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琴声中的玫瑰
  ①钢琴是乐器中的贵族,弹钢琴的人也应该是高贵而优雅的。邻家女孩小雪的母亲始终这样认为。
  ②小雪一派淑女状:白裙款款,玉指修长,平静淡雅的微笑,仿佛生活在清澄的和弦与悠扬的旋律之中,远离滚滚红尘的纷扰喧嚣。
  ③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看到小雪,你就会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月光如水的晚上,我常能听到如水的琴声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这是一种洁净的琴声,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精神的玫瑰。
  ④小雪学琴的费用很贵,一小时30元。一个月下来,要花去母亲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小雪是个很懂事的女孩,总是用悦耳的琴声催开母亲的笑靥。她最渴望的,是尽快拿到钢琴等级证书。然而在我陪小雪去填报考试定级表时,一位已被内定为评委的老师叫住了她,善意地让她把指导教师的名字换成自己的“这可是关系到你能否过级的大事。”那位评委语重心长地说。
  ⑤小雪的脸刷地红了,咬着嘴唇低下了头,细声细语地说我回家和妈妈商量一下。“你妈妈会明白的。”那位评委暖昧地笑了笑。
  ⑥那一晚,小雪弹的尽是些单调枯燥的练习曲,喑哑嘈杂,令在另一间房内的我也莫名地烦躁。
  ⑦小雪还是没有指导老师的名字改过来。考试那天,那位评委一脸掩不住的惋惜:“她是很有希望过级的……”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告诉女儿,上台演奏的时候要沉着、冷静。
  ⑧小雪上台的时候,评委席上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她显得很平静,亮丽的琴声徐徐响起,渐渐如潮水般四溢开去,充盈着考场内的每一处空间。琴声中仿佛有一个白色的精灵在随风而舞,舞姿优雅高贵;又好像有一朵朵耀目的玫瑰次第开放,飘逸出音乐的芳香。评委席上又一次掠过一阵小小的骚动。那位评委悄悄走到小雪的母亲身边,小声地说,现在改变指导老师的名字还来得及。小雪的母亲再三感谢她,但还是婉言谢绝了。那位评委叹了口气,遗憾地摇了摇头。
  ⑨小雪后来告诉我,当她妈妈听到要改指导教师姓名的事后,只是淡淡说了句:女儿,你要活在你洁净不染尘埃的琴声中,懂吗?
  ⑩小雪终于没有通过考试。在月光如水的晚上,依然有琴声悠然而起,也依然是那般的清纯、洁净。她虽然没有拿到钢琴等级证书,却拥有了精神的玫瑰。她又想起了那句话:
  音乐不在谱子里,它在人心里。
1.请在横线上把本文的情节补充完整。
报名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试失败
2.请简要分析⑦段中“小雪的母亲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拂去小雪长裙上的一片落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琴声中的玫瑰”为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音乐艺术、小雪及其母亲三个角度,谈谈你从小说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报名考试→暗示改名→拒绝改名→考试失败(意思对即可)
2.①母亲以实际行动告诉女儿要沉着冷静,而且以这种从容不迫的动作做出表率
   ②拂去落叶和后面婉言谢绝相照应,细节之中包含母亲的深意
   ③拂去落叶,便也拂去了滚滚红尘中的污染。
3.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雪的琴声是所有钢琴声中最好听的,犹如玫瑰般珍贵,漂亮,同时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品质如玫瑰般美丽、高贵。
4.小雪的角度:
(1)做人要正直,不能为了利益而违背良心。
(2)在遭遇不公时,要冷静。
(3)对于世俗的污染,我们要敢于用行动做出响亮的回答,敢于对世俗说“不”。
母亲的角度: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
音乐艺术的角度:
(1)琴艺的获得,要靠艰苦磨炼;艺术的更高追求需要的是执著不懈。
(2)音乐是艺术,不要拿世俗玷污纯洁的艺术。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特殊的听众
落雪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
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已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羞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2.“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于一位“特殊的听众”。随着情节的发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认为她是,后来才知道她是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励是她用爱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
B.“我”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我”感动。
C.老教授技术高超,她演奏的音乐是这样美妙动听,令“我”陶醉。
D.“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动。
5.本文重点塑造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的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写“妹妹”的文字也占有较大分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母亲的诗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战。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脑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的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
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荫又迎来了果实累累的秋……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年过去了。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睛。我低头哀叹道:“哎,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
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向前,哗的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竞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竞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写母亲的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所做的两件事,分别对“我”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出的话,为什么竟被“我”称为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结构上颇有特色,请你至少指出其中两点,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两处被称为母亲的诗的文字,请选择不同角度,对第二首诗作一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问题。家有小子初长成
水智子

  ①儿子“呱哇”落地之时,混沌蒙昧,一双小圆眼睛东张西望,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无比的好奇。在以后的时光里,他对给予他生命、把他带入这个新天地的人,维系了一种亦亲亦怜亦恋的情愫。
  ②两岁多一点儿,儿子学会说话不久。我和先生吵架,伤心无语,坐在床上抹眼泪。儿子从床头爬过来,拉拉我的胳膊,说:“别哭,别哭,我嚷他。”然后站起来,握着小拳头朝先生高喊:“怎么了?怎么了!”
  ③上了幼儿园,有一天,他告诉我说:“妈妈,我长大了想和杨晓荷结婚。”我说:“是吗?你很喜欢她吗?”他说:“是啊,结婚以后,我帮她洗衣服,帮她做饭,帮她照顾孩子。不像爸爸那样。”
  ④上了小学,每次去学校接他,他都要从头到脚打量我一番。有时会说:“妈,你穿这身衣服不好看。”有时会说:“妈,你这双鞋难看死了。”我问:“那你说我穿什么鞋好看呢?”他想想说:“穿一双粉红色的运动鞋。”我大笑:“你把我当成你们班的小女孩了?”
  ⑤有一天,他说:“妈,我以后不叫你妈了,叫你姐。”我说:“胡说!妈是妈,姐是姐,不可以混叫的。”他说:“那有什么,你不看电视里面,人家方世玉,管他妈就叫花姐。”
  ⑥儿子大眼睛,长睫毛,唇红齿白,圆圆脸粉嫩粉嫩,从小到大,很多次都被人误认为是女孩。我就经常把这些故事讲给亲友当笑话听,儿子也跟着笑。
  ⑦上了初中。有一次,和儿子去公园,他上厕所,看厕所的老婆婆儿拦住他:“你走错了,这边才是女厕。”儿子小脸通红地大叫:“我是男的!”回家,我正要把这故事讲给家人,儿子冲我喊:“妈,你不要这么无聊!”
  ⑧有一天,儿子说:“妈,我比你高了。”站到镜子跟前一比,果然比我高出了个头皮。他就一只手叉腰,一条腿抖动,一脸的坏笑,斜着眼歪着嘴说:“怎么样?你以后要仰视我了吧?老女孩!”
  ⑨随着身高的优势而来的,是知识上和心理上的优势。当他跟我说到一些宇宙太空外星文明以及军事体育之类的话题,我很茫然,他就不满地嘟哝:“妈,你的知识面也太窄了吧?”儿子在看欧洲杯足球赛,我问他,穿蓝衣服的是不是德国队?穿黄衣服的是不是巴西队?儿子说:“妈妈,拜托你懂点体育好不好?”又问:“你知道欧洲杯吗?”我说:“我只知道世界杯。”他一脸的不屑。
  ⑩在饭店吃饭,说到可乐处我大笑,儿子瞪我一眼,小声说:“妈,你说话不要那么大声,文明一点。”走到街上,先生随地丢了个烟头,儿子马上捡起来扔进垃圾筒。回头悄悄对我说:“你是一笨人,我爸是一粗人。”
  今年以来,儿子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洗脸后抹“大宝”,出门前梳头发。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出去打球、游泳叫上同伴,再不要妈妈陪了。时不时中午放学后打电话:“妈,我不回家吃饭了,同学过生日。”儿子也不再陪我逛街购物了,说:“有篇文章说了,男人和女人相跟上街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就要吵架。”我笑得肚子疼:“你也算男人吗?
  中考临近,”一模“、”二模“成绩都不理想。我说他,他说:“可是我努力了啊。”一天,下晚自习回家。进门来,满脸喜气,我以为取得了什么好成绩,等着他说。谁知,他演戏一样,夸张地把左手往上一抬,说:“论成败,”又把右手往上一抬:“人生豪迈,”又把双手往前一伸:“大不了从头再来!”我就训斥他:“没见过你这么没皮没脸的孩子!还没上战场,就准备打败仗了?”儿子回敬我:“我什么时候准备打败仗了?你什么思维?死脑筋,老曲解别人的意思,我说的是乐观的洒脱的人生态度!不理你了,写作业去了。”
  我惊觉,儿子真的是长大了,在一天天挣脱父母预想模式的羁绊,成为一个有着自己独立思维和心态的个体。这让我喜悦,也让我惶恐。
1.有人说,这篇文章只是儿子成长路上一些琐事的堆砌,结构散乱无章。你认为有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和第⑦两段都是写儿子因为长得唇红齿白被误认为女孩,是否可以把其中的一段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挥想象,以文中“儿子”的身份改写下面一段话,不少于80个字。
在饭店吃饭,说到可乐处我大笑,儿子瞪我一眼,小声说:“妈,你说话不要那么大声,文明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你对父母(或长辈)的观察,说说你对结尾句“这让我喜悦,也让我惶恐。”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蒲公英的假条》,完成问题。蒲公英的假条
  ⑴她从小不受管束,是得出了名的。
  ⑵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整天不见她的影子。有一次,老师一把抓住正要跳窗户逃走的她,呵斥说,白一帆,你能不能老实点,别一天到晚跟个蒲公英的种子似的,有风没风的,到处乱跑。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她一扭腰,一转身,便从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大摇大摆地溜走了。同学们哈哈地笑,说,蒲公英又飞了。
  ⑶蒲公英这个外号,便从此传了下来。
  ⑷上初中的第一天,因为站队,她和班长没说三句,便打了起来,一板凳腿砸在班长的后背上。学校要开除她,母亲低三下四地找人说情,才勉强留了下来。后来,因为不写作业,她被隔三差五地叫家长。每次都是母亲来,来了便和老师说下一箩筐好话,仿佛做错的是她自己。有人说,你这孩子该管管了。母亲说,她还小,好多事都不懂。大家都觉得,母亲有些太溺爱她了。
  ⑸后来,她又和学校的一帮坏小子混在了一起,经常晚上跳墙出去上网,凌晨才回来。学校知道后,打算开除她。学校说,一个女孩子,出点事,我们担待不起。母亲没办法,托人送礼,把她转到了离家最近的另一所学校。怕她再跳墙出去上网,家里还特地为她购置一台电脑,但她依旧跑到网吧去,和天南地北的人聊天。
  ⑹人们都说,这孩子了。母亲不高兴,说,我闺女啊,我心里有数。母亲决定每天接送她。于是,每天上下学,那条尘土飞扬的乡村路上,总有母亲弓着身子骑车前行的身影,而车子后边坐着的,则是跷着腿摇头晃脑玩世不恭的她。
  ⑺她依旧天马行空地来去。老师们都不愿搭理他,同学们也瞧不起他。她继续破罐子破摔着。然而,有一天,她突然很郑重地给班主任写了一张假条。大意是母亲病了,她要去照顾。对于这个破天荒的举动,班主任有些意外。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她写过一张假条。
  ⑻过了些天,她让同学又捎来了话,说需要延长假期。班主任觉得有些不同寻常,一打听,她妈妈是真的病了,而且在市里的一家医院住院。
  ⑼两个月后,她回来了,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说她的母亲去世了,这一段时间,她一直陪在母亲身边。之后,她没有旷过一节课。毕业那一年,她上了一所艺术学校。之后,由于她不俗的才艺,以及在艺校的出色表现,她被上海的一家服装设计中心看中。几年之后,她成了那家服装设计中心的设计总管。
  ⑽这一切变化都像梦一样。后来,有人问到她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她说,这一切改变,是从母亲要她认认真真写一张假条开始的:当我得知最疼爱我的母亲得了绝症之后,我哭得泪水涟涟,母亲说,闺女啊,这些年,好多人说你不好好上学,娘不信。他们说,你闺女外号叫蒲公英,出入学校,从来都没用过假条。娘在最后,求你一次,你给娘争口气,认认真真地写张假条……
  ⑾我脱轨的人生在那一刻,突然刹住了车。看着母亲哀求的眼神,想着那么多年她为我的付出,我一下子清醒了过来,我发誓,一定要为我的娘争口气。就因为这样一张假条,我才能一直走到现在。
  ⑿人们都为这个孩子后来的变化啧啧称奇。人们说,白家在路边捡到的那个孩子,能有后来这样的造化,全是因为她的养母,用全部的爱创造出的奇迹。(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20期)
1.整体感知全文,在下述横线上填补合适内容,帮助概括文意。(10个字以内)
文章讲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人故事。
2.前六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不惜笔墨描写“她”的“疯”(第1段)和“废”(第6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同学们哈哈地笑,说,蒲公英又飞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怕她再跳墙出去上网,家里还特地为她购置一台电脑,但她依旧跑到网吧去,和天南地北的人聊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文章结尾处的划线语句为何不能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母爱似海。阅读了上文之后,你对母爱一定有了新的感悟与理解吧?假如明天就是母亲节,请给你的妈妈拟写一条母亲节祝福短信。(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完成问题。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
  ①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②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竟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可以这样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③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④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⑤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⑥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考上云南大学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⑦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论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
  ⑧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起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⑨通往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我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
1.文章第④段开头划线句属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
2.作者说“六岁那年过的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后面的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车为例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的,将父亲的话补充完整。(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分和具体的情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⑧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样一句话,这里的“奔跑着”指什么?“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田晓菲在《十三岁的际遇》中这样写道:“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田晓菲把自己比作不受诱惑的“不系之舟?”,“不系之舟”载着田晓菲不断驶向成功的彼岸;而文中的“我”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希望的风车”……相信青春年少的你一定也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希望的风车”,它是什么样的呢?你又是怎样让它转动起来的?请用生动的笔触将它写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