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一组材料。(17分)【人物介绍】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记者、主编等职。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一组材料。(17分) 【人物介绍】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记者、主编等职。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还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作为台湾自由作家,曾创造了连续3年台湾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佳绩。其作品逾百部,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记者访谈】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有***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当然,要想不被***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网友评价】 做温暖的葵:读林清玄,好似在仲春的清晨醒来,看到金色阳光洒照的翠竹上,露珠“啪嗒啪嗒”滴到窗台,声音比银铃清脆入耳;又好似夏日清晨在有着一泓碧水的池塘边上,看着新荷…… 薰衣草:淡淡地将人生哲理品味。先生的散文,散发出睿智的光辉,将凡尘俗世的纷扰摒弃,给自己一片宁静的天空。 无名: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 小题1: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小题2:下列对上述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其作品逾百部,在全世界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 | B.林清玄引用“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古诗意在说明天赋的重要性,此生再如何努力读书都不会有大的效果。 | C.林清玄引用张潮的话,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成长环境与他的创作的关系,也说出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 | D.林清玄举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全世界都向***倾斜,人们失去了对事物真实价值的判断能力。 | E.林清玄所说的“心美一切皆美”的含意是一个人心美了,他就可以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因此,一切都会美起来。 F.从网友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林清玄的作品,充满哲理和睿智的光辉,阅读他的作品,能获得美的享受,如同品尝一杯香味浓郁的咖啡。 小题3: 如果给【记者访谈】部分拟个标题“心美一切皆美”,你认为切合文章主旨吗?请说明自己的看法和理由。(3分) 小题4:怎样理解【记者访谈】中划线句子“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这句话?并结合你的读书经历谈谈文学对你的影响。(6分) |
答案
小题1:(1)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2)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3)勤奋读书,坚持积累;(4)对***不敏感。(5)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4分,每点1分) 小题2: (C)(D)答出一项给2分。 小题3:切合全文主旨(1分)。这是作者的原话,能表达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文中谈到积累的快乐、克制***等,这也说明了“心美一切皆美”;文学是心美情深容易进入的途径(1分)。(答不切合,言之成理,理由充分也可) 小题4:“第一流的文章”说的就是文学,“生命的化妆”是说文学可以使人的灵魂变得美丽和丰富。文学在青年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修养,丰富人的感情,改善人的气质,加深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等等。(4分)考生在答个人的读书经历时把握住两点即可得分,一是读的必须是文学作品,二是谈对精神成长方面的作用。(2分)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文中的对话,尤其是记者的提问,据此依次从对写作的热爱及林清玄的才华、生活的经历和态度、知识的积累、作品的影响等方面来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各项重要信息点,与文中相关文字仔细比照判断,用反选排除法,A项,不是“全世界”,而是“华人读者”。B、作者意在说明学无止境,读多少书都是不够的。所以应该勤于读书,形成逐渐厚重的积累。E项中“积极乐观”理解狭隘且无根据,作者的意思是说人的内在修养可以使人对世界的感受认识丰富起来,发现更多的趣味。F项读他的作品应如品茶。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阅读文段,了解“心美一切皆美”是林清玄所说的话,概括她对文学和生活的认识,因此是恰当的。 小题4: 试题分析:首先了解“第一流的文章”指文学,略谈文学的作用,然后再举自己读文学作品之例说明文学给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熏陶。 |
举一反三
过 河 ①这时我才发现,我骑了一匹极其愚蠢的马。一路走了二十多公里,它都极轻快而平稳,眼看着在河对岸的酒厂就要到了,它却在河边突然显示出劣根性:不敢过河。 ②它是那样怕水。 尽管这河水并不深,顶多淹到它的腿根;在冬日的阳光下,河水清澈平缓地流着,波光柔和闪动,而宽度顶多不过十几米,但是它却怕得要死。这匹蠢马,这个貌似矫健的懦夫!它的眼睛惊恐地张大,前腿劈直胸颈往后仰,仿佛面前横陈的不是一条可爱的小河,而是一道死亡的界限或无底的深渊! ③我怀疑这匹青灰色的马儿对水一定患有某种神经性恐惧症。也许在它来到世间的为期不算很长的岁月里,有过遭受洪水袭击的可怕记忆,因而这愚蠢的畜牲总结了一条不成功的经验。像一个固执于己见的被捕的间谍似的。任凭你踢磕鞭打,它就是不使自己的供词跨过头脑中那个界限。 ④我想了很多办法——用皮帽子蒙住马的眼睛,先在草地上奔驰,然后暗转方向直奔河水,打算使其不备而奋然驰过。结果它却在河沿上猛地顿住,我反而险些从马头上翻下去。不远处恰有一个独木桥,我便把缰绳放长,自己先过对岸,用力从对岸那边拽,它依然劈腿扬颈,一用力,我又差点儿被它拽下水。 ⑤面对如此一匹怪马,我只好长叹:吾计穷矣!但今天又必须过河,我必须去酒厂;倘要绕道,大约需再走二十公里。无奈之下,只得朝离得最近的一座毡房走去,商量先把马留在这里,我步行去办完事再来取。 ⑥一掀开毡帐我就暗暗叫苦,里面只有一位哈萨克族老太太,卧在床上,似有重病。她抬起眼皮,目光像风沙天的昏黄落日,没有神采;而那身躯枯瘦衰老,连自己站起来也很困难似的。看样子,她至少有八十岁;垂暮之年,枯坐僵卧,谁知哪一刻便灵魂离开躯壳呢?可是既然进了门,总不好扭头便走,我只好打着手势告诉她我的困难和请求,虽然我自己也觉得等于白说。 ⑦她听懂了(其实是看懂了)。摆摆手,让我把她从床上挽起来,又让我扶她到外边去,到了河边上,她又示意,让我把她扶上马鞍。我以为老太太的神经是不是也不对劲儿了? ______________我无论怎样钦佩哈萨克人的马上功夫,也不能相信她眼前这种可笑的打算。 ⑧可是当我刚把她扶上马背,我就全信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刚刚落鞍,那马的脊背竟猛然往下一沉,仿佛骑上来一个百十公斤重的壮汉,原来的那种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顽劣劲儿全不见了,它立得威武挺直,目光集中,它完全懂得骑在背上的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士兵遇上强有力的统帅那样。(这马不愚蠢,倒是灵性大得过分了)它当然还是不想过河,使劲想扭回头,可是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控住了它,它欲转不能,它四蹄朝后挪蹭的劲儿突然被火烧似地转化为前进的力,踏踏地跃进河中,水花劈开,在它胸前分别朝两边溅射,铁蹄踏过河底的卵石发出沉重有力的声响,它勇猛地一用力,最后一步竟跃上河岸,湿漉漉地站定。 ⑨我把老太太扶下马,又把她从独木桥上扶回对岸。然后在她的视线里牵马挥手告别(我不敢当她的面上马)。她很弱,在河对岸吃力地站着,久久目送我。 ⑩此事发生在一九七二年冬天的巩乃斯草原,而天山,正在老人的身后矗立,闪闪发着光。 小题1:为何我最初觉得马“愚蠢”,后来又说它“不愚蠢,倒是灵性大的过分”?(4分) 小题2:老太太示意我扶她上马鞍,我却以为她的神经“不对劲儿”,请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段表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4分) 小题3:文章在写法上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条列举出三处对比。(6分) ① ② ③ 小题4:有人认为这位老太太身上有一种令人感动的胡杨树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精神的主要内涵。(5分) 相关链接:胡杨树是生长在沙漠恶劣环境中的一种树。作家余秋雨曾经赞美它说,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
探险家与骆驼 余显斌 叮咚,叮咚——驼铃如水,在沙漠响起。一只驼,在沙漠里缓慢地走着,背上驮着被毯,还有水囊和食品。它的后面,跟着一个人——探险家。他们从家里出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明显的,驼已负伤。 那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他们遭受到一只狼的偷袭。当时,探险家已睡熟,打着鼾声。一只狼借着云的影子,悄悄逼近,龇着牙,在月影下发出白森森的光。 驼醒了,喷了一下鼻子,仰起脖子,叮当一声,驼铃响了。可是,探险家仍在打着鼾声,沉入梦乡。 狼,在一步步逼近。 驼站了起来,一蹄子,把狼弹出一溜跟斗。同时,自己的腹部也被狼咬了个大口子,长长的,血肉模糊。听到动静,探险家醒了,和驼一块儿赶走了狼。 然后,一人一驼依然走在沙漠上,但速度明显慢了。因为,驼走起来步子很迟缓,一下一下的。也因为这样,到现在,他们仍没走出沙漠。 他们已经陷入绝境:食物还有,可是,水已经不多。每喝一次,探险家心中,就会弥漫起一种绝望,一种恐惧。 水囊里的水只有一小半了,他矛盾了,他知道,就这点水,无论如何供不了一人一驼走出沙漠。 他静静地拍拍驼,驼停住了,望着他。他轻轻解下驼背上的被毯,还有食物,然后提着水囊,又拍拍驼,让它卧下。驼很听话,乖乖地卧下。他叹口气走了,走向山丘那边。 走了一会儿,听到声音,他转过身,驼已经慢慢跟上来了。 他摇摇头,又长叹一声。这只驼,没忘驼的职责,它跟人一直都跟得很紧。这是驼的主人告诉他的,现在看来,是真的。 他想甩脱它,很难。 无精打采地,他和驼一块儿走着。茫茫大漠,风刮起,有驼铃声响起,当啷,当啷—— 残阳如血。他和驼,在天地之间小如两只蚂蚁,慢慢蠕动。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他们终于停下,倒在沙上睡了。驼仍没忘记自己职责,紧紧靠在他身边。沙漠夜冷,它在为他取暖呢。 驼慢慢睡着了,闭上了眼睛。 他也睡着了,打起了鼾声。 沙漠静静的,只有月光如水,映照着无边的沙砾。 【A】他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终于,他移过一个沙丘,嘘了口气,站起来,向远处地平线走去。走了好远,回过头,白亮亮的月光下,沙漠如无垠的海浪。海浪上,再也不见了那只驼。 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 靠着水囊的水,还有食物,一步步,他走出了这片无人穿越的死亡沙漠,回到城市。顿时,他成了传奇,成了英雄,受到功臣般的待遇。每到一处,都有鲜花、美酒和掌声,还有女孩火辣辣的目光。 他成了征服这块沙漠的第一人。 那天,他应邀出席一个集会,受到如潮般的掌声。市长代表民众给他颁奖,因为,他也是这个市的市民,更是这个市的光荣,也是这个市市民的光荣。 拿着奖杯,还有花环,他坐着车回到家。当走下车时,他惊呆了,一只驼蹲在他的门外。风吹过,脖上驼铃响起:叮当,叮当—— 这只驼,真是他扔在沙漠上的驼。 它又回来了,在孤独和干涸中回来了。它的背上,驮着他的一些东西。一直,这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没忘记自己的职责。 他跑过去,泪流满面,抱住那只驼。那只驼一动不动,已停止了呼吸。它的致命伤,仍在腹部,狼咬中的地方。那个伤口,已烂成碗大一个洞。 它就是带着这个洞,在生命最后一刻,挣扎着赶到这儿,来完成了自己一生最后一个任务的。 (选自《2012中国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他“心里感到一阵轻松,同时,又有说不出的沉重”,请结合文章,分别说说他感到“轻松”和“沉重”的原因。(4分) 小题2:试分析画横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月亮,在天的另一边升起,光亮亮清冷冷的,如水洗过一样。 小题3:本文描写人物的文字形象细腻,请分析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他轻轻打着鼾,过了一会儿,悄悄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偷偷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 小题4:关于本文的主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你围绕下列三组关键词中的一组,结合全文,谈谈对本文主题的理解。(5分) 关键词:自私——无私、善良——卑鄙、职责——本能 |
阅读下面的文章。(18分) 镜 子 车,被拦在了南门外,原因是无法出示通行手续。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这让应邀来大学作报告的张处长有点尴尬。 车窗外,露出一张笑脸:“对不起,下次再来讲学一定提前办好通行证。” 保安表情严肃:“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张处长的脸色变了,此时已有学生在围观。他顾不得仪表了,钻出车,动作迅速地从皮包里掏出一款高端手机,狠狠地摁出一串号码。可是拨出几次都是忙音。张处长急得团团转,冲着保安嚷道:“我是来做报告的,知道吗?是应邀来作报告的!” 张处长的责备一声高过一声,保安依旧岿然不动:“对不起,我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张处长的脸开始涨红:“规定?规定是人制定的,知道吗?”午后的骄阳里, 张处长汗涔涔的脸更红了。他上下打量那名保安,又转到他的身后瞅了瞅:“小同志,做事要灵活,别一根筋!”张处长明显拿出教训下属的语气。 那名保安依然不理张处长,这让张处长更气愤了:“大学是开放的,知道吗?没有围墙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知道吗?” 这时的保安居然微微笑了一下:“道理,我说不过您,也希望您别为难我,学校的规定我不能破坏,这是我的职责……实在对不起!”保安的话让张处长愣住了,认真地看看他,还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放弃了。 张处长只好接着拨电话。这次终于通了。学校领导听说情况万分惊讶,告知他马上派学生到南门接他,并且不住地陪不是。 张处长的心情好了一点,一种优越感慢慢袭上心头。他瞥了一眼保安:“你很尽责。如果你为人处世的经验再丰富一些就好了。”见保安站在那儿没什么反应,又踱起了方步:“你不知道,你们张校长是我老同学,这次讲座就是他邀请我来的……” 保安还是无动于衷的一副神态。就在这时,两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一个急忙向张处长道歉,另一个则拉过保安耳语起来。张处长的脸上见了笑,可几秒钟又定格了,他看见保安对那名学生依然摇头。保安再次理直气壮地说:“没有通行证,谁打招呼也不行!”那名学生的脸气白了,狠狠地瞪着保安。 看热闹的学生窃窃私语。张处长无奈地叹了口气,拎着包走进校园。走进教室很长时间,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张处长总是进入不了状态。于是,他决定来个题外话,就讲他刚才遇到的事。他讲了他的尴尬,讲了他的困惑……台下的议论声很嘈杂,这让张处长更窘迫。 走出南门时,张处长不由得朝门岗望了一眼。夕阳下,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选自《中国小小说年度佳作2012》,有删改,作者 田洪波) 小题1:本文围绕车子进校门事件写了张处长与保安的四次交锋。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交锋内容。(4分) 第一次: 第二次:张处长申明应邀来校讲学 保安坚持原则不肯放行 第三次: 第四次:张处长拨通电话学生来接 保安理直气壮依然拒绝 小题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1)拦他的是一名保安,个头很高,脸膛黑黑,站在门外,像尊铁塔。 (2)“这跟我没关系,您必须出示通行证。所有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必须出示保卫科核发的通行证。” 小题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那名保安依然站得笔挺,只是那张黑紫的脸上仿佛有流过泪痕”是败笔。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并陈述理由。(4分) 小题4: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4分) |
(13分) 流泪的蓑衣 ①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②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③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④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⑤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⑥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⑦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⑧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⑨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⑩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小题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小题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3分) 小题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 |
棉花里的父亲 (14分)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 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的理解。(3分)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从修辞和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小题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3分)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