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应聘(16分) 李桂芳①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②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

现代文阅读应聘(16分) 李桂芳①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②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
应聘(16分) 李桂芳
①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②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③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④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⑤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⑥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⑦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⑧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⑨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 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
⑴ 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⑵ 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
小题3: 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4分)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小题4: 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5分)
答案

小题1:①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②替儿子填写表格③替儿子打圆场④陪儿子面试⑥替儿子回答问题(3分,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2:⑴“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拥挤在人群中、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 (2分,意思符合即可) ⑵ “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2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3:选择A项,理由可以从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着手,也可以从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着手。选择B项,理由可以从母亲的心理落差着手。(3分, 选择A项得1分,理由2分;选择B项得1分,理由1分;选择C项,能自圆其说得1分)
小题4: 可从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等多个角度提出看法,阐述理由。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家庭教育等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3分,观点1分,理由阐述2分,意思符合即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陪着儿子”“帮儿子要到”“拿笔填起来”“赶忙帮他圆场”这些动词,即可理解母亲帮儿子做了几件事。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叙述事情的过程很清楚。概括文章内容的要点,可以抓住文章的线索,按照情节的进程来梳理,对主要情节或各层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概括人物的行为变化过程来梳理概括。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来和人物的年龄身份理解“儿子”和“母亲”的心理,儿子年轻,所以,“抱怨”表现了对母亲的不理解,母亲为儿担忧,所以“嗔怪”表示对儿子轻微的不满。
点评:本题不难,人物形象突出,心理易于分析。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往往用简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来表达人物的情感,阅读时要根据语境对这类描写作细心的分析,写作时要善于运用这种方法。
小题3:
试题分析:前文有所铺垫,母亲帮儿子面试回答得很完美,得到招聘人员的好感。
点评:本题不难,稍加细心阅读,找到相关的细节,便可准确作答。一篇文章前后内容都是有关联的,也许前面的某一细节为后面的内容有所暗示,埋下伏笔,阅读思考时要注意这个问题,要善于联系前后文的相关内容找到问题的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要从教育子女方面来说,可从理解父亲方面来说,要说清自己的观点,略作分析。
点评:本题不难,儿子行为的错误与母亲行为的“误区”很明确,易于感想。发表自己的观点,首先要读懂文章,抓准文中主要的问题,针对性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联系现实做点印证。
举一反三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反响,在众网友的评论当中,网友们愤怒于肇事司机的残忍,几近于“故意***人”, 但更激起网友愤怒和反思的还是路人的冷漠。
这里摘录的是几条微博留言:
扪心自问,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扭曲的价值导向譬如金钱至上、为了成功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等等,导致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异化。而一些本应该坚守、珍视和传承的传统价值、道德观念,却在急速丢失。——网友马小山
面对身在街上孤独无助、病床上命悬一线的小悦悦,我们仅有道德的谴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救赎,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有罪”的,都要请求宽恕。——网友冻结
小题1:请你就“小悦悦事件”在微博上留言。(4分)
小题2:为了祭奠可怜的小悦悦,网上自发组织了一次小小的祭奠活动,下面是几位网友拟写的挽联,你觉得最恰当的一副是(     )。(2分)
A.辛苦百年身易水前游悲逝水文章千古事空山后学仰高山
B.横祸飞来娇音俏语忽化昨日梦稚气犹存招魂何处常谕后世人
C.英年早逝遗绿茵梦千种驾鹤西返舍人世情万般
D.倚门人去三更月杏渺双亲无复见 泣杖儿悲五夜寒孤哀两字不堪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林馥 的小说《雨后的彩虹》,完成文后小题。(20分)
风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浪潮拍打海岸,击起浪花。
方佩婷看着大海,心想,海可以制造生命,也可以毁灭生命。她看着海中的风帆,看它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二十年前的景象恍如昨日……
“他不应该去救他的!”
“但如果等救援队来到,那男童一定淹死了。”
“今天浪好大,实在不宜游泳!”
“戏山莫戏水!”
“他是个顽童,一向不爱听人劝告的!”
“真可惜,他为了救人却被大浪卷走!”
他真愚蠢,泳术不够就不该去救人,自己枉送性命。”
“别这样说,他救活了那男童也没有枉死。”
在岸边的旁观者七嘴八舌地说。女童默默地站在人群中。
“男童叫什么名字?几岁?”救护员问男童的母亲。
“颜子俊!十五岁。”
“男童没事,但救他的男子仍未找到。”女童听到救援人员说。
“再找不到恐怕……”男子用怜悯的目光看了看她。
“爸爸 !平安回来!”女孩默默地站在海边祈祷。
二十年来方佩婷的祈祷始终未起作用,她爸爸始终没有回来。有人说他愚蠢,有人称赞他勇敢。她二十年来常反复思考,如果父亲聪明一点或懦弱一点就好了,或许她就不该央求爸爸带她去海滩的。这些问题二十年来揪住佩婷的心不放。
大海很美丽也很无情啊!它竟将一个勇敢而善良的生命吞噬。
方佩婷跑入医院,有人告诉她她儿子被车撞伤送进了医院。
“你放心,医生在抢救他!”护士安慰她。
佩婷默默地站在急诊室门外祈祷,忧虑咬噬着她的心。
“手术成功,他很快会康复的!”医生疲倦地从手术室走出来对佩婷说。
“我可以见他吗?”她问。“可以,但不能太久!”医生说。
“非常感谢你,医生!”佩婷进入病房时,转头对那个三十多岁、面容似曾相识的医生说。她的儿子是他救活的,她很感激他,这是不足以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感谢。
“颜医生吗?他已经离开了。”女护土说。
“他去了哪里?”佩婷想找救她儿子的医生再说声多谢才离开。
“他出国了。他是个很好的医生,他离开我们也感到不舍。”
“为什么?” “颜医生说,这里已经有很多好的医生,他希望到一些缺乏医生的地方。”护士说。
“颜医生的全名是什么?”佩婷问她。既然颜医生已离开,她也希望将他的名字留在她的记忆中。
“颜子俊!”护士说。
“颜子俊!”佩婷喃喃地念出这个缠绕她内心多年的名字,但今天她念出这个名字,竟像魔咒般将她多年来的心结解开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19)
小题1:颜子俊医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请你从文中概括出与他相关的三件事。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颜子俊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概括的三件事(3分):
                                                             
                                                             
                                                             
颜子俊医生是一位                                                    (3分)
小题2:文章结尾写道:“今天她念出这个名字,竟像魔咒般将她多年来的心结解开了。”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她的心结是什么,如今“她多年来的心结解开了”又是什么意思。(5分)
小题3:认真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以“雨后的彩虹”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4:研读文中画线句子,当时有的人认为方佩婷的父亲那样做是“愚蠢”“枉送性命”,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温度的词汇(15分)
①想起她很突然。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在闹哄哄的餐厅里慢悠悠地吃饭对我来说已是最大的享受。那天我正独自吃着午饭,她仿佛就隔着一桌又一桌的人,隔着20年的时间走了过来。
②她是我的同学李伟的母亲,我们只有过一面之缘。那次开家长会,来了五六十位家长,我和几个女生负责接待。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实在不懂得如何接待大人,只是把家长迎进来,让座倒水,稍有空闲,我们便凑在一起交头接耳地传递新闻。我记得其中一条是:“李伟的妈妈是北京人,说话和咱们不一样,特别好听。”
③我顺着她们的指点看过去,那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女人,衣着和发式都很普通,容貌也算不上漂亮,不过坐在那里就是显得与众不同。她偏偏没有说话,正在认真倾听一位家长的高谈阔论。
④我们那时还不知道有个词汇叫“鹤立鸡群”,我们用幼稚的眼光和自己掌握的词汇得出一致的结论——李伟的妈妈最有风度。
⑤有一个女生倒水回来,脸颊红红的,她迫不及待地说:“我倒水时你们猜李伟的妈妈说什么?”不等我们猜,她就告诉我们,“李伟的妈妈说‘谢谢’。”
⑥我们几个人面面相觑。20年前,在这个边远的小县城,我们当中有谁用过、听见过“谢谢”?没有。有谁仅仅为倒水这么丁点儿小事说过“谢谢”?当然更没有。“谢谢”,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温暖的词汇啊﹗
⑦醒过神儿来,女生的倒水热情空前高涨,大家都争着抢着去拿壶。另一个女生回来报告:“是呀,我听见了,;李伟的妈妈说:‘谢谢’。”这是一个面色苍白的女生,因为激动面色红润起来,害羞的样子。
⑧轮到我了,我竟有点儿心跳,李伟的妈妈面前的水杯已满,她轻轻地说了一句:“不用了。”但我还是坚持着倒了一点儿,我清晰地听见她说:“谢谢。”我脸红着摇头匆匆走开了,那时我还不会说“不客气”。
⑨家长会后,瘦瘦高高的李伟成了女生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在想,她的家庭应该怎样幸福啊。
⑩20年过去了,曾经窃窃私语的女孩子都已过了30岁,不知道她们会不会像我这样,在异地他乡突然想起那位仅有一面之缘的同学的母亲,但我知道从那时开始,他们和我一样,学着使用那个词汇。词汇是有温度的。
小题1:请根据本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下列序号中用“‖”给文章分层。(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小题2:“当时我正在外地,每天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运用         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小题3:我们一群女生与李伟妈妈直接交往的方式是                   。(1分)第④段中提到了“风度”一词,前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个词?(2分)
小题4:李伟的妈妈的一个词“谢谢”,为什么让几女生脸红?李伟妈妈的“谢谢”一词,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分)
小题5:你还能写出哪些有温度的词汇呢?请举出三个例子。(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寒夜有灯苦读书  胥加山
  ①读小学时,因生活贫困,家处偏僻,家里一直没通上电。没有电的夜晚,春夏秋日天长还好过,趁天黑前完成作业就行了。可一到冬天,白天那么短,放学回家的路上,天就黑了。吃饭可以摸黑吃,作业可不能摸黑写呀!于是母亲就用废墨水瓶做了个煤油灯。母亲的手很巧,在瓶盖上钻孔、用铁皮卷灯芯空管、用棉花捻灯芯……一切准备好,母亲又把废墨水瓶擦干净,往墨水瓶里倒满煤油,让灯芯浸湿煤油,划着一根火柴,点燃,片刻老家的土屋里充满了光亮,喜得我们涨红了脸……
  ②有煤油灯相伴的夜晚,读书写字,是件多么幸福温馨的事呀!母亲从不让一点光亮浪费。我们兄妹围着煤油灯做作业时,她也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也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也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③煤油灯的上熄是由母亲掌管的,因为煤油也是家中的一项开支。为节约开支,母亲总是精打细算,坚决反对我们在灯光下打闹玩笑。她认为灯是为学习而亮的,因而幼小的我们就学会了珍惜灯光。然而当我们上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阅读,母亲却变得很大方,时常倒满煤油,她纳鞋底陪着我阅读至深夜……由于在煤油灯下阅读时间太长,鼻子间常挂着两道黑灰。第二天一时没发现,上课时,常被人笑话。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家中能有一盏玻璃罩子灯,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用上了玻璃罩子灯。
  ④家中用上玻璃罩子灯是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但煤油是有计划的,母亲总是托人想多买回些,可一次次总是落空。母亲每天把玻璃罩子擦个晶亮,把灯芯旋到最低,这样既保证了亮度,又节省了煤油……后来,我的一位英语老师知道我有夜读的习惯,她请在乡供销社工作的哥哥为我捎来10公斤煤油,且免费!
  ⑤读初三,学校要求住校。那时学校早通电用上日光灯,可学校每晚十点半准时熄灯,这可苦了有夜读习惯的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省吃俭用买了个手电,每晚偷偷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和书中的人物同悲喜……
  ⑥我离家去外市读中专,家里也通上电,母亲信中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当时我就想,放假回家一定买盏台灯夜读至天明……然而中专四年,父亲的病一年重于一年,我的台灯梦想也一拖再拖,直拖到参加工作。
  ⑦说起那盏陪伴我有12年的台灯,还有一个小故事。那年我刚参加工作,我把工资全给了父亲看病,晚上看书,只能在职工宿舍里就着100瓦的大灯泡下夜读,后来怕影响同事们休息,时常蹲在厕所里夜读。一次被值班的工会主席发现了秘密。那一年,我获得“先进工作者”,看别人获得奖品不是热水瓶就是洗脸盆,唯独我获得一盏精致的小台灯。后来才知道,那是工会主席特意奖给我的,鼓励我夜读更多的书……
  ⑧台灯梦圆了,我夜读的劲头更足了,也正是那盏台灯的陪伴,我爱上了写作。
⑨从                       的演变,光亮一次比一次照亮我夜读的心灵,也象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民的生活正朝着更光明处前行……
小题1:联系全文来看,“寒夜有灯苦读书”中的“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               ,一是指                   。(2分)
小题2:本文是如何写“我”伴灯苦读的?请把这样的句子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时段
内容
读小学时
读初三
参加工作
写“我”苦读的句子
 
 
 
小题3:伴“我”读书的“灯”是如何演变的?请在第⑨段的横线上填写这一内容。(2分)
小题4:文中第②自然段一连用了三个“也”字,请你品味它的表达效果。(3分)
丢下能摸黑做的活儿,借着如豆的灯光,或缝补衣服,或纳鞋底。父亲被她吩咐在一旁或搓绳,或编织渔网,就连家中的老黄狗和大黑猫在灯光下和平相处玩闹着……
小题5: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尤为鲜明,请你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3分)
小题6:从结构和内容上来看,文章第⑨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2分)
小题7: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中曾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名句,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文人学子便有夜读的习惯。你都知道哪些名人“夜读”的故事?请列一例并简述其情节。(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2分)
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  包利民
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白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
我想起的是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那是真正的傻,整天胡言乱语,连生活甚至都无法自理。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
从记事起,我最常见的就是娘的白发和泪眼。听别人说,娘以前从没掉过眼泪,自从有了我,便整天地抹泪。
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夏天时村里的孩子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
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那时,我已能想懂很多事,也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我感激我的娘!
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有时我问她:“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流泪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娘对我从没有过亲昵的举动,至少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她很少抱我,连拉我手的时候都没有。这许多许多,想着想着便也不去想了,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和她计较这些呢!
在镇上上学,娘每月给我送一次口粮。她把时间拿捏得极准,总是在周六的下午一点钟准时来到学校门口,而那时我正等在那里。她把肩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放,看上我一眼,转身就走。我常常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那背影渐行渐远,她间或抬袖抹一下眼睛,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每一次我都看着娘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不期然间,那背影竟渐渐走进我的梦里。
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的,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我转头对那个女同学说:“这是我娘……”
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62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摩,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
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迁户口,乡亲们在小学校里摆了几桌饭,为我送行。席间,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村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后来,和她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她的儿子就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来到了这个村子安下身来。
那一刻,我忽然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3期)
小题1:本文在交代典型事例时,也写出了“我”感情的发展变化,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4分)
典型事例
两次被娘重打
娘一见到“我”就哭
上高三时,娘给“我”送钱
听完老村长对娘的过去的讲述
“我”的感情
 
 
 
 
小题2:下面是一处细节描写,请你根据娘的神态、动作变化,揣摩一下娘的心理变化。(4分)
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
小题3:文章倒数第二段,看似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小题4:“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本文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5分)
小题5:链接下面这则材料,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悟。(5分)
链接材料:55岁的陈玉蓉是武汉乡办企业的下岗工人。她的儿子叶海斌13岁时,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为了拯救儿子,陈玉蓉决定捐肝救子。然而,就在肝移植前,她被查出重度脂肪肝,不能手术。从此,陈玉蓉开始了每天10公里的“暴走减肥”,7个月体重减轻了8公斤,穿破了四双鞋。
我的感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