梳理文章的情节:(4分)
                       ——户外看男孩雪地作画——                  
小题2:第七段:“他胡乱涂抹的,是一轮残缺的太阳,参差的边缘处,居然透着浅浅的光芒……”中的“居然”一词含义内容丰富,请分析。(5分)
小题3:请你赏析第八段中画线句子“男孩囫囵着说了一句“谢——谢——”,然后乖巧地牵着母亲的手,簸着右脚,奋力朝着家的方向挪去。”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4:阅读全文,说说见到那对母子前后,“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4分)
小题5: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22分)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小题1: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4分)
小题3: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5分)
①第四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
②第九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父亲              
小题4: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5分)
小题5:文章第九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借你一个微笑
杨保中
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④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⑤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⑥“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⑦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⑨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后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⑩“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⑪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得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⑫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⑬“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⑭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⑮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⑯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小题1:通读这篇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3分)
小题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李俊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3分)
小题3: 第⑦段写李俊听说“我”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着我”,终而“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作者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超过80字)(3分)
小题4: 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4分)
小题5: 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Ⅱ(10分)
大师
①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②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③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⑤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⑥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⑦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⑧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⑩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 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11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3.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表格。(3分)

4.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段中“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石匠认为这是一次提高自己雕刻技艺的机会。
B.第⑤段中“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句,说明石匠雕出的人像只是形似,而缺少神韵。
C.第⑧段写财主“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苦起来”,“一下子”表现出财主看到人像立刻被打动了,从侧面表现了石匠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D.文章最后一段,借别人之口说出“你的名字就叫大师”,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收束全文。
6.如何才能成为大师?联系全文,谈谈你的感悟。(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