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丰子恺《竹影》中有这样一段话: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丰子恺《竹影》中有这样一段话: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丰子恺《竹影》中有这样一段话: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这里说的是作者与弟弟及弟弟的同学傍晚时分在自家庭院的水泥地面上用木炭笔勾画的竹影。后来月亮升高,竹影移动,原先勾画的竹影轮廓与现在的竹影相分离。
       你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脱了版的印刷”么?探究一下,这个“脱了版的印刷”该怎么解释。如果你能够用笔描画出来,那你可以采用描画的方式来表现这里所说的“脱了版的印刷”。(用文字解释或用图画表现或采用两种方法均可,选其最正确的一种评分)
答:(1)用文字解释“脱了版的印刷”:                                                                                   
(2)用图画表现“脱了版的印刷”:
答案
举一反三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云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广东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1)“脱了版的印刷”指印刷中采用几种颜色套印时,不同色块的印版在套版时发生了错位。(例如印刷图画时,印图形采用一种颜色,印轮廓线采用另一种颜色,第二次印的轮廓线不能与第一次印的图形完全重合,而是发生了微小的位移。)
(2)“略”

沙之聚
张抗抗

        ⑴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⑵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⑶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⑷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尽头。 
       ⑸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的深邃而俊俏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的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刚硬棱角分明。 
       ⑹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⑺我读不懂鸣沙山。
       ⑻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升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⑼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⑽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也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有几分羞涩,从春到冬,永远敞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⑾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⑿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鸣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加仙山琼楼,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以在山坡上迎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
       ⒀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⒁也许是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海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⒂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需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演变之途。想必是,当风参透沙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⒃声声驼铃,在大漠上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 
     傍晚时分的鸣沙山——                            ——                          ——                          
2.第⑸段中画线的“不那么真实”是什么意思?
                                                                                                                                        
3.依据文章⑸到⑽段的内容,简要概括第⑾段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 
                                                                                                                                                      
4.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
     答:                                                                                                                                              
5.“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追溯历史,很多先贤在他们的诗文中留下不少思想“风”、精神之“风”。请再举两例,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
      【示例】范仲淹:他曾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风”。
       答: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

        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就是发现崇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精神昂扬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自由奔放、激情四射,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仰望,能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敏锐,由此获得感动,从而与崇高无限契合。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突然体会到一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一种难以言表的壮丽和博大,他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凝神仰望星河。“每当我静静地伫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蓝色的天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庄严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响自己的额头,一股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崇高,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⑥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山涧、鸟鸣、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动。黎明的曙光犹如万支金箭,点燃了朝霞。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轮廓。一轮朝阳从海上喷薄而出,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点亮了我的眼睛!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望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
       ⑦又一次,我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奔泻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⑧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一个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伟大的词句就会从你内心涌起! (选自《围城杂文》,略有改动)
1.文中多次写到“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联系全文回答。
     答:                                                                                                                                      
2.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画线词语的含义。
   (1)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答:                                                                                                                 _________
   (2)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答:                                                                                                                                 
3.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分别指出俄罗斯老画家和哲学大师康德仰望天空时的感受是什么。(请摘录文中词语回答)
     答:                                                                                                                                        
4.文中第⑦自然段说:“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答:                                                                                                                                      
                                                                                                                                                  
 
5.请对第⑦自然段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简要赏析。
      答:                                                                                                                                     
6.文中第⑧自然段说,当我们仰望“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 峰,一棵古树,一朵小花……”时,内心会涌起“波澜”和“涟漪”。请从中选择一个(除示例之物外),描写该事物并表达你的感悟。
       [示例]事物:一朵小花描写:那是春天最后开放的花朵,坚持守望在峭壁上,任凭风吹雨打,忍受月夜的孤独,不肯离去。 感悟:这为春天最后守望的花朵,是用艳丽展示坚持拼搏的崇高。
        答: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1岁成长的是身体,10岁成长的是知识,20岁成长的是情感,50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厚的事情。生命存在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你知道庄稼有一遣霾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它们,没有水它们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用根去吸取土层里含的水。这样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对每一个成长者的心灵来说,蹲,从来就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不扎实地蹲,就会因快速地虚长而及早地浪费珍贵的契机和希望;不扎实地蹲,就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黯然凋落。在形式上,蹲是一种挫折,本质上,它却是一种胜利的潜伏。它以一种外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成长是一件最深沉的事。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已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要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失望,也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角度上不再年轻的人,这真是既有趣又荒唐。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⑥成长,让我们不再有意懈怠自己;成长,让我们在满脸皱纹时内心依然有葱茏的生机;成长,这是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坚强的理由;成长,这是我们能够弹跳的一块坚固的基石;成长,让我们热爱着头顶的每一颗星星;成长,让我们认真地耕种着脚下每一寸土地。
       ⑦我认为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成长这件事。
     答:                                                                                                                  
2.请为第③段文字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答:                                                                                                                                      
3.请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解释画线词语“丰厚”的含义。
     答:                                                                                                                                                 
4.文章结尾说“成长真是一件令人感到幸福的事”,请列举你生活中既带有成长的标志又能给你幸福感觉的一件事。
     答:                                                                                                                                               
                                                                                                                                                               
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迟子建
       ①我对虫子是不陌生的。小时候在菜园和森林中,见过形形色色的虫子。我曾用树枝挑着绿色的毛毛虫去吓唬比我年幼的孩子,曾经在菜园中捉了“花大姐”将它放到透明的玻璃瓶中,看它金红色夹杂着黑色线条的光亮的“外衣”,曾经抠过树缝中的虫子,将它投到火里,品尝它的滋味,想着啄木鸟喜欢吃的东西,一定甘美异常。至于在路上和田间匍匐着的蚂蚁,我对它们更是无所顾忌,想踩死一只就踩死一只,仿佛虫子是大自然中最低贱的生灵,践踏它们是天经地义的。   
       ②成年之后,我不拿虫子恶作剧了,这并不是因为对它们有特别的怜惜之情,而是由于逐渐地把它们给淡忘了。   
       ③然而去年的春节,我却被一只虫子给深深地震撼了,这一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它,它就像一盏灯,在我心情最灰暗的时刻,送来一缕明媚的光。   
       ④去年在故乡,正月初一,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⑤后来是一个电话让我把目光又转向室内。接完电话,我给供奉在厅堂的菩萨上了三炷香,然后席地而坐,闻着檀香的幽香,茫然地看着光亮的乳黄色的地板。地板干干净净的,看不到杂物和灰尘。突然,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一个小黑点,开始我以为那是我穿的黑毛衣散落的绒球碎屑。可是,这小黑点渐渐地朝佛龛这侧移动着,我意识到它可能是只虫子。
       ⑥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黑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儿横着走,一会儿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的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佛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它的目标而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可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是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上去了,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被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史诗。  
     ⑦几天之后,我在佛龛下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虫子。它是黑亮的,看上去很瘦小,我不知它是不是我看到的那只虫子。它的触角残破不堪,但它的背上的黑壳,却依然那么明亮。在单调而贫乏的白色天光下,这闪烁的黑色就是光明!(选自迟子建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稍有改动)
1、某文学期刊要做迟子建的专题,其中选择了这篇文章,专栏记者为此采访了迟子建。以下是记者的提问,假如你是迟子建,你将如何回答?
  问题A:通常我们不会用“惊天动地”来形容一只虫子,而您用了,并且还把它作为文章题目。您是怎样考虑的?
  迟子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B:有读者问,您在描绘这一只虫子前,花了很多笔墨,似嫌拖沓,对这一点您怎么看?
  迟子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C:这篇文章收录在您的散文集《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中,您说您比较喜欢这篇文章,那么您觉得对“虫子”的描绘,最成功或最得意的是哪一点?
  迟子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专题刊登以后,读者对文中“虫子”的行为各有评说,该文学期刊就此做了一个网上调查,下面是网友们的观点,你的想法呢,请你也写一写,并作适当的阐述。
  1楼:对这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大家有什么想法,一起谈谈吧。
  2楼:一只令人肃然起敬的虫子,一只令我自惭形秽的虫子,一位令人敬爱的作家,她的笔尖给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指引着沉实的价值方向。
  3楼:生活中这样的虫子太悲剧了,为什么非要爬上去呢?虫子的牺牲很无谓,平淡是真,惊天动地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折腾得起的。
  4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淡 竹
苏沧桑
      (1)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2)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
      (3)A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4)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志。
      (5)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
      (6)松树很满足,即使干瘪的果子永远得不到更饱满的收获。
      (7)兰花三七,极像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据说气味能抵挡蛇对游人的侵袭。
     (8)被践踏的草,总是第一时间奋力挺直腰杆,挂着最底层最灿烂的笑。
     (9)B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 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噬血,一边甜言蜜语…… 
     (10)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11)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抓住土壤,变成屈曲盘桓的藤萝,向百鸟献媚,与昆虫讲和,向风霜妥协,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生立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12)真是空的吗?不。 那一节节空里, 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颗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好友促膝长谈,开怀畅饮,在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 荒芜繁杂,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13)那一节节空缺里,是永远的满盈。
     (14)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15)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的颜色——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 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16)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 成萌, 美化环境;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 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蓝。
     (17)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18)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颀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19)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0)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21)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22)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23)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散文2009精选集》有删节)
1.第(12)段说淡竹其实不空,淡竹”不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说淡竹就是李白,请阅读第(11)段,概括出淡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品质的内容。
                                                                                                                                                             
3.文题《淡竹》,文章前部分却用了大量文字写其它植物,有何作用?
                                                                                                                                                             
4.本文语言优美,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面三刀处中,任选一处,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