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       ①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②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       ①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②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精神的三间小屋

       ①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②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③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④对父母的亲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 (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形容各种事物繁多),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戈,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⑤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运欺诈,请相信人类的光明永远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要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⑥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⑦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的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伤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⑧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着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子坚固优雅的要诀。
       ⑨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⑩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存有的重大失误——在我们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喉咙嘟嚷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很好,却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如潮汐,在微风中就悄声息地坍塌。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成泥泞,露水的地面变成了沼泽,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就大不大,就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能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2、依据对文意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表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词。
     甲:                     乙:                    丙:                       丁:                 
3、读到第④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姓名和他的诗中名句写下来。
                                                                                                                                                              
4、第⑦段末尾有个“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一说法,从文中看,“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                                                   
     “鸠”指的是                                                     
     “鸠占鹊巢”在文中的意思是:                                                                                                       
5、理解第⑩段中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                                    ,却                                                               
6、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请就一个方面,写一段话,举例说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答案
1、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完善自我,张扬个性。原因,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以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真诚,永恒
2、慈爱;珍爱;憎恶;蔑视
3、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事业。   事业以外的赘事物。    赘事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5、“略”
6、“略”
举一反三
        ①老人是菲律宾的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梓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比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学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的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落款处是老人家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终于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新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你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⑨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地绽放感激的笑脸。 (摘自《读者》2007年第4期)
1.从选文中依次摘录了四句话,最合适作文章标题的一句是

[     ]

     A.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B.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C.终于读懂老人的心
     D.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2.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的唉声叹气”,请你说说这句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人认为“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或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那样一个下午
乔叶
       不知为什么,这些天来,我常常想起那样一个下午。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母亲要去给玉米喷农药,喊我去,我不情愿地说:“我又不会喷药,让我去干什么?再说我还要看书呢!”
       “不是让你喷药,因为喷壶太沉,我背不上肩,让你去帮我往肩上送送喷壶。”母亲小心地说,“你可以带书去,坐在井边的树荫下看书。” 
       我满脸的不高兴,又实在找不出搪塞的理由,只好去了。
       没有一丝风,天热得很,玉米长得还不及膝,一脚便可踩折一棵,所以走在田间需要格外小心。我帮母亲背上壶喷之后,便坐在树荫下,毫无意识地看着她缓缓地在玉米地的空隙间移动。
       喷药是玉米生长期间必须的一道工序,就是用定量的药兑上定量的水装在水壶里,然后左手压压杆,右手挥动喷嘴,均匀而细致地为每一棵玉米镀上一层“保护衣”。喷壶灌满至少要有三四十斤重,每次回来,母亲的背都是湿透的,不知是汗水还是药水。
       “下次不要装那么多了!”我说。
       “傻丫头,好不容易来回跑一趟,太少了不值得。”母亲说。
       “我也试试吧。”我的语气明显缺乏诚意……我实在畏惧喷壶这种充满了怪味的重物,可我已经十八岁了,目睹母亲的劳累而无动于衷 ,我又感到愧疚。
       “不用了,你不会。再说我已经沾了手,就别染上你了。”母亲说,“你看你的书吧。” 我在心底暗暗的长嘘了一口气,居然觉得如释重负。  
       最后一壶药喷完的时候,已经夕阳西下了。
       “怎么样?热不热?”母亲边洗手边问我。
       “还好,就是井边的蚊子太多。”我很随意地说。
       “咬出疙瘩了吗?回家赶紧用清凉油擦擦。”母亲说。
       我们这样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闲话回到家里。回家后的情形我已经记得不大清楚了,只知道母亲吃完饭后就躺在竹椅上,一睡一整夜,而我“搂”着电视机看到“再见”。
       一晃多年过去了,母亲因患脑溢血去世也已多年。冥冥之中,我一直清晰地记得我们母女生活中最平凡最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实,这不是一件小事。
       大千世界,父母对儿女的溺爱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富贵人家让儿女一掷千金,小康门户让儿女精吃细咽,而我的母亲,一个拙辞讷言的农妇,一位年过半百的人母,对我最常见的溺爱就是那个盛夏午后田边井旁的清凉绿荫。
     (A)18岁的我,身体懒惰,心灵肤浅,矫情地谦让之后便是坦然地享受。然而,即使是矫情地谦让,也让母亲感到满足,而我坦然地享受,更使她觉得安慰。 
       天底下还有哪一种爱,和母亲的爱是一样的呢?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一向喜好咬文嚼字的我,曾经在多种场合对这首歌里“享不了”三个字的用法提出质疑,认为用得实在不规范,意思也实在表达得不到位。 
       “怎麽不到位?享不了就是享受不完的意思嘛!”一次,一位朋友对我反驳道。 
     (B)我蓦然怔住了,为自己的迂和愚感到无地自容。如此明白的话,我居然一直愚钝不解,就是那个下午,我坐在树下读一本早已忘记了名字的闲书,而母亲,却背着沉重的喷壶,一步一步缓缓地行走在玉米的缝隙中,竟然问我:“热不热!”
     (C)我的眼泪涌了出来。我明白:母亲对我的爱,永远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我对母亲的爱,则是一条喧嚣浮躁的小溪,永远永远只能是她的支流。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章(A)段中说“而我坦然地接受,更使她觉得安慰”,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文章(B)段中“我”对歌词“一直愚钝不解”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C)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5、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题型:安徽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红楼梦醒黄叶村
端木蕻良

       1935年,我要离开北京到上海去之前,抽空到西山福寿岭看我二哥,因他在那里养病。趁此机会,我便到西山樱桃沟、卧佛寺等地,一个人独游一遍。抱着幻想,还寻觅过曹家的故地。看到有字迹可寻的墓碑,就爬坡上去查看。发现很多明代大太监的大墓碑也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我知道这一带就是曹雪芹经过一段繁华生活,清醒之后,寄居这儿写下了《红楼梦》的黄叶村。
       北京解放后,老舍就找我一起到樱桃沟一带又去考察过。我们坐在石头上,听他讲述这儿的风土人情,不禁想到或许曹雪芹生前也坐过这儿的石凳,也饮过这儿的流水吧?这就是从1935年后,我再一次来到这儿的情景。
       有一幅名画,经常在我的面前显现:但丁在桥头看到碧特丽丝时,用右手抚着左胸。这幅画就是以这个内容,永远为人们所珍视。直到今天,自从我从文学史上知道一些《神曲》的内容,和读到译文之后,更希望我的老友田德望早日把他的新译本翻译出来,使我能有精读的机会。但是从这幅画上,我总感觉到对但丁已有所了解了。这一点真可发人深省!所以,从多方面来表现古代作家或者用各种形式改编原作,尤其是用通俗的形式,是应该得到鼓励的。
       我来到上海,看过我国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看过李斯连.霍华和瑙玛希拉主演的电影。便有人告诉我,罗密欧和朱丽叶初会的房子现在还在,而且成为旅游者喜爱的地方。至于是否真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就不去管它了。我还有幸看过一部影片,演的是莎士比亚的戏,可惜片名被我忘记了。影片一开始就映出地球剧院的院徽,镜头转到剧院外貌,再转入剧场内景。那时英国的剧场,也和清末前门外的剧场相似,高贵客人可以坐在舞台两厢长椅上看戏,女的也可由男的来扮演。好像看过这部影片的人很少,但我对一些镜头却记得很清楚。前年举行法国电影周,我特意选了《莫里哀》这部影片去看。这部影片表现莫里哀的居处是活灵活现的。当然,我只是很喜欢看,也无暇去探索它们的可靠性。 
       最近,我看到一条消息,说四川省合川县就是梁祝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和我在重庆时看到的路标将军箭的想法正相吻合。这使我又回想起在北碚看见过的黑蝴蝶,这就是民间传说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所化成的那种。而这种蝴蝶,在古代人,则以为是青陵台殉情的情人精灵所化的呢!
       当年,苏东坡夜游赤壁,用赋的形式记录下他的感受。但是,曹操打仗的地方,并不在这儿。我国同名的地点很多,我以前曾就白沙这个地名做过一点统计,就有十来个。我出生的县名昌图,就够特别的了,但也有个同名的哩!可见人们不但不笑东坡的疏忽,甚至反而感谢他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壮丽风光,起了个令人神往的名儿,叫它作文赤壁。人民是最懂得诗的。研究苏东坡多年的陈迩冬为此曾经慷慨高歌道:千古风流两赤壁,后来居上属苏公。
       少长群贤高会里,铜琶谁唱大江东! 
       我到云南时,看到有的少数民族用藤腰带,说这是诸葛亮传授给他们的,有的说铜鼓是诸葛亮铸的。几乎到处都在夸说诸葛亮的业绩。更奇特的是,我在温泉一个小山崖上面,还看到巢父洗耳处的字样,人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家乡能有出色人物呀!
       以前,我曾多次建议友人把曹雪芹的游踪以及和曹雪芹有关的地方,从南到北绘成导游图。同时,凡是和曹雪芹有关的地方,不妨进行一次普查。比如常州昆陵驿,因为有传说,宝玉就是在这儿和贾政见到最后一面的,因此,我专程到常州访问了一次;扬州的瓜州古渡,传说与妙玉有关;苏州的阊门,传说与黛玉有关……这对我,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至于根据么,那就是《红楼梦》了。还有许多近似值的东西,我觉得比从记载中来复现还有真实感,不久前,许宝骥同志曾对我说过,何妨把张书才同志发现的花市一座曹家旧宅,由专家考察后再加以改造为拟曹府旧居呢?如果把曹雪芹各个方面加以整理和宣传,在旅游事业上我想也会占一个吸引人的位置。 
        当前,世界性文学研究的两大显学,一个是莎学,一个是曾学。有趣的是,这两位大师留下的生平事迹都相对的少。两个人都被否定过,著作权也都被否定过。直到今天还有人想打开莎士比亚的坟,要看个究竟。
       可是,话又说回来,曹雪芹著书黄叶村,这却是事实。黄叶村在西山脚下,是正白旗所在地,这也是事实。这一带曹雪芹把最后的生命注入的地方,也是世所公认的。
      “结庐西山”,正是当时他朋友写下的记录。那么,发现黄叶村,成为海内外人士喜欢观光的地方,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原载《解放日报》,1984年3月26日)
1.题目中“梦醒”是什么意思?
                                                                                                                                                            
2.解释“这一带曹雪芹把最后的生命注入的地方”的“注入”一词的含义。
                                                                                                                                                            
3.“文赤壁”的名称来历是怎样的?作者对苏轼弄错赤壁之战真正发生地的史实,持何种态度?
                                                                                                                                                            
4.作者记述关于但丁的图画,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还有许多近似值的东西,我觉得比从记载中来复现还有真实感”一句?
                                                                                                                                                               
题型:山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口中剿匪记
丰子恺
    口中剿匪,就是把牙齿拔光。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因为我口中所剩十七颗牙齿,不但毫无用处,而且常常作祟,使我受苦不浅。现在索性把它们拔光,犹如把盘踞要害的群匪剿尽,肃清,从此可以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这比喻非常确切,所以我要这样说。   
       把我的十七颗牙齿,比方一群匪,再像没有了。不过这匪不是普通所谓“匪”,而是官匪,即贪官污吏。何以言之?因为普通所谓“匪”,是当局明令通缉的,或地方合力严防的,直称为“匪”。而我的牙齿则不然:它们虽然向我作祟,而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们,反而袒护它们。我天天洗刷它们;我留心保养它们;吃食物的时候我让它们先尝;说话的时候我委屈地迁就它们;我决心不敢冒犯它们。我如此爱护它们,所以我口中这群匪,不是普通所谓“匪”。   
       怎见得象官匪,即贪官污吏呢?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但他们竟不尽责任,而贪赃枉法,作恶为非,以危害国家,蹂躏人民。我的十七颗牙齿,正同这批人物一样。它们原是我亲生的,从小在我口中长大起来的。它们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与我痛痒相关的。它们是我吸取营养的第一道关口。它们替我研磨食物,送到我的胃里去营养我全身。它们站在我的言论机关的要路上,帮助我发表意见。它们真是我的忠仆,我的护卫。讵料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起初,有时还替我服务,为我造福,而有时对我虐害,使我苦痛。到后来它们作恶太多,个个变坏,歪斜偏侧,吊儿郎当,根本没有替我服务、为我造福的能力,而一味对我贼害,使我奇痒,使我大痛,使我不能吸烟,使我不得喝酒,使我不能作画,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得说话,使我不得安眠。这种苦头是谁给我吃的?便是我亲生的,本当替我服务、为我造福的牙齿!因此,我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在这班贪官污吏的苛政之下,我茹苦含辛,已经隐忍了近十年了!不但隐忍,还要不断地买黑人牙膏、消治龙牙膏来孝敬它们呢!
       我以前反对拔牙,一则怕痛,二则我认为此事违背天命,不近人情。现在回想,我那时真有文王之至德,宁可让商纣方命虐民,而不肯加以诛戮。直到最近,我受了易昭雪牙医师的一次劝告,文王忽然变了武王,毅然决然地兴兵伐纣,代天行道了。而且这一次革命,顺利进行,迅速成功。武王伐纣要“血流标杵”,而我的口中剿匪,不见血光,不觉苦痛,比武王高明得多呢。   
       饮水思源,我得感谢许钦文先生。秋初有一天,他来看我,他满口金牙,欣然地对我说:“我认识一位牙医生,就是易昭雪。我劝你也去请教一下。”那时我还有文王之德,不忍诛暴。便反问他:“装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他说:“夫妻从此不讨相骂了。”我不胜赞叹。并非羡慕夫妻不相骂,却是佩服许先生说话的幽默。幽默的功用真伟大,后来有一天,我居然自动地走进易医师的诊所里去,躺在他的椅子上了。经过他的检查和忠告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口中的国土内,养了一大批官匪,若不把这批人物***光,国家永远不得太平,民生永远不得幸福。我就下决心,马上任命易医师为口中剿匪总司令,次日立即向口中进攻。攻了十一天,连根拔起,满门抄斩,全部贪官,从此肃清。我方不伤一兵一卒,全无苦痛,顺利成功。于是我再托易医师另行物色一批人才来。要个个方正,个个干练,个个为国效劳,为民服务。我口中的国土,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了。 一九四七年冬于杭州
(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版)

1、本文作者丰子恺先生,我们还学过他的                    (文章名),文章标题中的“剿匪”指的是                                
2、文中把自己的一口坏牙比喻为“官匪”,请在文中找出“坏牙”和“官匪”之间有哪些相同点?
                                                                                                                         
3、结合本文的写作年代,想一想,作者写的仅仅是自己的拔牙经历吗,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还读出了什么,你认为本文主要想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4、本文的语言幽默风趣。结合本文出现的一些修辞手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节选)
余光中
  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路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A那平行的双轨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②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路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
       ③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上,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肢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夹回南京去了。  
       ④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滚滚疾转的风火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寂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B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  
       ⑤在香港,我的楼下是山,山下正是九广铁路的中途。从黎明到深夜,在阳台下滚滚碾过的客车、货车,至少有一百班。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过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十年下来,那样的节拍也已听惯,早成大寂静里的背景音乐,与山风海潮合成浑然一片的天籁了。那轮轨交磨的声音,远时哀沉,近时壮烈,清晨将我唤醒,深宵把我摇醒,已经潜入了我的脉搏,与我的呼吸相通。将来我回去台湾,最不惯的恐怕就是少了这金属的节奏,那就是真正的寂寞了。也许应该把它录下音来,用最敏感的机器,以备他日怀旧之需。C附近有一条铁路,就似乎把住了人间的动脉,总是有情的。  
       ⑥香港的火车电气化之后,大家坐在冷静如冰箱的车厢里,忽然又怀起旧来,隐隐觉得从前的黑头老火车,曳着煤烟而且重重叹气的那种,古拙刚愎之中仍不失可亲的味道。在从前那种火车上,总有小贩穿梭于过道,叫卖斋食与“凤爪”,更不少了的是报贩。普通票的车厢里,不分三教九流,男女老幼,都杂杂沓沓地坐在一起,有的默默看报,有的怔怔望海,有的瞌睡,有的啃鸡爪。有的闲闲地聊天,有的慷慨激昂地痛论国事,但旁边的主妇并不理会,只顾着呵斥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要香港社会的样品,这里便是。周末的加班车上,更多广州返来的回乡客,一根扁担,就挑尽了大包小笼。面对此情此景,令我总想起杜米叶(Honore Daumier)的名画《三等车上》。只可惜香港没有产生自己的杜米叶,而电气化后的明净车厢里,从前那些汗气、土气的乘客,似乎一下子不见了,小贩子们也绝迹于月台。我深深怀念那个摩肩接踵的时代。D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
1、本文标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很靓,请予以具体分析。
      答:                                                                                                                                          
2、请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ABCD四处划线句在全文的作用。
      答:                                                                                                                                           
3、第⑥段中有一处病句,请你修改后把正确句子写下来。
     病句:面对此情此景,令我总想起杜米叶的名画《三等车上》。
     答:                                                                                                                                             
4、第③段中第二句中冒号起什么作用?可以换成什么符号?
     答:                                                                                                                                              
                                                                                                                                                         

5、本文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作者的哪一首诗歌?古诗当中有很多类似题材,请默写一句。
     答:                                                                                                                                            
6、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发挥想象,仿写一句,要求结构相似。
     那平行的双轨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
     答:                                                                                                                                               
                                                                                                                                                           
 
题型:陕西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