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题型:宁夏自治区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
  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⑧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
  ⑨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
  ⑩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
  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
1.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
(1)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
2.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3.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
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
4.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 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
5.(1)①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②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③都肩负着家庭重担。
   (2)“略”。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马付才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中加粗词浯的理解,
(1)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F面……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请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个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淡你对第⑩段“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母亲的来信》完成问题。母亲的来信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cù,缩小,收敛)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科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起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在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一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入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于,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据下面文字的意思,从文中选择词语填空。
①___________:比喻无关紧要的琐事。
②___________:指诗文公式化,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
③___________: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2、母亲的每一封来信都表达了怎样的深挚感情?选出概括准确的一项(  )
A、关心保护想念
B、关心疼爱思念
C、关注疼爱眷念
D、关注喜爱思恋
3、母亲每一封信的开头、结尾和中间部分分别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用简明的语言按要求加以概括。
①开头:问候、祝愿并安慰儿子。
②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插叙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从文章内容和结构安排两方面简要分析。
①文章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构安排: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
A、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
分析:“焦急地”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热切盼望的心情。
B、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分析:“扔”字写出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随意甚至轻蔑的态度。
C、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分析:文卡没有将10卢布寄给母亲主要是考虑到数目太小,无济于事。
D、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于,抽出信纸。
分析:“打着哈欠”和“掏”“拆”“抽”等词语表现了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题型:四川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到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掌声,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
  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前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佛像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十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1、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试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粗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下面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她的遭遇和变化中,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一诺千金

  (1)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
  (2)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
  (3)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
  (4)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5)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300例》,一同寄走了。
  (6)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
  (7)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枣。
  (8)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
1、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一诺千金”的意思,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1)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许多地方都十分催人泪下,你读到第_______段后最为感动,你是因为_____________而感动的。
4、下面一段文字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位于哪里最为合适?为什么?
我望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还有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孩子抬着化肥袋子里的书籍的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耻——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要是伤了他们的心,我拿什么来弥补呀?
应归位于第_______段与第__________段之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我”回家后确实将自己对山村娃娃们的承诺忘记了,如果你是“大翠”或“小翠”,你会有哪些想法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罢本文,你最想对山村的孩子们说一句什么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前方不只有罗马
  ①麦瑞·格丽13岁的时候,想要做一名出色的医生。那年的圣诞节,在床头挂上袜子的时候,她许下的心愿,是拥有一套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后来,那副被处理过的骨架,被父亲带了回来。她总是喜欢在手里攥一块白骨揣摩,她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就可以把骨架模型完全拆卸,然后组装得毫无瑕疵。
  ②在被霍普金斯医学院录取时,虽然没有实际坐诊经验,但就对疾病的深入研究来说,麦瑞或许并不次于一些在医学院学习了4年的学生。她的特珠,让霍普金斯医学院决定破例,提前允许一个新生跟随着教授们研究课题,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去坐诊,学习实际诊断的技术与经脸。对此,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而霍普金斯的副校长却说:“为什么不呢?既然她已经为到‘罗马’付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们不妨让她的速度更快一些。”
  ③在一次医院的手术中,身为助手的麦瑞发现,自己竟然晕血。当看到医师的手术刀割出剖口,鲜血涌出的时候,她的四肢冰冷、头晕目眩,没有听清医师说什么就昏了过去。
  ④尽管难过,麦瑞却认为自己不能就这样止步。为了洗刷耻辱,弥补缺陷,她开始私下里在实脸室解剖青蛙、豚鼠。她为自己佩戴了墨镜,想通过看不到殷红色的鲜血来缓解自己的紧张。可惜还是失败了,闻到血腥的味道,她也会出现晕血的症状。
  ⑤学校建议麦瑞专修内科,那里不需要与鲜血和手术接触。可大家都忽略了一点,内科的病号也有咳血等症状。在查房的时候再次晕倒,让麦瑞无法继续自己的学业。她心灰意冷,休学回到家中,常常在卧室里一待就是一天。
  ⑥最疼爱麦瑞的祖母很是焦虑,她决定找麦瑞好好谈一谈。
  ⑦那天下午,她拿着自己精心从《国家地理》上找出的图片,来到了麦瑞的外室。她把那些美丽的风景一张张地展示给麦瑞看。麦瑞不理解祖母想向自己表达什么。祖母在她看完最后一张图片后,用手抚摸着她金色的头发,柔声说道:“孩子,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罗马’。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到达同样美丽,甚至更加美丽的地方。”
  ⑧看着祖母温暖的目光,麦瑞忽然哭了起来。眼泪,冲走了她之前关于理想的所有憧憬,无论什么原因,当自己与目标不得不擦肩而过,她知道,强求只能是自取其辱。而方向不对,最好的方法就是毅然决然地放弃,然后重新开始。
  ⑨麦瑞重新选择了一所大学。毕业后,她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的讨论。那些粉丝说,芭比的旁体实在是太怪硬T,能活动的关节不多,眼睛不够大,与之前人们希望她越来越像真人的期望相差甚远。
  ⑩麦瑞想起了组成人体的那些骨骼,想起了自己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她顺利进入Mixko公司,并且完成了芭比娃娃征服世界之旅的重要一步——发明了骨瓷环,她赋予了芭比娃娃更宽大的额头和更大的眼睛,让芭比更接近真人。
  ⑩麦瑞无法想象,那个曾经固执的自己如果坚持下去,现在会是什么样子。或者一事无成,或者遥遥地幻想着自己的罗马而永远无法到达,其实祖母的比喻虽然直白,却无比正确。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一个罗马那么美丽,而前方,更不仅仅只有罗马一个目标。(选自(读者俱乐部),有改动。作者:刘密)
1.本文情节跌宕,一波三折。请你仿造下面内容概括,完成填空。
立志从医→______________→外科晕血→内科再晕→____________→又见曙光→芭比惊世
2.英语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和本文题目“前方不只有罗马”的含义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第⑤段上下文,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具体表现麦瑞“心灰意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