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问题。(16分)泥土的声音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问题。(16分)泥土的声音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问题。(16分)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散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小题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分)
答:                                                                     
小题2: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4分)
含义:                                                                  
作用:                                                                  
小题3:作者在第③段说:“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第④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4分)
答:                                                                
小题4:文章一连四次写到“我”匍匐在土地上,五次写到“我”听到了泥土的声音。作者这样写,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小题5:本文在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3分)
答:                                                                   
答案

小题1:作者对土地的感情(若答“听到泥土的声音”或“泥土的声音”也算对。2分)
小题2:含义: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作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4分,各2分)
小题3:第三段写“我”仰望,“我”远眺,“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土地所呈现的无限生机给“我”所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所以“战栗”;第四段中,当“我”抚摸着稻穗和叶子,嗅着稻子所散发的幽香,看到土地所孕育出的一片希望时,内心感动惬意和满足,心情自然安顿下来。(4分,各2分)
小题4: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5:结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谨严。语言:富有感情,隽永深刻,耐人寻味。写法:联想、想像,虚实结合,反复咏叹,借景抒情,真抒胸臆。(3分,举例1分;分析2分,任选一方面从某一角度分析,意思对即可,若从其他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第一段点题起领后,第二段中写到“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第三段中写到“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第五段写 “我听到他们的对话”,虽然是写听农人对话,但作者是将人作为“泥土”来写的,第七段又写到“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从文字来看,“听泥土的声音”就是本文的线索,紧紧牵系着作者对泥土的感情。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本不善于了解文章线索问题,而且本文的线索并不是太明确。文章的线索,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写法有线索不同,叙述性情节性强的文章常用时间为线索,写人的文章常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抒情性文章常以人物情感与某事物的联系为线索,判断好文章线索,必须大量地阅读,积累经验,增强认识。
小题2:
试题分析:从农人与土地的关系来理解,土地是农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说农人敬重土地就是敬重生命,作者此句加深了文章的含义,表现了热烈的情感,突出了主旨。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由于阅读量的限止,对含义深刻的句子思考的能力有限。阅读文章,要注意体会作者有意引申的语言,从文章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从作者所写到的景象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第三段作者写“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激动,更是对泥土上生机勃发之景象的感动,第五段则是写泥土上的收获,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喜悦之情,内心显得平静。
点评:本题有难度,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难于察觉,学生缺乏分析能力。有一篇文章时在,人物情感表现的不同,与文章所写景物或事件的变化有关系,要仔细阅读这些内容,理解它们与人物情感的关系。
小题4:
试题分析:从词语的内涵上即可理解作者的情感,“匍匐”“听”是一种倾注情感的亲切行为,行为上的亲切,自然是情感上的亲密,作者对泥土的依恋与热爱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不难,或从词语上分析或凭语感皆能理解作者对泥土的情感。阅读,要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一词一句所融入情感,读者通过反复的阅读自然会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波澜。
小题5:
试题分析:结合第一题和第四题说明结构严谨的特点,结合第二题说明语言生动含义丰富的特点,从作者在文中将人与泥土结合在一起咏诵,说明写出法上的虚实结合的特点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要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来评价,虽然要选一个方面,但学生难于根据要求作具体的分析。评价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语言的风格,可以从写作手法,可以从结构的安排,可以从作者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入手,但都要求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这需要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理解能力为基础,必须靠平时大量阅读来培养。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节选语段出自课文《         》,作者是      (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余人各复延至                                            
小题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该段写了渔人与桃花源人的交往,表现了桃花源古朴淳厚的民风。
B.该段通过村人的自诉,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
C.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王朝的更迭引发的战乱。
D.村人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不知世道变化,故不值得外人知道他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枯竹(15分)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小题1: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2分)
小题2: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作用:                                            
                                                                           
小题3: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番号。(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小题4: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小题5: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番号),理由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
①连月不开                   ②暮冥冥                           
辱偕忘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3:阅读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6分)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文中与“悲”相对应的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喜’相对应的八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由“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幅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的哪两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复行十步/甫行B.屋舍俨/又有树数株郁郁
C.顾而慕之/其,则熙熙而乐。D.仿佛有光/言之,貌甚戚者
小题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限两处)(2分)
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山中访友》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③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④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小题1:对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桥的古老,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桥的高尚品质。
C.运用设问,让读者深刻了解桥的古老,产生对桥的敬仰之情。
D.运用联想,使人浮想联翩,对桥有了深刻的了解和印象,表达崇敬之情。
小题2: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赞颂了老桥的主要品质是
A.德高望重B.非常古老C.无比坚强D.默默奉献
小题3:第②段画曲线的句子主要运用的手法是
A.拟人B.设问C.联想D.比喻
小题4:下面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拜访的老朋友是指山林中的一切。
B.第②段中“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形象地表达了我和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深厚的友谊。
C.第③段中主要采用第三人称,描写了大自然的热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的热爱。
D.第④段中的“仪式”是指落花、落叶从枝头掉下融入泥土的过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