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10分)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

文言文阅读。(10分)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0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      ②谴:责问、责备。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2分)
(1)我之  (         )   (2)去之日(         )
小题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小题3: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4: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1)承担         (2)职务
小题1: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上 有 谴 /我 任 之
小题1:这些人害怕上面责怪下来,自己要承担责任
小题1:廉洁、爱民、勤政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中“郑板桥开仓放粮时,有人阻止他时,郑板桥说的话”来分析理由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文章中对“郑板桥”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未,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蒻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夏白眼,宣德间人。能于乌揽核上刻十六娃娃,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而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其蟠曲飞走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求之二百余年仅一人耳。   
(节选自《清秘藏 遵生八笺》)
【注】①宣德:明宣宗的年号。 ②螭(chī):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③蟠曲:屈曲,环绕,盘伏。
小题1:用原文回答:甲文中“                  ”一句说明了核舟所雕刻内容的主题;乙文中用议论表明夏白眼雕刻技艺高超的句子是“                            ”。(2分)
小题2:解释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罔不势象形   因:                 (2)清风来   徐:             
(3)右臂支船     诎:                 (4)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2)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而眉目喜怒悉具。
小题4:今年是奥运年,小张同学搜集到了一个印有伦敦奥运会的会徽的钥匙链(右图为该钥匙链及伦敦奥运会的会徽)。请你观察图片,为这个钥匙链写一段说明的文字。(钥匙链两面图案相同,颜色可以自己想象,不少于80字)(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9分)
古藤
王剑冰
A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腾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白日成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在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侵袭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没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B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而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的书法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它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在文中作者主要“品读”了古藤哪些意象?(3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2分)
小题3:本文很多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选择一句作点评。(2分)
小题4: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你能说说作者通过古藤的形象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其欣悦      (    )             ⑵媵人持沃灌 (     )
⑶同舍生皆绮绣 (    )             ⑷白玉之环   (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小题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③俟工(sì):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4分)
不敢与家人言(       )         以还之(       )
教书于宦官家(        )      其侄有他事南来(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小题3:最后一句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 (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
口技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①满寂然        ②中力拉崩倒之声    ③人有百手       ④两战战
小题2:与“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莫可B.至理C.有无实D.副其实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小题4: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2分)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下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