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的价格佚名        (1)苔丝八岁那年就已经很懂事了。有一天,她听见爸爸妈妈在说她弟弟安德鲁的事。她只听到说弟弟病得很重,而家里一点钱也没有了。他们下

奇迹的价格佚名        (1)苔丝八岁那年就已经很懂事了。有一天,她听见爸爸妈妈在说她弟弟安德鲁的事。她只听到说弟弟病得很重,而家里一点钱也没有了。他们下

题型:重庆市期末题难度:来源:

奇迹的价格
佚名

        (1)苔丝八岁那年就已经很懂事了。有一天,她听见爸爸妈妈在说她弟弟安德鲁的事。她只听到说弟弟病得很重,而家里一点钱也没有了。他们下个月就得搬到公寓楼去住,因为爸爸已经付不起医药费和房子的月供了。现在弟弟需要接受一个费用昂贵的手术才有可能保住性命,可是看起来没有人会借钱给他们。她听见爸爸用绝望的口气,轻轻地对泪痕满面的母亲叹道:“现在只有奇迹才能救得了他。”
       (2)苔丝走到自己的卧室,从壁橱里一个隐蔽的地方翻出一只玻璃果酱罐子。她把里面所有的零钱都倒出来摊在地板上,仔细地数起来。数了三遍结果都一样。总数必须得相同,不能出半点错。她小心翼翼地把硬币放回罐子里,旋上盖子,然后溜出后门,向六个街区外的药店走去,那家店门上有一个很大的红色的印第安酋长标志。
       (3)她耐心地等着药剂师过来招呼,可是那时他太忙了。苔丝扭动双脚在地面上摩擦着,弄出很大的声响来,没人理她。她使劲用最招人厌烦的声音清了清嗓子,还是没用。
       (4)最后她从罐子里取出一枚25美分的硬币,猛地往玻璃柜台上一拍。这次奏效了。“噢,你想要什么?”药剂师问道,“我正跟我从芝加哥来的弟弟说话呢,我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他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等苔丝回答他。
       (5)“嗯,我想跟你讲讲我弟弟的事,”苔丝也用同样生气的语调回敬他,“他病得非常、非常重……所以我想买一个奇迹。”
       (6)“你说什么?”药剂师问。
       (7)“他的名字叫安德鲁,他的脑子里长了一个坏东西。爸爸说现在只有奇迹才能救得了他。那奇迹多少钱一个呢?”
       (8)“小姑娘,我们这没有奇迹卖,非常抱歉,我帮不了你。”药剂师说,声音稍微柔和了下来。
       (9)“你听我说,我付得起钱。要是不够的话,我再去拿。你只要告诉我一个奇迹要多少钱。”
       (10)那个药剂师的弟弟穿着非常体面。他弯下腰,问这个小姑娘:“你弟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奇迹呢?”
       (11)“我不知道,”苔丝的眼泪涌了出来,“我只知道他病得很重,妈妈说他需要动手术,可是爸爸拿不出钱,所以我想用自己的钱。”
       (12)“你带了多少钱?”那个从芝加哥来的人问道。“一美元十一美分。”苔丝回答,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现在只有这么多,不过需要的话我还可以再去拿。”
       (13)“哇,真是太巧了,”那人笑了起来,“一美元十一美分,给弟弟用的奇迹正好是这个价格。”
       (14)他一手接过钱,用另一只手抓过她的手,说:“带我去你家,我要看看你弟弟的情况,见见你的父母。看看我这儿是不是有你需要的奇迹。”
       (15)那个穿着体面的人叫卡尔顿·阿姆斯特朗,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他免费给安德鲁做了手术,没过多久安德鲁就痊愈回家了。
        (16)事后,苔丝的父母开心地谈到过去,那一连串事情的发生才让他们有了今天。“那天的手术,”她母亲小声说,“的确是个奇迹,我真想知道那得花多少钱。”
        (17)苔丝露出一丝微笑,她知道奇迹的准确价格是--一美元十一美分,再加上一个孩子执着的信念。

(选自《读写舫》)

1.从全文来看,“药剂师”这个人物并非主人公,那作者安排这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2.有同学依据第(3)(4)(5)段画线的语句认为苔丝是个不懂礼貌的孩子,你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3.苔丝父母口中的“奇迹”与苔丝所认为的“奇迹”一样吗?请结合文意加以阐释。
                                                                                                                                                            
                                                                                                                                                           

4.文章中的“奇迹”主要是由哪些人创造的,他们用什么创造了“奇迹”?
                                                                                                                                                           
5.爸爸用绝望的口气,轻轻地对泪痕满面的母亲感叹现在只有奇迹才能救得了弟弟的话被苔丝听见。请你站在苔丝的角度写出她的心理活动。(20字左右)
                                                                                                                                                             
6.“奇迹”真的可以用钱买到吗?请联系本文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 药店里的这个药剂师在文中属于次要人物(或穿针引线),通过他对小女孩前后态度的变化有利地衬托了小姑娘的形象,自然地引出药剂师这个形象,结构上起到了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我不同意这个看法。这不能被认为苔丝是不懂礼貌的。她是为了引起医生的注意才这么做的,这正是她着急为弟弟买到药品“奇迹”的体现,表现出了她对弟弟的爱。
3.父母眼中的“奇迹”是指超出意料之外的,弟弟的病能够痊愈;苔丝眼中的“奇迹”是一种具有奇特功效得药物(或者是一种能够使弟弟痊愈的药)。(意思相近即可)
4.文中的“奇迹”主要是由神经科医生和苔丝创造的,他们用爱心创造了奇迹。(意思相近即可)
5.运用第一人称,能表现出苔丝的焦急、积极为弟弟想办法的心理,语句通顺,字数符合要求就可得全分。
6.能够联系本文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皆可。
举一反三
       他拿走了她几乎所有的旧东西——旧衣服、各种各样的物品、狐皮大衣,卖了七百卢布。他把这笔钱都给了他的教子,吃利息去了。他的教子是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 他丧失了最后一点儿廉耻心,吝啬到了疯狂的程度。   
       他几乎寻遍了以前的每一个老朋友,逐一向他们诉苦、乞求,说孩子弄得他一文不名,行行好吧,给点钱! 他利用人家以前对他的尊敬,弄了一大笔钱,他拿着这一把大票子,像逗小孩似地在外祖母鼻子尖儿前晃悠:   
       “傻瓜,看见了没有,这是什么?人家可是一分钱也不会给你!”   
        他把所有这些钱都给了一个毛皮匠和这个毛皮匠老板的妹妹,他要吃利息。   
        家里花钱上是严格分开的,今天外祖母买菜做饭,明天就是外祖父。
        该外祖父做饭的时候,吃得就特别差。而外祖母则总是买最好的肉。   
        茶叶和糖也分开了,但是煮茶是在一个茶壶里,到这时候外祖父就会惊慌地说: “慢,我看看,你放多少茶叶?” 他仔细地数着茶叶,然后说: “你的茶叶比我的要碎点儿,我的叶子大,所以我要少放点儿!”   
        他还特别注意倒在两个碗里的茶的茶色和浓度,份量当然更在仔细考察之列。   
       “最后一杯给你吧?” 外祖母在把茶倒净以前说。   
        外祖父说:“好吧!”   
        圣像前长明灯的灯油也是各买各的。 在共同生活了五十年以后,竟然走到了这一步! 看着外祖父的所作所为,我感到又好笑又令人生厌,而外祖母则只觉得可笑。 “人越老越糊涂!” “八十岁的人了,就会倒退八十年,让他这么干下去吧,看谁倒楣!” “咱们俩的面包我们来挣!”
        我也开始挣钱了。   
        逢节假日就走街串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片儿、烂纸和钉子。   
        把一普特破布烂纸卖给旧货商可得20个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十戈比或着八个戈比。 平常放了学也去捡,星期天去卖,一下子能得三十到五十个戈比,运气好的时候还要多。   
       每次外祖母接过我的钱,都会急忙塞到裙子的口袋里,夸奖说: “真能干,好孩子! “咱们俩完全可以养活好自己!”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似的大鼻子尖上。
1.上面文段选自《               》,作者是__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_
2.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写出外祖父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之后,我与外祖母生活的情景,从“我”的眼中看,外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结尾写外祖母接过我挣的钱之后哭了,外祖母为什么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给下列词语注音。
     踊跃(       )(       )      蹿(       )
2、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般尾跑去了。”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一处是侧面描写?找出有关语句并把它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5、从课文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有怎样的感情?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节选《斑羚飞渡》

        ①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公斑羚朝那拨年轻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一只半大的斑羚应声走了出来。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后退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起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老斑羚紧跟在半大斑羚后面,头一勾,也从悬崖上蹿跃出去;这一老一少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半大斑羚角度稍高些,老斑羚角度稍低些,等于是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我吃了一惊,怎么,自***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想不到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已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②试跳成功。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③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④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一条生存的道路。
       ⑤绝大部分老斑羚都用高超的跳跃技艺,帮助年轻斑羚平安地飞渡到对岸的山峰。只有一头衰老的母斑羚,在和一只小斑羚空中衔接时,大概力不从心,没能让小斑羚踩上自己的背,一老一小一起坠进深渊。
        ⑥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1.文中老斑羚“示意性地咩了一声”的特殊含义是什么?
                                                                                                                                                      
2.画线句采用了什么句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
                                                                                                                                                    
4.为了族群的生存而甘愿牺牲自己,自然界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社戏(节选)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将选段分为三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明。文中详写的那个层次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回望”一词在文中结构上起________作用。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 和_______(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________。
3.“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4.用“           ”在文中划出表现阿发憨厚无私的句子。
5.从文中双喜的所言所思,可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
6.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陕西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辈子,你不要再做我的孩子!
合 欢

       ①黄昏浅浅的光影里,瘦瘦的少年戴着围裙正在做饭。倒适量的油,放细细的葱花、姜丝,放洗净切好的蔬菜,熟练地翻炒……站在那里看着他的背影,恍然觉得,他还是那个幼小的孩子,淘气,爱到处跑,惹是生非,用男孩子特有的方式撒娇。 
       ②他是什么时候长大的呢?现在他几岁?要到腊月才是18岁生日吧,我回来时在街上碰到和他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在广场上玩滑板,玩赛车,或者约了去书店、去影院……我知道还有许多和他一般大的孩子正在家里打游戏,或者做功课、看书……他们的母亲在为他们做着可口的饭菜。不像他,8年前,就开始自己做饭了。我曾经以为会给他幸福生活,让他这一生可以温暖幸福,虽然不见得大富大贵,至少会衣食无忧。l8年前,他来到这个世界上那天,我在心里面认真地立下了这样的誓言。
       ③生活那么不遂人愿,好好的厂子,说散就散了。两个人一同失去了工作。也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话,因为生活的茫然和困惑,我们开始相互抱怨、争执,不顾年幼的他因为这样的家庭争端而害怕。终于,家也说散就散了,留下了不足60平方米的家,800元的积蓄,还有快要读小学的他。当然,我会要他,不管生活如何,我不会放弃他。
       ④对这样的变故,他很快明白了什么,有一天放学回来忽然问我:“妈,你是不是下岗了?是不是和爸爸离婚?他不要咱们了,对吗?”“写作业去!”我没好气地冲他喊了一嗓子。他耸耸肩,说:“妈,你别生气了,反正咱们还在一起。”然后他不等我说什么,就飞快地冲进了他的小屋。我愣了半天,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点都不了解他,忽视了他的成长。
       ⑤终于找了份工作,在一家私人的超市里收款,待遇并不比以前差,但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晚上9点才下班,这样我没有办法回家给他做晚饭。 
       ⑥开始上班的那天早上,多给了他两块钱,让他在外面吃饭。他把钱接过去塞进书包,然后检查是否带好了钥匙,说,没问题的。 
       ⑦第一个晚上,终于熬到了下班,因为担心着他,疾步地朝家里走。在路口的转弯处他却忽然跳了出来,把我吓了一跳。 
       ⑧家离我上班的超市有两站路,那么晚了,他一个人跑过来,心头一紧,劈头冲他就是一顿骂。他也不辩解,手放在背后,低着毛茸茸的小脑袋听我数落完,把手拿到身前说,没事,我有武器!说着把一根不长但很结实的小木棍舞动了两下,我不怕坏人,我是来接你的。嗓子一下子被什么噎住了,他仰着的小脸脏乎乎的,钥匙还挂在胸前晃晃荡荡。我再也说不出话来,牵过他的小手,两个人朝家里走。
       ⑨他做的第一顿饭是蒸鸡蛋。他很认真地学,拿个小本子记我说过的,几个鸡蛋,放多少水,多少盐,搅到什么程度……只当他是小孩子的新鲜好奇,却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回来,他仰着小脸无比兴奋地对我说,妈,看我做的鸡蛋羹,你尝尝吧。然后把它端到我面前,很期待地看着我。
       ⑩看着那水汪汪的鸡蛋羹,他的鼻子一扇一扇,左侧有两块小小的灰尘,我笑了。然后,我低头尝了一口,他放多了盐,太咸了,吃着那碗被他命名为“鲁阳式”的鸡蛋羹,眼泪忽然扑簌簌地掉了下来。 
      那天起,只要有时间,他就缠着我教他做饭。他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关于厨房的一切注意事项,包括先关什么后关什么……那个暑假,不到l0岁的他学会了煮面条、煮水饺、炒鸡蛋、烧稀饭,渐渐做得有模有样。最让我吃惊的是,在不久后我生日时,他竟然为我做了一份粗糙的手擀面,面很厚,粘在一起,有些地方没有煮熟……他打电话问了几百公里外我的母亲,知道这是我最爱吃的。那碗依旧被他命名为“鲁阳式”的手擀面带给我的不是感动,而是伤感。我不希望他这样,过早地承担起生活里这些琐碎的内容,曾经,我想过我愿意替他承担一辈子,而现在,是他在为我这样做。
       那个暑假过后,他不再在外面吃饭,而是自己做,然后吃一半给我留一半当宵夜。我更加努力,并希望有机会换一份更好的工作,可以有时间照顾他。休假的那天,我带他去游乐园,已经很久没带他出去放纵地玩过了。他很开心,换了新衣服,但在路上,又问我,会不会花很多钱?我按了按他的小脑袋,让他以后不要想不该想的问题。他吐了吐舌头。下了车在路口,碰到他同学的母亲,问:“鲁阳,为什么没去参加班里的夏令营啊?”我诧异地问他:“是不是因为要交钱?”半天,他点了点头。我没有再问下去,也没有责备他,只是在那天让他玩遍了所有的娱乐项目,花光了我口袋里所有的钱。最后剩下两块钱,给他买了一盒酸奶。回家的7站路,我们走着回去的。他一直走在我的左边,高过了我的肩,像个小男子汉。
       我终于换了工作,他读中学了,我希望可以多一点时间照顾他,只是收入不如从前。他没有电脑,没有那种张扬的赛车,没有名牌的衣服,也不能奢侈地喊上同学庆祝自己的生日……他始终走在同龄人的边缘,因为我给不起他这些。虽然他从不抱怨,却是一个母亲不能释怀的亏欠。
       过了40岁,我的身体渐渐不如从前,腰部开始出现疼痛的症状。在他的催促下检查,结果是严重的腰部劳损,不是急症,但治疗起来很麻烦,不能劳累,需要辅助的按摩或牵引治疗,医生建议适当做运动。他开始在每天早上更早地起来,喊了我去散步,他也不再让我做饭,每天早上上学前把中午的饭也做好,读到高中的他,已是个熟练的厨房操作工了,会做多样饭菜。然后等他下午放学,回来给我们做晚饭。他像我的家长,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常常不知道,该对他说些什么,他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可以说呢?
       转眼,他参加了高考,没有要我陪同,一切自己应对得从从容容。考试完毕,跟我聊起作文试题,说:“我在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下辈子,希望我还做她的孩子。妈,很煽情吧?”
       我没有跟他一同笑,想着他写下的这句话。好半天,我抬起头认真地看着他,慢慢地说,儿子,下辈子,希望你不再遇见我,不要再做我的孩子。下辈子,我想你出生在另外一个幸福富有的家庭,被他们爱和照顾,应有尽有,过真正美好的生活。 
        他哭了,我也哭了。

(摘自《都市文萃》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下辈子,你不要再做我的孩子!”表达了“鲁阳母亲”怎样的情感?
     答:                                                                                                                                          
2、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倒适量的油,放细细的葱花、姜丝,放洗净切好的蔬菜,熟练地翻炒”当中,能不能将划线的词语删去,为什么?
     答:                                                                                                                                             
                                                                                                                                                         

3、第三自然段说“生活那么不遂人愿”,结合全文说说,鲁阳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不遂人愿”的地方。
     答:                                                                                                                                             
4、结合全文,谈谈“鲁阳”都有哪些令人可敬的品质。
     答:                                                                                                                                              
5、以下是本文在网上发表后,几位网友的回帖,请你读完全文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本文回一个帖(40字左右)。
     回帖一: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对孩子来说,是有些残酷,但是他成年后一样要面对很多的挫折和磨难,这不是一个幸福富有的家庭完全能够代替他承受的。因为生活的艰辛,他更懂得爱你,更懂得回馈,更加坚强和有责任感,这对他以后的生活来说,是无穷的财富。
     回帖二:文章真的很感人,要是文中的妈妈能够在生活的重担面前,乐观一些,让生活的色彩鲜亮起来可能会更好。
     回帖三:我觉得鲁阳妈妈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你给了儿子世界上最好的两样东西——独立的意志和感恩的心。
     回帖四: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