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我们一样爱他们》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

阅读《我们一样爱他们》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我们一样爱他们》
天堂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偶尔才有慈善家跑来捐款。每次,全校师生都会倾巢而出:学生站在山岭上,手舞鲜花一路欢迎;而校长方子儒会亲自带队,用一个树藤扎成的土轿子抬客人上山。
这天,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这个年轻人不声不响,独自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由于道路崎岖,他沿途还摔伤了膝盖。当他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方子儒面前时,完全没有了城里人的光鲜形象。
“对不起!”年轻人显得有点尴尬,“我......想资助你们10名特困生。”
方子儒特别高兴。这里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乡,这送上门的好事,正求之不得呢!可是,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呢?方子儒殷勤地招呼道:“要不,您先去洗漱一下?我让学生们列队欢迎?”
年轻人慌乱地摆摆手:“千万不要......我不想耽搁,捐了款就走!”
方子儒点了点头。
15分钟后,方子儒恭敬地送上一份资助名单。
年轻人看也没看,说:“校长,我想您误会了!”
方子儒愣了愣,以为他突然变卦了,着急地说:“可是,这是我们千挑万选出来的学生。他们品学兼优,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年轻人沉默了一会儿,说:“校长,我能亲自挑选资助对象吗?”
“当然!”方子儒长舒了一口气,“这是您的权利!但......他们绝对是最好的学生!倘若您不信,可以翻看他们往年的成绩单!”
年轻人笑了:“我当然相信,但请给我所有贫困生的名单!”
方子儒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找来所有30名贫困生的名单。年轻人要了一张白纸,小心地撕成一条条小纸条。然后,年轻人开始在小纸条上写上每一位贫困生的名字,写完一张,就揉成团丢在一个盘子里。
方子儒终于看出了端倪,疑惑地问道:“您.....是想抓阄决定资助的对象?”
年轻人点了点头:“是的,我觉得那样才公平!”
方子儒着急地说:“不行,那样你会不小心抽到坏孩子的。他们生性顽劣,整天爬树打架,几乎每门功课都不及格!”
年轻人停下手中的笔,问:“那他们逃过学么?”
方子儒想了想,说:“这......倒没有!他们只是功课不好,其他,没什么两样!”
年轻人坚定地说:“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谁又能知道,调皮捣蛋的孩子将来就一定不会有所作为呢?他们一样天真无邪,他们的心里一样编织着最美丽的梦想......”
3分钟后,年轻人抽出了10个人的名字。果不其然,其中有4名学生原本不在方子儒的推荐之列。
方子儒执意要举行一个公开的捐赠仪式,这是学校的惯例。年轻人却摇了摇头,说:“校长,能否替我向其他的20名学生道歉?”方子儒满脸惊愕,以为自己听错了。
年轻人的眼睛有些湿润,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没有能力资助所有的贫困生。他们之所以没被选上,并不是因为不够好,只是运气差了一些!总有一天,我会回来弥补他们的遗憾!”
年轻人没有告诉校长,在15年前的一个穷山沟,他也是这样幸运地得到一位老华侨的捐助。当时,他是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可是,老华侨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我严厉,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2分)
                                                                              
小题2:在小说情节展开过程中,年轻人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选文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天在括号内。(3分)
有点尴尬→(          )→(          )→笑了→(            )→满怀歉意
小题3:在确定“资助名单”上,方子儒和年轻人的标准和方式有什么不同?(4分)
方子儒:                                                       
年轻人:                                                        
小题4:第二段写到“天堂村小学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读完全文,写出“客人”的“特别”之处。(3分)
小题5:“思想可以撒播,爱心能够传递”。请从文中找出可以引发这种感触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答案

小题1:年轻人资助(捐助)贫困生。或年轻人抓阄资助(捐助)贫困生。
小题2:慌乱    沉默      坚定
小题3:方子儒:标准: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成绩好的贫困生)。方式:千挑万选。
年轻人:标准:所有贫困生(贫困生;答出“贫困生,包括那些生性顽劣,调皮捣蛋的贫困生”亦可;若只答“生性顽劣,调皮捣蛋的贫困生”,则不得分)。方式:抓阄决定(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4:①独自走路上山;②不要欢迎仪式;③不要捐赠仪式;④抓阄决定资助对象;⑤向没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表示歉意。(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小题5:在我眼里,从来没有一个坏孩子,我们一样爱他们!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找到主要人物“年轻人”和主要事件“捐助贫困生”,不需要叙述细节和评价。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章段落较多,情节分散,学生不易掌握。叙事类作品,概括内容,主要从人物和行为上概括,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简要说明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情节展开过程中”,抓住“神情”这一关键词,在文中找到有代表性的描写神情的“词语”作答。
点评:本题不难,题干提示明确。概括要点,要了解所叙述的事物有几个方面的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特点多的,要逐一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分段比较多,若逐段阅读费时费力,应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情节点,选出关键词来概括。
点评:本题不难,答案就在文中,找到相关文字概括即可。阅读考试中大多有概括要点这类的题目,解答时关键是要仔细的阅读相关段落,根据要求搜寻信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要点。
小题4:
试题分析:从人物的身份“是什么人”、行为方式“怎么来的”、来山区的目的(为什么到山区来)理解“特殊”的含义。
点评:本题不难度,学生不知从哪个方面概括“特殊”的含义。理解文意中某个词语的运用,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者思想情感或表达的意图方面去理解,平时学习多阅读多体会,培养语感,增强分析理解的能力。
小题5:
试题分析:此句与文章的主旨有关,表现文章主指的句子一般在文尾,所以可以从文章结尾段中找到相关文字信息。
点评:本题不难,文中有明确的文字信息,摘引即可。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篇,对作品所写内容要有印象,然后才能找到所需要的文字。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46分)
①窗外正飘着绵绵细雨,我倦倦地缩在椅子上,心里烦透了:这道题算了这么多遍,怎么总是做不出来。我无奈地一甩头,瞅见一只小飞虫正沿着墙往上爬,这时,旁边的一个本来一动不动的小黑点突然向小飞虫(    )去,那动作太突然太快了,把我吓了一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蜘蛛,黑白相间的腿,褐色的夹杂黄色条纹的身躯也挺"漂亮"的。小蜘蛛没有扑到飞虫,就绕到飞虫的前面,双方相持着。
②我的感觉就如暴风雨将至的那般压抑、难耐,我料定一场生死搏斗就要爆发了。可当蜘蛛向飞虫发起进攻时,小飞虫只躲闪了一下便不再敢动弹。小蜘蛛就开始绕着飞虫转起圈来,并不时地用脚在飞虫身上比划着;它正抽丝缠在飞虫身上。眼看着飞虫就要被缚住了,我也替它着急起来。可这飞虫也许是怯懦了,只知晃晃脑袋,像在求饶。不反抗,怎么能救得了自己?我可怜这只小飞虫,可我不愿去救它,因为它是一个连自己都不敢救的懦夫。这一次我可以救它,那么下一次呢?也许它仍会被吃掉。
③我讨厌那只蜘蛛,它如强盗一般夺去别人的生命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可它毕竟懂得为了生存要去斗争,决不放弃。我甚至有点欣赏它的这种精神,这才像一个强者。
④蜘蛛仍在独自忙碌,飞虫已被包在一张网里,如同"木乃伊"一般。我收回目光,又回到了自己的天地。看着眼前的这道题,我忽然感到自己原来同那小飞虫是一样的,一道题把我难住,我便认为自己是做不出的,懒于挣脱,懒于奋斗。我恍然大悟:没有奋斗,就永远不可能胜利。墙上的小蜘蛛已从飞虫身上吸取汁液,我也埋头于书本中……
⑤当我终于得出那道题的正确答案,我仿佛真的挣开了一张"网"。我重新寻找那飞虫与蜘蛛,蜘蛛犹在,飞虫却不见了。我轻轻一拨蜘蛛,小蜘蛛跑到一边,露出下面那干瘪了的飞虫来。
⑥我不禁深思起来。……
小题1: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2分)
A.飞B.爬C.冲D.扑
小题2:第④段中"我便认为自己是做不出的"一句与第②段中写小飞虫的哪一句内涵相同?(2分)
小题3:第⑤段的“我仿佛真的挣开了一张‘网’”,这“网”指什么? (2分)
小题4:本文作者在此文中想要表达的是思想是什么?(2分)
小题5:请你给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阅读
玉兰花的记忆  (12分)
①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我家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他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枝头上那些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花,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咛,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这时想来,真自觉小家子气。
⑥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友谊。真是情趣无限!
⑦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啊。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⑧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⑨对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曾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小题1:文章第②③段具体描写了父亲摘花的过程,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2分)
小题2:文章第④段中的“再三叮咛”除了表现家人怕我忘记外,还表现了什么? (2分)
小题3:文章第⑥段说小小的玉兰花朵“竟有如此大的魅力”,请结合这段文字说说“魅力”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小题4:请结合第⑦段中父亲给母亲插花这一细节,分析“我”深深感动的原因。(2分)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这”指代什么?请结合这段文字概括说说父亲带给“我”的“启示”有哪些?(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军号声声》
(1)“军号一响,那士气就鼓起来了,战士们就往前猛冲。在冲锋号的鼓动下,不久就冲上了阵地,消灭了敌人,我军胜利了。”我刚到村口,就被这位满面红光的老人充满激情的话语吸引了过去,他有八十多岁的样子,站立都不稳,可话语声还很洪亮。周围那几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人,都很麻木的样子,任他自言自语,谁也没有接这个话茬。
(2)我们全家搬走这么多年后,我突然生出回来看看的念头,没想到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他,他对那把铜号还是那么有感情。
(3)小时候,我对这把铜号是很羡慕的。不能亲手摸一摸、仔细看一看,总感到很遗憾。
(4)他的这把铜号,其实是有破损的,喇叭口处残缺一块,从这个地方向里还有一道裂纹。他每天都悉心呵护着,用一块纱布仔细擦拭,特别是到破损处时,会格外轻。
(5)擦完后,他就把铜号横过来,在眼前轻轻转动着,转完一圈,看擦得行了,就抬起头来,郑重地用右手握起来,举到眼前,右眼对铜号嘴儿认真看去,然后挪到左眼前,右眼眯起来,用左眼看一会儿,然后才慢慢放到自己嘴唇前。我们认为他就要吹响这把铜号了,可他总是让铜号和嘴唇似接触又不接触的,最终也没有吹响。
(6)我们都很失望,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失望的长叹:“唉——”
(7)这时,他才会转过头来,看我们一眼:“怎么,想看看?”
(8)我们凑上前去。他把铜号在我们眼前晃了晃,然后陷入沉思,轻轻地说:“我的战友正吹着冲锋号,敌人的炮弹就打过来。”停一停,喉结滚动了几下,又接着说:“他就牺牲了,铜号也炸成了这个样子。”他轻轻地抚摸着,眼中有些光亮闪动着。他神情怔怔的。“战友牺牲后,这把号就再也没有吹响过,但其实它是整天响着的。”说到这里,他会把铜号的喇叭口放在耳朵边,认真倾听。不一会儿,左脚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好似铜号真的响了,他是在配合着那节奏似的。过了半天,他把那已经破损的喇叭口伸向我们:“你们听,声音真响亮。”
(9)我第一个凑上前去,歪着头,让自己的耳孔尽量对准铜号,仔细地听着。除了风偶尔滑入号管发出一丝嗡嗡声外,其余什么也听不到。
(10)他生气地把手一挥:“去去去,不中用的小毛孩子!”
(11)我发现,周围几个老人对他的说法也都不认同。甚至说他脑子在战场上被震伤了,留下了毛病。
(12)想不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对铜号依旧这么痴情。我看到破损之处的断茬显得更黑了,有些地方析出细密的小米粒大小的绿色斑点,裂缝的颜色也显得更深了,其余的地方一如既往地锃亮放光。看来这些年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认真地擦拭维护。
(13)他见我这么认真地看着,浑浊的眼中似有火苗跳动了一下。“我知道,只要对着耳朵听,就能听到军号声声,连续不断,很响亮的。”我庄重的神情,引起了周围几位老人的注意。
(14)他也神情一振,脸上有了笑意,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过来,让铜号的喇叭口对着我,我赶紧歪歪头,凑过耳朵,认真地听着。另外几个老人围上前来,惊奇地问道:“真听到了?” 
(15)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
(16)那几个老人木然地看着我。
(文/高军,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来看,围绕“军号”,我的感情变化如何,请在空格上填写上恰当的词语。(4分)
□□→□□→□□→□□
小题2: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本文以什么线索来讲述故事?(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5)段中“我庄重地告诉他们:‘是的,听到了。’”,请根据文章意思,“我”听到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3)—(11)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交代军号的来历以及老人能听到军号的原因,突出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B.第(13)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老人发现“我”关注他的军号却听不到军号声音而怒火中烧的愤怒心情。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赋予人物深刻的感情,让人对老人的遭遇唏嘘感叹,同时也对那些老人麻木的心痛。
D.本文故事时间跨度大,但是情节简单,朴素的语言中,抒写了作者对老人及其战友的一曲赞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温暖的记忆
(1)雪是从年三十晚上开始下的。我和妻乘坐的大巴车一路慢行,回乡者一个个都在各自的城市站点下车了,等到了我们所在的县城的车站时,车上就剩我们俩了。
(2)那时已经是凌晨时分,劳碌了一年的人们此时早已进入梦乡,偶尔,未眠者燃放的焰火一遍遍腾空而起.灿烂的焰火与漫天的飞雪映照在一起,引发人无限的遐思。
(3)我们下车时,偌大的车站已是空无一人。正想走着回去,只见车站广场的边上,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4)蹬三轮车的怎么这么晚了还没回家?
(5)诧异间,那人已到眼前,把雨衣的帽子搬了下来。我这才看清楚,那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岁月的风霜在她的脸上已刻下明显的痕迹。她对我们憨憨地笑了起来:“走,我送你们回去,刚想回家,你们可是我最后一批客人啦。”
(6)一路上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是晚上8点多出来的,已经在风雪中忙活了近5个小时。
(7)“都已经是大年初一了,怎么不在家团圆?家人呢?”
(8)“儿子和他爸在北京打工,他们没买上火车票,说是初二到家,迟就迟两天吧,没事!”那女人还是憨憨地笑着。
(9)“还有一个闺女,在南京上大学,今年大三了,寒假在那儿做家教,人家小孩不让走,硬是把她留下来过年。她打电话说要回来照顾我,我没让,我身体好着呢。我婆婆八十多了,平日里我一边蹬三轮,一边在家服侍她,今天一天我就挣了将近两百块!
(10)“晚上吃完晚饭,本想歇歇,我一看雪下大了,车站连夜回来的人又多,出租车、三轮车都很少,人家肯定急着回家,哪个家里不盼啊。反正他爸他们也没回来,干脆就到车站搭客了,和人说说话,拉拉家常,心里挺敞亮的。”
(11)那女人一口气跟我俩讲了许多,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下车的时候,她只收了我们两块钱,我们要多给,她坚决不要,说她好腿好脚,挣钱的机会多着呢,大过年的,不能多收人钱。临走前,还送给我俩一大堆祝福的话。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们夫妻俩从小区门口坐上了一辆三轮车,去参加一个宴会。巧的是,半路上又碰到了年三十夜里拉我们回家的那个女人。她正骑着三轮车拉着客人从旁经过,瞧见我们立即热情地打招呼。
(12)“你们认识啊?”三轮车车主很是好奇。于是,我们就把大年初一凌晨发生的事讲了一遍。
(13)“唉,这个人命苦呢!”
(14)三轮车车主的话令我们大吃一惊,细问之下,我们才知道那个女人的不幸家事。
(15)原来,八年前大年三十晚上,也是一个大雪天,她的丈夫和儿子在北京打工返乡途中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儿媳后来带着孙子和人跑了,至今下落不明。后来她一个人靠蹬三轮养家,一边侍奉老婆婆,一边还要供女儿上学。为了女儿不受罪,为了婆婆不伤心,她一直未嫁人。女儿很争气,最终考上了大学,还年年获得奖学金,平时还兼做家教贴补家用。
(16)“她人缘好,心地特善良,搭客从不多收,我们这圈子里的人都知道她不容易,都让着她,尽量让她多挣几个。
(17)“想起来就为她难过,你知道她为什么每年三十都要到车站去搭客,一搭就到深更半夜吗?大伙儿说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想念那死去的爷儿俩啊……”
(18)在我们周围,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穿过城市喧嚣的天空,穿过功利纷争的灵魂,温暖着我们的记忆。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叙述的故事。(3分)
小题2: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分析文中加线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A.有一个人披着雨衣,顶着大雪,俯着身子,吃力地推着一辆三轮车向我们走来。
B.脸上依然堆着笑,言语间满是开朗豁达。
小题4:蹬三轮的妇女每年除夕都要到车站搭客,她跟“我们”说是因为儿子和丈夫没买上火车票,初二才能回,这和文章第(15)段三轮车夫的话不一致。蹬三轮的妇女为什么要说谎?(4分)
小题5:每天总有一些平凡而动人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可以穿越时空,温暖着我们的记忆。请用简介的语言,说说你的“温暖记忆” 。(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篇小说《用善良做底色》,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用善良做底色
松 韵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
“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
“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
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
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
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
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
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  “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
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
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 “让他干吧!”
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
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小题1: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3分)
小题2:“我”和父母吃着纯素馅蒸饺时,为什么会觉得“温暖而香甜”?(2分)
小题3:年轻人在作出为“我”家劈柴的决定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联系上下文,用文字写出来。(3分)
年轻人在为“我”家劈柴时,母亲要阻止,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 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3分)
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3分)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让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