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滕野先生》选段完成相关练习。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a他们将检查的结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滕野先生》选段完成相关练习。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a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b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c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划线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3、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5、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这两件事。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6个字) |
答案
1、日本“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2、d 3、深深的自责精神,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4、D 5、“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
举一反三
破 碎 的 美 丽 |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我甚至喜欢一个缺了口的啤酒瓶或一只被踩扁了的易拉罐在地上默默地滚动,然后静止。--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默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非常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有改动,作者:乔叶) 1、全文层次清楚,作者是从 和 两个方面来阐述“破碎的美丽”的。 2、品读文章第②③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美丽的。 3、品读第⑥段,根据语境在空缺处再补写一个名人的事例。(要求:句式一致,富于哲理。写在下面。 4、如果从下面两项中选择一项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项?为什么? |
A、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B、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它是残损的;人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呢?即使它是破碎的。 答:选择 ,因为 5、从语言特色或思想意义方面,说说你对本文最深切的感受。 答:从 方面来看,我最深切的感受是 |
心灵四重奏 |
乐观而积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阳光的,他还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感染他人; 乐观而消极的人,内心独白也是阳光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阳光说出来,而是一人独享; 悲观而积极的人,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但不会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而选择独自承受; 悲观而消极的人,除了内心独白是阴郁的,他还要把心里的阴郁说出来,散布四周。 第一种人乐观而积极,是比较受欢迎的员工;是勇往直前、富有煽动性的领袖;是教父般予取予求、对你倾囊相助的朋友;是一个不太真实的幻影。 第二种人乐观而消极,是知足常乐的主妇;是偷闲外出喝咖啡的白领;是小富则安的商人;是辛苦了一年而要不回工钱,第二年又为同一雇主打工的农民工。 第三种人悲观而积极,是一部分艺术家;是平民百姓中的真性情者;是妙手仁心的医生;是我希望成为的人。 第四种人悲观而消极,是另一部分艺术家;是一部分老年人、病弱者;是吸毒者、自***的人;是全部的孬种。 我的爱人,我希望他是个积极的人。如果他乐观而积极,那就再好不过,可以像一台永动机,一直发光发热,永不气馁。如果他悲观而积极,这样很好啊,会比较像我。我们会有很多共同的心境和情怀,会有聊不完的话题,心有灵犀的默默相守。 我的孩子,我希望他乐观的时候,可以有一点点消极;积极的时候,可以有一点点悲观。十全十美的人物不是我的孩子,这种人不是太假,就是太累。 我的朋友,我希望她是个乐观的人。一个乐观的朋友,无论积极、消极我都接受。如果她乐观而积极,首先我很放心,其次还可以感染我。如果她乐观而消极,即便穿着睡衣向我痛声哭诉又何妨?反正破涕为笑是她屡试不爽的制胜法宝。 我的老板,我当然希望他乐观而积极,这样才像个办大事的,拿得起放得下,不会因为悲观而自怨自艾,殃及他人,也不会因为消极而举棋不定,坐失良机。 还有一条没说,悲观而消极。我特别不希望自己的亲友沾染上哪怕半点这样的习气,不,我连自己的敌人和对手,都不希望他们是这样的人——想想看,一个与悲观和消极的人角力的人,是不是自己也是个极其无聊的可怜虫? 但是坦率地说,这第四种人其实最需要救助。谁能保证自己一生没有什么闪失,不遭遇丝毫困厄?谁又能永远乐观、积极,不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而跌入无底的深渊?每个人在人生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乐观、悲观、积极、消极也宛如四种旋律,忽强忽弱,交迭弹奏。如果有人不幸悲观又消极,最好的自救方法,不是一步登天,变得乐观又积极,而是接受悲观的现实,哪怕积极一点;或者,姑且先留着消极,不妨乐观一点。就像一个遭受打击的拳击手,痛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先抬头。 |
(选自《读者》2005年第17期,作者沙地黑米) |
1、从第一段至第四段中搜集相关信息,分别概括下面四种人的特点。 (1)乐观的人: (2)悲观的人: (3)积极的人: (4)消极的人: 2、仿照第九段至第十二段,说说你希望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1)你的父母: (2)你的同学: (3)你的老师: (4)你自己: 3、为什么说“悲观而消极”的人是“最需要救助”的人?你打算怎样救助这类人? 4、文中“ ”点明了“心灵四重奏”的含义。 5、读了本文后,你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 |
汉语,我想对你哭 |
北国骑士武汉大学某教授在一次讲演中曾不无感慨地说到,汉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辩论精神的学子们一片哗然,纷纷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反驳。但在听了演讲者的“一个外国人晋职、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们汉语吗?”的反问之后,全场寂然。 我不否认,今天我们必须学习西方科技知识,掌握其语言、了解其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普遍陷入对外国语言(这里主要是指英语)的畸形崇拜,那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关系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 大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因为,英语对于考研者来说,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 然而,我们对英语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我们真的重视英语吗?2000年武汉大学博士生录取的英语线,划为:应届、往届的文科考生分别是55、50分,而理科应届、往届考生分别只需50、45分。也就是说大家同是博士生,在英语卷面分只有100分的情况下可以相差10分之巨。而且,更让人不解的是,一个研究空间物理的博士生与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博士生究竟哪一个更需要英语? 我们年轻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态度冷漠,了解浅陋。我参加过湖南省的高考作文评阅工作,在所阅过的近2000篇文章中,很少能看到字句完全通顺的,更无从奢谈文采,而太多“准大学生们”在文字中所体现出的对题旨把握的模糊、表达的幼稚、取材的单一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真是让人惊叹!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抑的世界趋势。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多数时间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开始应学生要求打算用英语,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几十年前,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致答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决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最近惊闻武汉某著名大学也要实行双语教学,据说包括中文专业也不能幸免。如果这消息确实,那么在中国大学的课堂上使用英语讲授汉语言文学,将成为世界教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观……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最后一课》。我想这篇体现一种语言命运的著名短篇小说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是因为那位老师在最后一课上,表达了一个超越民族界限的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这句话可以置换为: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最美丽的。遗憾的是,这种美丽往往只有在语言存在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体会得出。我们非得要扮演一回那个不成器的小学生么? 英语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狼来了”。来了一匹我们不能赶走也无法赶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们没有气度、勇气、胆识、能力与之共舞,也不至于要把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身上的好肉都送到它的嘴里,任其撕咬吧?汉语,我只有对你哭! (选自《读者》2004年第2期,有改动) 1、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作者认为,如果一个民族陷入了对英语的畸形崇拜,会危及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前景。 B.文中谈到“我们对英语的态度是矛盾的”,意在说明对英语的学习、考试都要从应用的实际出发。 C.文中举了丁肇中先生的例子意在说明对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方面。 D.作者怀着极大的责任感呼吁:要加强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让汉语能够取代英语的现有地位。 2、文章的题目是《汉语,我想对你哭》,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却说“汉语,我只有对你哭”,用语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引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为了说明什么?根据文意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英语热”这一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昆明的雨 汪曾祺 |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④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⑦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莱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垒,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⑩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予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注:比丘尼,佛教指尼姑)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1.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开篇要描述作者给宁坤的画呢? 2.作者“想念昆明的雨”,阅读全文,说说实际上他是想念昆明雨季的哪些事物?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划线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2)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4.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试赏析文中划括号的两句。 A.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5.第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作者在第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有什么“情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
⑴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⑵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⑶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⑷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⑸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⑹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⑺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⑻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⑼让主干变粗变矮,让叶子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⑽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⑾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⑿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⒀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⒁我站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⒂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⒃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⒄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他就那么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⒅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
(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有改动) |
1.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要向一棵树鞠躬。 2.揣摩第⑷段划线句子,体会它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3.如何理解第⒄段“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一句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榆树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 到 再到 。 5.品读文中描写榆树的句子,概括榆树的外形特点,并总结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外形特点: 原因: 6.请简要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