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木铃的《 我说,你听》一文,完成问题。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的,微笑的,声情并茂的。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

阅读木铃的《 我说,你听》一文,完成问题。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的,微笑的,声情并茂的。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

题型: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木铃的《 我说,你听》一文,完成问题。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的,微笑的,声情并茂的。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也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在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新同学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接着,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环境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艺——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为了照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也可以这样说,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百分之八十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突然轻启朱唇,用微弱的声音说:“好!”(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17)
1.这篇文章围绕老师,主要写了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请你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下列链接材料,概括一位“好”老师应具有的特征,并以文中材料为依据略作分析。
【链接一】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背得滚瓜烂熟。(《往事依依》)
【链接二】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十三岁的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老师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
  (2)老师一生都从事心爱的教学工作。
  (3)老师病情严重,仍然记得当年的教学片断。
2.这段“我”的心理描写,抒发了对老师病情的担忧、对老师未来的良好祝愿。
3.老师“微抬头”的动作描写,“嘴唇颤抖”、“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的神态以及声音微弱的一个字“好”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师病情的严重,从侧面写出当年师生之间进行的细节描写的教学活动给师生双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结构安排上,也与开头第一段文字中描写老师的健谈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与当年老师的评价形成呼应。
4.“好”教师应具有的性格特征是:教艺精湛,个性独特,平易自然,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文中老师“站着说,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从教几十年,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可以看出师生之间平易而自然的关系;“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也有办法让你开口”,“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可以看出她教艺精湛;“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可以看出她治学严谨;“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她鼓励说”,“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可以看出她诚恳做人;“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可以看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个性独特。(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30多岁才懂父亲
  小时候,看到别的父子像朋友一样相处,我既羡慕又忧伤。
  我在一个家教很严的家庭里长大,父亲陆天明在外人眼里很温和,但对我从小就很严格。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样子,回到家就扎进书房看书、写作,很少与我交流。从我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父亲与我沟通的次数屈指可数,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我从小酷爱文艺,梦想长大后能成为张艺谋那样的国际名导。高中毕业后,我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父亲坚决反对我的选择,认为我没有生活积淀和感受,拍不出什么好电影,还会沾染自高自大的毛病。他自作主张,为我填报了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父亲掐断了我的梦想,为此我对他有了怨言。
  大学毕业后,我在国防科工委当了一名翻译。一次,我路过北京电影学院,发现海报栏里张贴着导演系招收研究生的简章,我沉睡的梦想再度被激活了。这次,我没有告诉父亲 ,就报考了导演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电影学院一位教授是父亲的朋友,给父亲打去电话:“导演系研究生很难考,你不替儿子活动活动?”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行需要我活动吗?他不行拉关系又有什么用?”
  几年后,我成为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因为是新人,我整整3年时间没有导过一部电影。那时候,我整天无所事事,常常坐在街头,看着夕阳发呆。此时,父亲已经写出了《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颇有影响的剧本,我很希望父亲也能为我写一个剧本,再利用他的影响力为我寻找投资方。我委婉地暗示过父亲,但每次父亲都这样告诉我:“你是个男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想到别人的父亲想方设法为子女牵线搭桥,而自己的父亲却对我的事业不闻不问,心里有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2001年,我的事业终于迎来了转机,我导演的电影《寻枪》荣获国际国内10多项大奖。我满以为父亲会表扬我几句,谁知,父亲从电视里看颁奖典礼时,只是淡淡地说:“还行,但需要提高的地方 还很多。”我回敬了父亲一句:“在你眼里,我永远成不了气候。”因为话不投机,我与父亲吵了起来,很长时间谁也不搭理谁。
  2004年9月,就在我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进行后期制作时,我年仅55岁的姑姑、著名作家陆星儿患癌症在上海去世。这给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悲痛,特别是父亲,他从小与姑姑感情很深,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很多。料理完姑姑的后事,我陪着父亲回到北京,此时再看父亲,那个威严、冷酷的男人竟那么瘦弱无助,我内心五味杂陈……见父亲头发乱了,我打来热水为他洗头发。这一平常举动,竟让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从小到大爸爸对你很严厉,你也许觉得爸爸很冷酷,但爸爸从来都把你的每一步成长放在心里。溺爱和纵容孩子,是一个父亲最大的失职……”
  父亲的话让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告诉我:“你在青藏高原拍摄《可可西里》时,你爸爸听说你患上了严重的高原病,累得吐血,因担心你,整夜睡不着,一说起你就泪流满面。”原来父爱一直伴随着我,只是父亲的爱含蓄而深沉,用心良苦。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
  2009年4月16日,我呕心沥血4年拍摄出的史诗电影《南京!南京!》在央视电影频道举行首映式。记者现场连线远在上海养病的父亲。4年来,父亲知道我数次阑尾炎发作 ,昏倒在片场;知道我冒着零下30℃左右的严寒,一拍摄就是10多个小时……在显示屏上,我清晰地看到父亲嘴唇哆嗦、老泪 纵横,几度哽咽难语:“孩子,4年来你受的苦,我和***都看在眼里。”我有太多的话想对父亲说,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向父亲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个心愿,想与父亲合作一部戏。前不久,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高兴地说:“孩子,咱们来个约定:爸爸给你写剧本,你要答应爸爸一个条件,把个人问题尽快解决好。”我们父子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的心头奔涌着激动和幸福……(陆川/文,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阅读课文, 简要概括从小到大“我”对父亲的态度变化。
对父亲有怨言——(        )——(          )——(          )
2.赏析第二段画线句子“淡淡的隔阂像薄纱一样,将我和父亲的心灵分隔在两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十段划线句“当读懂父爱时,我已经30多岁了”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请举一个例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高贵的生命不卑微
朱国勇
  ①他是黑人,1963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对于未来,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②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一天,父亲突然递给他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能值多少钱?”“大概一美元。”他回答。“你能将它卖到两美元吗?”父亲用探询的目光看着他。“傻子才会买!”他赌着气说。父亲的目光真诚又透着渴求:“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要是你卖掉了,也算帮了我和你的妈妈。”他这才点了点头:“我可以试一试,但是不一定能卖掉。”他很小心地把衣服洗衣净,没有熨斗,他就用刷子把衣服刷平,铺在一块平板上阴干。第二天,他带着这件衣服来到一个人流密集的地铁站,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叫卖,他终于卖出了这件衣服。
  ③过了十多天,父亲突然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想想,这件衣服怎样才能卖到二十美元?”怎么可能?这么一件旧衣服怎么能卖到二十美元,他最多只值两美元。“你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父亲启发他,“好好想想,总会有办法的。”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请自己学画画的表哥在衣服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唐老鸭与一只顽皮的米老鼠。他选择在一个贵族子弟学校的门口叫卖。不一会儿,一 个开车接少爷放学的管家为他的小少爷买下了这件衣服。那个十来岁的孩子十分喜爱衣服上的图案,一高兴,又给了他五美元的小费。二十五美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④回到家后,父亲又递给他一件旧衣服:“你能把他卖到两百美元吗?”父亲目光深邃,像一口老井幽幽地闪着光。这一回 ,他没有犹疑,他沉静地接过了衣服,开始了思索。
  ⑤两个月后,机会终于来了。当红电影《霹雳娇娃》的女主演拉佛西来到了纽约宣传。记者招待会结束后,他猛地推开身边的保安,扑到了拉佛西身边,举着旧衣服请她签个名。拉佛西先是一愣,但是马上就笑了①。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纯真的孩子。拉佛西流畅地签完名。
  ⑥他笑了②,黝黑的面庞,洁白的牙齿:“拉佛西女士,我能把这件衣服卖掉吗?”“当然,这是你的衣服,怎么处理完全是你的自由!”他“哈”的 一声欢呼起来:“拉佛西小姐亲笔签名的运动衫,售价两百美元!”能过现场竞价,一名石油商人以一千两百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这件运动衫。
  ⑦回到家里,他和父亲,还有一大家人陷入了狂欢。父亲感动得泪水横流,不断地亲吻着他的额头:“我原本打算,你 要是卖不掉,我就派人买下这件衣服。没想到你真的做到了!你真棒!我的孩子,你真的很棒……”父亲接着说道,“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就在这一刹那间,他的心中,有一轮灿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
  ⑧从此,他开始努力地学习,刻苦地锻炼,时刻对未来充满着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叫——迈克尔?乔丹!(选自《读写月报》,2011,4,有删改)
1.试分析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处“笑了”,其内涵不同,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他的心中,有一轮灿 烂的太阳升了起来,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三次让儿子去卖衣服,其目的是什么?父亲的用意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物形象探究:有人认为本文主人公是儿子,有人认为是父亲,还有人认为是父亲和儿子。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颤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2008.1)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两次问“你在伞里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妈妈;女儿两次“响亮而干脆的回答‘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女儿。
3.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理解“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梯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个描写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儿子脸上怎样的神情?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事中的爸爸与文中的爸爸,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简要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四个字的短语在横线上补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
⑴(     )  议种瘪种  ⑵(     )  给儿新生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农民为什么要做出“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