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丙]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B.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色愈恭,礼愈至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D.益慕圣贤之道自以为大有所益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D.蒙乃始就学。 | 小题3:将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小题4:[甲][乙]两文都是长者劝后辈读书,劝说方式有何相同之处?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小题5:[丙]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小题6:[丙]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关键词:“以是”“假”)②吕蒙用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关键词:“辞”“以”) 小题1:相同之处:孙权和宋濂在劝勉后辈读书时,都是现身说法,以个人读书经历来勉励后辈。(2分)启发: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2分) 小题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或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靠近皇帝身边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小题1:“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冲破重重阻力,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目标)。(意思对即可。) |
解析
小题1:B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A 向/ 在;C周到/达到(要求);D更加/益处) 小题1:“始”都为“开始”。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比较得出相同点。启发不设标准答案只要有一定的道理,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了解诗句本义,在去挖掘言外之意。 小题1:“炼字”也是诗歌赏析的常考点,作答时要答出用词的妙处及作用。 |
举一反三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或以钱币乞之(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稍稍宾客其父( ) (4)邑人奇之( ) 小题2: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2分) A忽啼求之 B借旁近与之 C秀才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小题3:用“/”划分句子停顿。(2分) (1).借 旁 近 于 之,即 书 诗 四 句,并 自 为 其 名。 (2)余 闻 之 也 久。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小题5: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小题6: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小题7: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2分) |
阅读《鲍君》一文,完成下面题目。(14分)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②。 注:①罝(jū):网,用以捕鸟兽。②息:平息。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①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 ②怪之以为神( ) ③问其故 ( ) ④人具为说 ( ) 小题2: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昔有人设罝以捕獐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D.***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昔 有 人 设 罝 以 捕 獐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小题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 D.是亦不可已乎? | 小题2: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 D.贤者能勿丧耳。 |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小题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
|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要点概括回答。(6分)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②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 小题3: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3分) 小题4: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3分) |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曹沫④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释】 ①舍人 ②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 ③ 骐骥:千里马。 ④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⑤铫鎒:农具 小题1: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A.不若鱼鳖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 B.故物舍其所长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而来害相报者时时而间进 | 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小题2:翻译句子。(2分) 曹沫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 小题3:说说本文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