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 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

朗 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朗 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2.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
                                                                                                                                                              
3.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4.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答案
1.(1)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
     (2)朗读是美好的过程,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给人以力量。
2.(1)写了一篇好东西,总想去读给别人听。
     (2)发现了一本好书,总想让他人与自己一同感动。
3.没有朗读者      没有倾听者
4.D
举一反三
念你们的名字
       孩子们,当医学院把发榜名单给我时,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我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字上,为你们祈祷。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们如何做一个人。
       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林逸文”“唐高骏”,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林敬德”,多少伟大的期盼寄托在你们身上;“邵国宁”“王为邦”,显然你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的中国……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
       这些日子,乡人们念着你们的名字时,也许它已成为桑梓邻里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与财富的预期已模模糊糊和它联系一起。许多人用钦羡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在你们的眉际。有一天,医生会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常人所穿的更白的衣服?一笔更有保障的收入?一个响亮而有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
       什么是医生呢?孩子们,当一个生命在温湿柔韧的子宫中悄然形成时,你是第一个宣布这个神圣事实的人。当那蛮横的小东西在尝试转动时,你是第一个窥得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心跳的人。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一个外科医生像周公旦一样,是一个在简单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进急救室的人。有时候,也许你只需为病人擦一点红药水,开几粒阿司匹林;也有时候,你必为病人切开肌肤,拉开肋骨,拨开肺叶,将手术刀深入一颗学期在胸腔中的鲜红心脏;有的时候,你甚至必须忍受眼看血癌吞噬一个稚嫩无辜的孩童而束手无策的裂心之痛!你陪同病人走过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你倾听垂死者的最后一声呼吸,探察他最后一次心跳。你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啊!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者?
       事实上,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在成为一个医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医治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你需要拥有怎样的职业精神才能使自己免于无行,你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来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无情!
       孩子们,我愿意把那则古老的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再说一遍。神话是无稽的,但令人动容的是一个医者的投入精神,以及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身为一个现代的医生,当然不必一天中毒七十余次,但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怀有恻隐之心,仍是可贵的。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当你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探看另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时,你们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也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最可贵的还是对“人”的诚意。孩子们,我祈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祈求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意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意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我知道有一天将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文/张晓风有删改)
1.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
(1)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__________。
(2)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__________。
2.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
                                                                                                                                                            
                                                                                                                                                            
 
3.文中写到有不同的人“念你们的名字”,他们分别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念你们的名字”?
                                                                                                                                                            
                                                                                                                                                           
 
4.作者说:“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将来我们面对自己的职业也会经历一番“修炼”。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提醒我们该修炼什么。请概括作答。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 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 ,是                                    ,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③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神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
        ④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来文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            ,游山是为了           ,玩水是为了            ,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⑤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诣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⑥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1.总体说来,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什么不同?
                                                                                                                                                 
2.请将下边三个词分别还原到第④段的空格处,(填写序号)
     A.赋诗           B.旷怀             C.寻真
3.文章第④段把徐霞客的例子拿出来特别说明,请问在表达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4.读完全文,你认为人对自然应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5.积累链接:请顺其思路,在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后仿写一句。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寂寞的月亮
       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
       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 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作者汪建中,有改动)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
                                                                                                                                                   
2.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3.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从文中看,“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但作者却以“寂寞的月亮”为题,请你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5.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
                                                                                                                                                           
                                                                                                                                                          

6.下面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     ]
      A.歌颂了月亮淡泊宁静、甘于寂寞的品格,希望人们用一颗宁静、大度、善良的心去对待生活。
      B.褒扬月亮在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独步于天庭,拥抱寂寞,把一片光辉洒向人间的崇高精神。
     C.赞美月亮飘逸洒脱的风骨和特立独行的风范,启示人们面对喧嚣的世俗要心静如水,摒弃浮名。
      D.崇尚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在生活中洁身自好,在孤独中感受快乐,在寂寞中享受人生。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丰子恺《竹影》中有这样一段话: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版的印刷。
       这里说的是作者与弟弟及弟弟的同学傍晚时分在自家庭院的水泥地面上用木炭笔勾画的竹影。后来月亮升高,竹影移动,原先勾画的竹影轮廓与现在的竹影相分离。
       你能理解这里所说的“脱了版的印刷”么?探究一下,这个“脱了版的印刷”该怎么解释。如果你能够用笔描画出来,那你可以采用描画的方式来表现这里所说的“脱了版的印刷”。(用文字解释或用图画表现或采用两种方法均可,选其最正确的一种评分)
答:(1)用文字解释“脱了版的印刷”:                                                                                   
(2)用图画表现“脱了版的印刷”: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沙之聚
张抗抗

        ⑴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⑵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⑶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⑷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鸣沙山从尘埃中静静显露,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惟有这座凝固的沙山,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矗立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尽头。 
       ⑸也许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场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脸膛上刻着重重的深邃而俊俏的线条。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曾在梦里见过许多回的鸣沙山,在这一刻却忽然变得不那么真实——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就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刚硬棱角分明。 
       ⑹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
       ⑺我读不懂鸣沙山。
       ⑻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升起。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是沙漠之舟……
       ⑼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⑽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的方式。天下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从来没有外衣也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有几分羞涩,从春到冬,永远敞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⑾我惊异,我惶惑,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⑿夕阳已完全沉落。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中的鸣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沙峰之顶,更加仙山琼楼,难以企及。回望身后,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果然有降落伞的旅游服务,可以在山坡上迎风一跃,降落到海绵般的沙谷中去。
       ⒀月色迷茫,星星深远。亘古大漠,冷峻寂然。有凄凉的风,从沙底一丝丝透出来。那个时刻,我相信永恒。
       ⒁也许是风。是风之手,在人们歇息之时,抚平了沙海的每一道印痕;又将沙子驱回它们原来的位置,将它们重新凝聚,重新整合,重新磨砺。每日每日,风都这样不知疲倦地完成着它手中不朽的雕塑。当人们发现风儿揉捏了再造了沙山时,风已飘然而去。
       ⒂沙之聚,有自由的风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若是一盘散沙,解铃还需系铃人——风聚沙,便是一个顺其自然,循序渐进的演变之途。想必是,当风参透沙的心,风的需要成为沙子的需要时,沙子就自己走动起来,舞蹈起来,最后完成它的屹立。
       ⒃声声驼铃,在大漠上远去,鸣沙山,却无言。
1.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 
     傍晚时分的鸣沙山——                            ——                          ——                          
2.第⑸段中画线的“不那么真实”是什么意思?
                                                                                                                                        
3.依据文章⑸到⑽段的内容,简要概括第⑾段中“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的原因。 
                                                                                                                                                      
4.综观全文,概括出文章所写“神奇的鸣沙山”的三个“神奇”之处。
     答:                                                                                                                                              
5.“人心之聚,更求八面来风”。追溯历史,很多先贤在他们的诗文中留下不少思想“风”、精神之“风”。请再举两例,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一致。
      【示例】范仲淹:他曾在《岳阳楼记》中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风”。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