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4小题,24分) 为自己减刑①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4小题,24分) 为自己减刑 ①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 ②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 ③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得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④真正进监狱的人毕竟不多,但我却由此想到,很多人正恰与我的这位朋友相反,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 ⑤我见到过一位年轻的公共汽车售票员,一眼就可以看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职业,懒洋洋地招呼,爱理不理地售票,时不时抬手看着手表,然后满目无聊地看着窗外。我想这辆公共汽车就是他的监狱,他却不知刑期是多久。其实他何不转身把售票当作棋谱和外语呢,满心欢喜地把自己释放出来。 ⑥对有的人来说,一个仇人也是一座监狱,那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了层层铁窗,天天为之而郁闷忿恨、担惊受怕。有人干脆扩而大之,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人家的每项成果都成了自己无法忍受的刑罚,白天黑夜独自煎熬。 ⑦听说过去英国人在印度农村抓贼时方法十分简单,抓到一个窃贼便在地上画一个圈让他呆在里边,抓够了数便把他们一个个从圆圈里拉出来排队押走。这真对得上“画地为牢”这个中国成语了,而我确实相信,世界上最恐怖的监狱并没有铁窗和围墙。 ⑧人类的智慧可以在不自由中寻找自由,也可以在自由中设置不自由。环顾四周多少匆忙的行人,眉眼带着一座座监狱在奔走。老友长谈,苦叹一声,依稀有锒铛之音在叹息声中盘旋。 ⑨舒一舒眉,为自己减刑吧。除了自己,还有谁能让你恢复自由? 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小题1:文中那位公共汽车售票员在作者看来是什么样的人?文中还例举了哪些这样的人?(6分) 小题2:“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这句话矛盾吗?为什么?(4分) 小题3:“减刑”在本文中既有实指又有虚指,其实指、虚指的意义各是什么?(4分) 小题4: 这篇文章的结尾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5:“为自己减刑”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4分) 小题6:从下列课文中选出作家茨威格的作品(2分)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B.《变色龙》 | C.《列夫·托尔斯泰》 | D.《热爱生命》 |
|
答案
小题1:(6分)标准答案:(1)明明没有进监狱却把自己关在心造的监狱里,不肯自我减刑、自我赦免的人。(3分) 补充答案:如果只涉及到公共汽车售票员的品性或职业道德:例如懒洋洋、爱理不理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等可以给一分,只有有以职业为禁锢(监狱)的含义可以给2分。 (2)还有以仇人为牢、把自己的嫉妒对象也当作了监狱和画地为牢的人。(3分) 补充答案:只简单提到有仇人的人和嫉妒的人可给1分,只答“窃贼”不给分。 小题1:标准答案:不矛盾,虽然在客观时间上没有缩短刑期,但从他带出来的六十万字的译稿可想而知,他在监狱时间是很紧张,很快的,甚至忘了牢狱之灾。(意思对亦可) 答案说明:不矛盾(1分)虽然在客观时间上没有缩短刑期(1分)但从他带出来的六十万字的译稿可想而知,他在监狱时间是很紧张,很快的,甚至忘了牢狱之灾(意思相同即可)(2分)。 小题1:(4分)标准答案:(1)实指:那种有形的铁窗,荷枪实弹的严密监管下进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改期限的减缩。(2)虚指:为自己的精神、思想获得自由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成为了作者蕴涵人生体悟的“减刑”。 答案说明:(1)能说到在监牢的刑期的缩减意思即可。 (2)有争取思想和精神的自由,从而感觉时间快速的流逝的意思即可。 小题1:标准答案:(1)结尾采用呼告和反问的修辞手法。(2)使人感到作者真诚的劝告,并强调了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减刑。 补充答案:(1)呼告和反问能答中一种即可等2分,或答语言口语化或用了第二人称手法等也可以给1分。 (2)呼告使人感到真诚的劝告(2分)或反问强调了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减刑(2分)。 答口语化语言或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给1分。 小题1:(4分)开放题,结合自己的生活(1分)为自己的精神、思想的自由而寻求积极的途径。(3分) 小题1:(2分)C |
解析
小题1:根据文本内容,了解那位公共汽车售票员的思想性格特征,列举人物类型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紧扣文章中心主题理解与把握。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小题1:“减刑”一语双关,既要理解其表层含义,即那种有形的铁窗,荷枪实弹的严密监管下进行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改期限的减缩,又要理解其深刻内涵,即为自己的精神、思想获得自由所做出的积极努力,成为了作者蕴涵人生体悟的“减刑”。 小题1:从修辞角度来谈语言特点,从内容表达角度来理解结尾的作用于妙处。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A作者雨果;B作者契诃夫D作者杰克·伦敦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4分) 一掌清凉 陈绍龙 ①一地骄阳聚焦在地面上烧烤着。 ②男孩六七岁的样子。他尽可能地站在我所工作的银行的檐底,把身子靠向门玻璃。起先是把手贴在玻璃上,他在做“贴手”这一组动作的时候挺生动。 ③他把指头靠上玻璃。也许是觉着空间不够,他的食指和中指还会在玻璃上向前“走”两步,也就是向上移动一点,把膀子伸直,然后将后掌靠上去。他伸直每一根手指并密实地将整个手都贴在门玻璃上。两只黑红的手贴在玻璃上且五指拃开,手上的每一条指纹都很清晰。小手由黑红渐次变白,再变黑红。这样颜色交替变化是男孩用手在门玻璃上做按下和松开的动作,只是他松开之后手依然贴在玻璃上没有离开,按的不紧。 ④男孩在“贴手”的同时也不时地动脚,将脚向后缩,踩着极细小的步子,像是放学站队时要把身子调整到位。他这样做是因为檐下有一缕阴凉,他要竭力地躲开外面的阳光,好像脚前的地上不是阳光,而是灼人的火。 ⑤阳光真的如火。 ⑥知道男孩在按玻璃玩不是淘气是后来的事。我问过男孩。我常逗他。 ⑦“为什么按我们的玻璃?” ⑧那天下班,我在封死不动的那半扇玻璃门前蹲下,拉着男孩的手。 ⑨男孩不说话。 ⑩有人在叫他,这像是为他解了围。就在他挣脱我手的当儿男孩向我吼一声:“凉!” ⑪我们银行大厅里有冷气。这凉气打在玻璃上外面也发凉。是这样呀。 ⑫我让他进屋,男孩没领我的情,他从不进大厅来。或许他站在檐下能看到外面车水马龙的街景,或许是他能看到不远处工地上自己的爸妈,或是他的爸妈能看见他。他依旧在门上玩“贴玻璃”。不只是手,还有脸。隔着玻璃看到他变形的脸,我会冲他笑。男孩也笑一下。男孩的牙很白。 ⑬男孩在贴脸的时候还会转。把左脸贴上去,以鼻子为支撑点,再将右脸贴上去。有时他会连续地用脸在门玻璃上连同身子在转,像是要全方位地把街景和我们银行大厅里的一切都尽收眼底。 ⑭男孩不愿与我对视太久。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又兀自做起了“贴脸”的游戏。 ⑮男孩上一年级,家人是安徽来的。男孩的家人就在银行外不远处的工地打工。他们一家就住在工地边上的工棚里。那天喊他的人是男孩的爸爸。男孩爸爸是瓦工。男孩的妈妈在工地上做饭。男孩天天跟他家人“上班”。工棚里太热男孩就在银行门口玩,“不乱跑”。暑假过了开学后男孩就要回家念书了。 ⑯所有这些都是我在“逗”过男孩几次之后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来的。 ⑰前天中午我下班迟,天热极了。街上也极少有行人。看见男孩,我心猛地一震。他近乎全身趴在门玻璃上。走近一看,双手下面还按有一个本子,右手上有支铅笔。天啊,孩子趴在玻璃上站着写字。 ⑱好些日,那个孩子趴在玻璃上做作业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⑲我知道,在这个钢筋混凝土构建的“他们的城市”,他们不停地建的都是别人的房子,没有他们的家,甚至没有一隅来临时安置他们孩子的书桌。烈日炎炎,在闷热难耐的夏季,但愿那个趴在门玻璃上的孩子所体悟到的一掌清凉里,不会有对这个城市的冷漠和寒心。 (选文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男孩的动作
| “我”的反应
| 贴手,手按下又松开
| 经常逗他
| 贴脸,脸左转又右转
| (1)
| 贴住全身,(2)
| (3)
| 小题2:选文第①段环境描写有哪些好处?(3分) 小题3:有人认为第⑮段插叙的内容可以删去,你认为呢?为什么?(3分) 小题4:写出文章标题“一掌清凉”的两层含义。(2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③段加点词“伸直”“密实”“整个”准确凝练,形象地表现出了男孩对清凉的渴望。 | B.“男孩跟我笑过便将脸背过去了”,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男孩有礼貌,但内向羞涩。 | C.文章以阳光为线索,既表现了天气的炎热,又含蓄地表现了民工受到的不堪待遇。 | D.第⑲段画线句写民工们不停地建房,自己孩子的书桌却无处安置。对比强烈,读来令人心酸。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13分) 伞 佚名 ①虽然轻微,我还是听见了厨房内“叮当”的碗盆声。一定是父亲,他总起得那么早。昨晚父亲说,打算今早回老家。睡意惺忪的我披了衣服起来,拉开窗帘。灰色的天空阴沉沉的,空气中夹带着一种湿而粘的感觉。“爸,天气不好,您今天就别回去了吧。” 走进厨房,我对正蒸煮早点的父亲说。父亲看了看窗外,说:“我跟***说过今天回去的。不碍事,现在还没下雨。”我知道父亲记挂着母亲。 ②三天前我去老家接儿子,父亲便随了一同来。其实父亲放不下老家零零碎碎的活,也习惯于老家住房的宽敞、起居出入的自在。只是在那过了一个暑假的儿子软磨硬泡:“外公一定要和我一起回家。”不忍小外孙那眼泪汪汪的样子,父亲答应来我这住三天。 ③虽然儿子早已习惯独自上学,那三天,父亲还是每天送他到校门口,接着踱到菜场买菜。闲不住的他把一切家务都安排停当,让上班的我心无旁骛。而等我下班回到家,厨房总是飘满饭菜的香。这样的日子总是过得快,三天转眼便过了。早餐时,电话响了,母亲打来的。说是天气不好,回家又要辗转乘车,嘱父亲天晴了再回。我暗喜,以母亲这番话挽留。但父亲斟酌再三,还是决定回去。 ④为父亲准备雨具,翻遍了储藏柜,才发现平日你丢我丢,只剩了一把伞。眼看会下雨的天,我让父亲把这伞带上。 ⑤一起走出家门到十字路口,儿子的学校和我单位在这路口的两个方向。父亲牵着小外孙的手,说是送到学校后便往车站,让我赶紧去上班。目送他们往学校,父亲瘦削的身影看上去很单薄。年复一年,曾经硬朗的他不知不觉已衰鬓颓颜。风中传来一阵咳,仿佛一枚细细的针尖刺着我的神经。我那身体每况愈下的老父亲! ⑥到办公室不久,豆大的雨点便霹霹啪啪落了下来。我拿了办公室中的一把伞给上学的孩子送去。 教室里,正早自修的儿子告诉我,他有伞,外公怕他放学被淋着,留给他的。“外公呢?”我急急问。“外公走了。”我疾步向校门。学校附近看了一圈,没有。又沿着去车站的路来回找了一圈,还是不见父亲。父亲是在哪个地方避雨呢,还是已上了回家的车?我颓然地站在路边,颓然地想,一个夏天都没见下几滴雨,为什么今天偏偏下了! ⑦雨越来越大。办公室里,我不时望向窗外,没心思做任何事。那么一大早,商店还没开门,仓促间父亲上哪买伞去?没有乘出租车习惯的他,在转车中会淋着雨走呢,还是在哪家屋檐下一站几小时?仿佛又见父亲瘦削的身影,依稀又传来他的咳嗽声,鼻酸间,泪已满凝。到老家,最快速度也要三小时。父亲走后三个小时,我便开始往老家打电话。一个接一个,始终没人接听,而时已近中午。我的心如窗外的风雨,冰凉又飘摇不定。 ⑧父亲是个言语不多的人,也不善直露自己的情感;而我每次回老家,总是津津有味于那熟悉的家乡饭菜,习以为常于母亲细碎的叮咛与嘱咐,心安理得享受着以为天下孩子都拥有的关爱。 ⑨下午二点,手机响了,是父亲的声音,说刚到家。“爸,怎么那么晚才到啊?路上换了几次车?淋着雨了吗?……”我忙不迭地问。父亲答:“没有,我买了伞呢。”我才如释重负地舒口气,话筒内却隐约传出母亲喊父亲的声音:“老头子,你在干什么呢?还不快把湿衣服换下来,把湿头发擦一擦!”声音听着远而弱,母亲想必在盥洗间。母亲的手中,此刻或许正拿着一条干毛巾吧。 ⑩“爸——”我哽咽了,泪水重又凝结在眼。 (本文有改动) 小题1:请从“父亲”的角度,简要概括围绕“伞”所发生的故事。(2分) 小题2: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3:文中哪些地方为父亲会淋雨埋了伏笔?(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根据提示,体味语句。(4分) (1)风中传来一阵咳,仿佛一枚细细的针尖刺着我的神经。(说说句子的含义) (2)我的心如窗外的风雨,冰凉又飘摇不定。(说说比喻的妙处) 小题5: 仔细揣摩“我哽咽了,泪水重又凝结在眼”这句话,写出“我”当时的心理。(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5分) 不让兰花知道 张丽钧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我邂逅了两个天使般的女童。当她们纯净如叮咚山泉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她们身后的一头小象开始陶醉地随着节奏跳舞。所有的人都被这美妙的画面征服了。当其中一位评委表示要去她们的家——热带雨林做客时,妹妹含泪提醒他说:“你一定要种一颗种子。”在这个舞台上,太多人的梦想都是去某个大会堂开演唱会,只有这两个小女孩,她们的梦想却是种树,是让小象回到它绿色的家。 节目的最后,妈妈也上台了。她黑发如瀑,沉静内敛,浓郁的理想主义气质使她看起来光彩照人。我眼睛一亮——这个女子,我曾在一份画报上见过!我紧张地盯着屏幕,担心她会怆然泪下。然而,她在笑,始终在笑。 看到她,就想起了那个德国男人——马悠博士。 18岁那年,马悠开始为德国一位环保领袖开车,一颗“绿巨人”的种子,就是在那时播到他的心田的。马悠是一位“天赋籽权”主义者,他带着宝贵的研究课题来到西双版纳,成立了天籽生物多样性发展中心。西双版纳大片大片的人造橡胶林,在马悠博士的眼里无异于“上帝的诅咒”——在热带,物种单一就意味着灾难。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 马悠博士说,世界上有2万种兰花,西双版纳有500种。珍奇罕见的兰花,多长在雨林的枯树上。马悠每天都要去寻找那些从高处跌落下来的兰花,然后,把这些娇贵的植物运回实验室里培植繁衍,两年后,再一株株地绑回到雨林的树上。这样,兰花家族就可以不断壮大。 马悠在一场晚宴上对一个中国女子一见倾情,便送了她一件独特的见面礼——为她弹奏—首钢琴曲。他俩幸福地走到了一起,并且,他的妻子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的所爱。 他们种树。 他们兴奋地掐算着,如果能活到12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手植的树苗成林。他们的—双爱女相继降生。两个女孩赤足奔跑在森林般的庭院里,琅琅齐诵《道德经》。她们的玩伴是小狗、小猫,以及林中的昆虫。 10年的日子,在痴望绿色、勾勒绿色、培植绿色、守护绿色中迅跑而过。然而,在追梦的路上,马悠却猝然倒—下,将妻子和两个女儿撇在了雨林中。 亲密战友的抽身离去,把她的心掏了个永难填满的洞。 当被问及是否想退却的时候,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现实中,她常面对一个个无奈。比如,有几个年轻人,晚上回家看不清路,就不假思索地把她和马悠种的几十亩林地点着了——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拆下,当火把来烧。 她与荒蛮博弈。 她与愚氓博弈。 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3个人一起唱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唱的歌,做着马悠生前最喜欢做的事。她们不想让兰花知道,那个常在高高的树下奋然救起坠落的兰花的人已然离去。作为马悠的替身,她们一起在雨林里小心翼翼看护着他那个来不及做完的梦。 我想,当枯树上跌落的兰花不再有人爱怜地捧起,那么,人类的跌落,必将成为一件被所有残余物种额手称庆的事。 (《读者》2012年第8期,略有删改) 小题1:请你说说题目“不让兰花知道”的含义。(3分) 小题2:文中说:这位雨林再造之父开始焦灼地着手热带雨林的修复和再造工作。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修复、再造热带雨林的两件事情。(2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4分) (1)沉静的她,带着两个移植了父亲梦想的女儿住在雨林里。 (2)他们把马悠夫妇的肋骨拆下,当火把来烧。 小题4:她说:“人是有债的,现在,马悠的债在我身上。”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小题5:读了本文,马悠博士和他的妻子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对他或她说一段话,表达你阅读后的感悟。(50字左右)(4分) ,我想对你说, |
阅读理解。(12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màn___的时节,望去却也像fēi___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_____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_____,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_____辫子,盘得平的,_____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_____几_____。实在标志极了。 小题1:文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选自作者的散文集《________》(2分) 小题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汉字或动词(4分) 小题3:填空:(4分) (1)运用成语饱食不学无术者之多: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动词勾勒“留学生”之丑态:____________________ (3)妙用比喻活画“留学生”之丑行:____________________ (4)巧用反语传达作者厌恶、嘲讽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2分)文中表达作者对东京失望之情的句子: 交代“清国留学生”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师的忏悔(15分) 张欣 比尔·克利亚是美国犹他州的一位中学教师,他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总是一丝不苟,在学生和同事中口碑极佳。有一次,他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理想写一篇作文。 一个名叫蒙迪·罗伯特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写开了,用了大半夜的时间,写了满满七大张纸,描述了自己的梦想,他梦想将来有一天拥有一个牧马场,他描述得非常详尽,并画了一幅占地200英亩的牧马场示意图,示意图中有马厩,跑道和种植园,此外还绘制了房屋建筑和室内设计平面图。 第二天,蒙迪兴冲冲地将这份作业递到老师手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带着未来牧马场主的骄傲。然而作业发下来的时候,却见第一页的右上角上被老师打了个大的“F”(差)。 下课后蒙迪去找老师:”我为什么只得了F?“ 克利亚老师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毛头小伙,郑重的说:“蒙迪,我承认你这份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你的理想离现实太远了,太不符合实际了。要知道你父亲只是一个训马师,连固定的家都没有,得经常搬迁,根本没有什么资本,而要拥有一个牧马场,得要很多的钱,你能有那么多的钱吗?”克利亚老师最后说,如果蒙迪愿意重新做这份作业,确实一个现实一些的目标,可以重新给他打分。 蒙迪拿回自己的作业,去问父亲。父亲摸摸儿子的头说:“孩子,你自己拿主意吧,不过,你得慎重一些,这个决定对你来说很重要!” 此后的岁月中,蒙迪一直保存着那份作业,那份作业上很大很刺眼的”F”一直伴随着他,然而正是这份作业激励着蒙迪,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创业,坚持不懈地不断超越新的征程。多年后蒙迪终于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一天,克利亚老师应邀带着他现在的30多名学生踏上了这个占地200多英亩的以“蒙迪”命名的私人牧马场。头上已经添了许多白发的克利亚老师流下了忏悔的泪水,激动的说:“蒙迪,现在我才意识到,当年我就像一个偷梦的小偷,偷走了很多孩子的梦,但是你的坚韧和勇敢,使你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 蒙迪大步走上前去,拥抱克利亚老师,并深情地说道:“老师,谢谢您,正是那次糟糕的成绩,激励着我为实现梦想永不停息地奋斗。” 克利亚老师缓缓地抬起头,面向在场的每一位学生,目光中充满着希望。 是啊,梦就是期望,有期望才会有激情,才会努力拼搏,守住自己的梦,勇敢的走下去,你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小题1:简要叙述本文的故事情节。(2分) 小题2:克利亚老师在忏悔时所说的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1分)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的作用。(2分) 小题3:父亲的话(划线句子)包含着怎样的意思?(2分) 小题4: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1分)有何深刻含义?(2分) 小题5: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明理由(3分) 小题6:“有志之人立长志”,蒙迪就是这样的人。请写出两句有关“理想”的句子。(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