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在西域读李白》一文,完成1—4题。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

阅读《在西域读李白》一文,完成1—4题。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在西域读李白》一文,完成1—4题。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何如此的独特与纯粹?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版图的。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
       ③唐诗中向往异域的气息是强烈的。诗人们纷纷奔赴边疆,写下许多境界雄放的诗篇,那些边塞诗实在是唐诗中的金子。在书房中低声吟哦的诗人,一踏上西北大野,就放开了喉咙。但所有的人都没法与李白相比,因为与他们的方向相反,李白来自西域,他本是西域人。“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李白《前有樽酒行》)胡人第一次以这么自然深情的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读着这样的诗句,仿佛感到诗人就是一个胡人。
       ④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域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这都是些游侠行径。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之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以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⑦在喀什、若羌、阿勒泰、伊犁这些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几十个世纪以来,这片广袤的大地为游牧民族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者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仑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巴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大汗可真是大手笔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
1.品味文中下列语句,说说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
     诗人拒绝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中“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山水”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请联系第⑥段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⑦段描绘了昆仑山、骑士、成吉思汗马队等诸多形象,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根”指故乡。
2.李白漫游大唐各地,以他独特地视角和笔触,赋予了大唐山水放达浪漫的气质。(扣准“双脚”、“诗笔”、“生动”、“大唐山水”)
3.重侠轻儒,轻财重义,藐视权贵。
4.这些形象都具有西域特征,描绘这些形象是为了引出李白诗歌中“剽悍与纯粹”的西域风格特征,是为了引出李白独特的诗风对大唐诗坛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你遗失了感动吗》,完成各题。
       ①我问学生:“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感动过别人吗?”
       ②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③“那么,你们曾经被别人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零零星星的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④“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⑤“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感动呀?”
       ⑥我的心,仿佛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无动于衷,又是多么遗憾!
       ⑦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回家。不一会,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着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⑧那天,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⑨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有钱交大学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了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的票子(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⑩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一位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课后,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不期而至。 
       不久前,我在CCTV-1“感动中国”的晚会上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究生而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文,其中一位同学写道,2008年,如果能去看一看奥运年的北京,住一住北京的平房,他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我知道徐本禹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也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⒃生活中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某个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1.本文以“你遗失了感动吗”为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
                                                                                                                                                        
3.第⑦段中“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题型:湖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总是敌人的地方。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这一下子不要紧,竟然惹得城里一阵***乱,步枪、机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骑兵们便悄悄地退下山头,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
       ②鸡叫时,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村子,敲开庄户人家的门,不弄饭吃,也不睡觉,开口先问:“老乡,你们这里是什么地界?”
       ③农民热情地回答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听听,炮响呢,不知鬼子又捣什么鬼。”
       ④骑兵们都不觉叫出声来,紧接着又问:“那么前边是什么河?”老乡说:“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骑兵们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1.本文选自散文                  ,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2.第①段中对班长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班长具有怎样的性
     格特征?
                                                                                                                                
3.第③段中,农民的热情回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题型:四川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到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给文段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俯 穿 抓 缩           B. 探 穿 扶 提
     C.探 穿 攀 缩          D. 侧 走 攀 跳
2.这段文字写父亲送行临别前买橘子的事,刻画人物运用了                       、                       、
                        、                       描写。
3. 对文中“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父亲从月台上爬上爬下,很累,衣服很脏,所以扑去泥土后心里自然轻松。
     B:表现了父亲尽到关怀儿子的责任后的满足和愉快的心情。
     C:因为父亲觉得赶在开车之前把橘子买到了,所以感到很轻松。
     D:这是父亲的一种习惯动作,写出了父亲朴实、慈祥的个性特点。
4.文中一共写了两次流泪,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
题型:山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