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细雨梨花  (李琛)①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细雨梨花  (李琛)①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细雨梨花  (李琛)
①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②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
③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了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④车到梨乡,只见濛濛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A)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⑤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B)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⑥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被揉碎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一不小心,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呵,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唐代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吊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与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⑦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望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小题1:本文写的是春天的梨花,你能联想到朱自清《春》中的哪两幅图?
小题2:阅读文章④—⑤段,请简要概括梨花的特点。(至少三点)
小题3:请从画线的A、B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进行简要的赏析。
小题4:托物言志是散文中常见的手法,此文中作者借写梨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小题1:春花图   春雨图
小题2:花色洁白;花味清香;花数量多,花态繁茂(稠密);娇嫩,清纯可爱。
小题3:A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梨花比作海,写出花数量多、花态繁茂,“银装素裹”写出花的洁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写出“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清香芬芳;进而抒写出作者纯净宁静的心绪。B句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繁茂的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直接赋予花以人的动作、人的情态;把“盛开的梨花”比喻“少女般清纯的笑靥”,写出梨花浸透雨水后的娇嫩欲滴、生气勃勃;从而激发读者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情感。
小题4:运用托物言志,借写梨花的纯洁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朱自清的《春》展现了盼春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几幅图画,短文主要写梨花、春雨,所以应联想到的图画是春花图、春雨图。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第4、5两小节的内容,可以从“颜色、味道、数量、质地”等角度来分析。示例:花色洁白;花味清香;花数量多,花态繁茂、稠密;娇嫩,清纯可爱。
小题3:
试题分析:鉴赏语句按照“方法+效果+情感”这一步骤即可。如鉴赏【B】处:本句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繁茂的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直接赋予花以人的动作、人的情态;把“盛开的梨花”比喻“少女般清纯的笑靥”,写出梨花浸透雨水后的娇嫩欲滴、生气勃勃;从而激发读者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情感。
小题4:
试题分析: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解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主题,作者赞美梨花、春雨,充满喜爱之情,深入挖掘,就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举一反三
桃花源记(12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  (2)便还家:    (3)无论魏晋:   (4)处处之:
小题2:翻译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小题3: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2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小题4: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与朱元思书》(共15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字(4分):
(1)一百里  (          )         (2)猛浪若  (                )
(3)互相轩邈  (          )         (4)窥谷忘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小题3: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4:“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个句子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这种思想?(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小题1:文章主要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也调动了其他的感觉器官,描写细腻逼真。试从文段中各找一处,把它写下来。(3分)
听觉                                                           
视觉                                                           
嗅觉                                                           
小题2:“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出自________ 的________,“杨柳风”指的______________, “杨柳风” 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4分)
小题3:这段文字突出现了春风            和            的特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 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15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小题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有仙则___________ ⑵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⑶不不枝_____
小题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甲、乙两文都采用了          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          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小题4: 《爱莲说》中写“菊之爱”、“牡丹之爱”有哪些作用?(3分)
小题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共8分)
【选段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段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薛谭、苏青:传说中的两位歌唱家。  ②节:古代乐器名,用竹编成,形状像箕,上合下开,可拍打成声,调整音乐的节奏。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2分)
A.余挐一小舟B.渔人甚异之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D.薛谭乃谢求反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⑵秦青乃饯于郊衢
小题3:两选段皆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对西湖奇景,或对歌唱家的歌声进行了描绘。请选择其中一选段,予以简要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