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外祖父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后来从外祖母那儿我

【走进名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外祖父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后来从外祖母那儿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走进名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外祖父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后来从外祖母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外祖父分家。
母亲带着我突然回到这个大家庭来,这使他们分家的愿望更加迫不及待了。
他们怕母亲向外祖父讨回她本应该得到的嫁妆。那份嫁妆因为母亲违抗父命而结婚被扣下了。两个舅舅一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归他们所有。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些别的琐事,诸如由谁在城里开染坊,又由谁到奥卡河对岸纳维诺村去开染坊,等等等等,他们吵吵翻了天。
我们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时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刷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立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外祖父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
外祖父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
“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去!”
外祖母痛苦地说:
“行啦,全分给他们吧,分光拿净,省得他们再吵!”
“你给我闭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个头小,声音却出奇地高,震耳欲聋的。
我的母亲站起来,走到窗前。背冲着大家,一声不吭。
这时候,米哈伊尔舅舅突然抡圆了胳膊给了他弟弟一个耳光!
弟弟揪住他,两个人在地上滚成了一团,喘息着、叫骂着、呻吟着。
----------节选自长篇小说《童年》
小题1:上面文段节选自著名作家           的长篇小说《童年》。请你写出作者其他两部自传体小说《             》《            》。(2分)
小题2:节选部分描绘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环境,为什么阿廖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成长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2分)
小题3:分析画线部分语言的表达效果。(答出两个要点即可)(2分)
答案

小题1:高尔基   在人间 我的大学
小题1:既有善良而坚强的母亲和外祖母的引导,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人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小题1: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或者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舅舅和外祖父吵架时的丑态(1分),流露出“我”极端厌恶的情感。(1分)
解析

小题1: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小题1: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小题1:了解小说常用的人物描写手段,明确人物描写手段对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月光启蒙》,完成文后题目。(12分)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苦涩童年的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在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又叫数来宝)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文字。(3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                                
小题2:第2段“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填空飘满愁絮……”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小题3:说说用“月光启蒙”作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一下,看哪个好?为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7分)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每当我失意的时候,母亲总是对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情况会好转。那时俺会觉得,如果没有以前的失望,就不会有现在的一切了。”
我1932年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经历就证明母亲说得很对。
那时候,我一直向往着到电台去工作,然后设法成为一个体育播音员。因此我搭便车到了芝加哥,敲开了那里每一家电台的大门——但是每一次都丧气而归。
在一家电台里,一位好心的女士告诉我:“规模较大的广播电台不能冒险去雇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到小地方的小电台去,也许那里会给你一个机会。”
我只好又搭便车回到家。
父亲对我说,我们家乡的小镇上刚刚新开了一家商店,正在招聘一名本地的运动员去管理体育专柜。这个工作听起来对我挺合适,因为我读高中的时候曾经是个不错的足球队员。但是我没有被雇佣。
我当时的失望可想而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母亲提醒我。爸爸让我开上他的车,继续去找工作。我又开始在几个城里跑来跑去。
一次,我到了爱荷华州达分波特市的WDC广播电台。那里的节目导演是一个为人极好的苏格兰人,叫彼得·麦克阿瑟。他告诉我,他们刚刚雇佣了一个播音员。
又一次挫折使我愤怒起来,离开他的办公室时,我情不自禁地大声自问道:“连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找不到,你又怎么能成为体育播音员呢?”
我正在等电梯的时候,突然听到麦克阿瑟朝我喊:“你刚才说什么体育?你懂得足球吗?”然后带我来到播音室,站在一个麦克风前,让我根据自己的设想演播一段节目。
我想起有一年秋天,我们的球队在最后的20秒里,一个球员过关斩将,终于踢进了关键的一球,赢得了那场比赛。
我以这个情节为题材,用15分钟构思了一段节目。演播完以后,麦克阿瑟告诉我,让我开始演播每星期六的球赛。
我被录用了!
回家的路上,就像以前许多次一样,我想起母亲说:“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事情会好起来的。那时你会觉得,如果没有以前的失望,就不会有现在的一切了。”
后来我常常想,如果当时家乡小镇的那家商店雇佣我,我的生活道路又会怎么走呢?
小题1:全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反复引用母亲的那句话“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以前的失望,就不会有现在的一切了”这句话的含义?(3分)
小题4:“我”被WDC广播电台录用,仅仅是靠机遇吗?谈谈你的看法。(3分)
小题5: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分)
小题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悟。(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1分)
课内语段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小题1:试概括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所做的三件事。(2分)
小题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3分)
小题3: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小题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闻一多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语文自读课本《大海的召唤》中通过 “赤子之心”、“巨人风采”、“科‘星’灿烂”等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名人的品格和事迹,其中有作家傅斯年的一篇文章,用三件事来证明主人公“责人的态度诚恳而严肃”,这篇文章是(            )(2分)
A.《蔡元培》B.《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
C.《海瑞斗争的一生》D.《回忆鲁迅先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14分)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A)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剧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B)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选自《八小时以外》,有改动)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2分)
小题2: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划线词“修养“各有什么含义?(3分)
(1)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2)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
小题3:请选择合适的角度,选择文中(A)(B)中的一句进行赏析。(3分)
我选择    句,                                                           
小题4:文中第⑤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少于50字)(3分)
小题5:“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小题。(共15分)
命运的驱使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们都沉默了。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作者冯骥才 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5分)
“我”的写作经历
“我”的心路历程
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


平静、茫然和沮丧


珍惜写下的稿子

小题2: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不超过150字)(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