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消息: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聚集了近十万人的天安门

人民网消息: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聚集了近十万人的天安门

题型:湖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人民网消息: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聚集了近十万人的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霎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面对广场上的半旗向四川汶川地震遇难者致哀,静穆肃立。人群中,有人眼里泛着晶莹的泪花,有人胸前佩着洁白的花朵,有人手捧着簇簇淡黄的菊花,还有许多人握着鲜红的国旗。
       广场旁,十里长安街上,鸣笛长啸不止,声声叩击着人们的心。 
       默哀毕,不知谁高喊了一声“中国万岁”,这从心底发出来的声音,得到所有人的共鸣,大家挥着手、流着泪热烈响应着。“中国万岁!中国加油!”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从国旗下向着四周荡去,一会儿就传遍整个广场,传向远方。
      “汶川,挺住!”“四川,挺住!”“中国,加油!”人们用这些自发制作的小标语,表达着和远方灾区同胞血脉相连的心声。“这一刻我们和那些受灾的人们一起感到痛心,这些天一想到这事儿就忍不住流泪。”专程从家里来广场上参加默哀仪式的王景菊老人禁不住又热泪盈眶。旁边,他老伴杨明志接过话说:“                                        ,愿生者坚强。我们相信,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及与灾难的抗争后,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定会凝聚起更强大的力量,去建设未来更美好的生活。”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1、请为这则新闻开头空白处加一句导语,以归纳其主要内容。 
2、请根据上下文语境为文中第二条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和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文中人们为什么持白花、菊花和国旗来参加这次追悼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年年初,在一部电影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群爱国青年的一句台词“中国不能亡!”让我泪流满面,今天,在经历了5.12地震之后,我们更有理由说:“中国永远不会亡!”请结合下面的资料,写出你的发现,用来回答为什么“中国永远不会亡!”
       材料一: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下午4时40分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专机就在北京起飞前往余震不断的四川,并在飞机上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命令举全国之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材料二: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0余万大军克服天气恶劣、路途艰险、余震不断等重重困难,空投、机降、徒步、涉水,多路突进,以最快速度奔赴救灾现场,解救受困群众,抢救转移灾民20多万人,紧急空运空投物资器材,抢修打通灾区道路,发挥了主力军和突击队的重大作用。
       材料三:灾难发生之后,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海内外华人华侨,不分民族,不分贫富,不分信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最大努力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问及原因,许多人回答: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儿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报道,在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中,德阳市东汽中学快50岁的教师谭千秋,在地震到来时,果敢而坚毅地张开双臂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身下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而他却永远地张开着双臂走了……(2008年5月14日新华网)有人提议,要为谭老师立雕塑,让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怎样设计这个雕塑?请描述一下你所设计的雕塑及意义。
雕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十九日下午,首都十万群众在天安门集会表达对死难同胞的哀悼。(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参考:愿死者安息。
3、持白花菊花是因为在我国丧葬习俗中有借白花的素淡、菊花的高洁来表达对死者的敬重和哀悼,持国旗是因为借此来表达最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4、(1)我们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2)有人民子弟兵做我们的坚强后盾;
     (3)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鼎力支持;
     (4)有许许多多在危急时刻坚守岗位的英雄儿女。
5、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头是昂扬的,目光是仁慈的、两臂青筋暴绽、肌肉凸显,痛苦藏在他的内心。
      张开双臂呵护的不止是四个学生,更是祖国的未来。昂扬的头表达的是面对死亡的不屈与不悔。用谭千秋老师的临终身姿做雕塑,必将长久地纯净着人们的心灵,鼓励着民众战胜多种困苦、走向光辉的未来!
(答案意思对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题型:北京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女代表的“空中议案”
       据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 ①3月1日,出席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新疆代表团的女代表在来京的飞机上,便开始讨论确定了提交今年人代会的一件议案,被同行的代表称之为“空中议案”。 
       ②全国妇联副主席玛依努力尔·哈斯木代表在飞机从乌鲁木齐起飞不到20分钟,便来到努力尔尼沙·吾甫尔、卓哈拉·司马义和艾孜再姆·艾买提等女代表的座位旁,商议教育问题。去年和今年初曾到喀什、伊犁等6个地区视察教育情况的玛依努尔·哈斯木代表说:“自治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适龄儿童都入了学,但在偏远的山区和贫困地区仍有不少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增加教育经费,进一步重视农村牧区的教育。“在新疆邮电学校任教学教研组长的女代表努尔尼沙·吾甫尔还提议说:“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偏远山区和牧区的教育情况全面普查,制定规划和措施,使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得到全面落实。” 
       ③你一言,我一句,在机舱内的代表都谈起了教育问题。
       ④到依努尔·哈斯木代表站起来,对其他代表说:“男同胞怎么样,是否加入我们的行列?” 
       ⑤“同意,我签名。”许多代表举手说。女代表发起的“空中议案”就这样诞生了。
1.从消息的结构上看①段是                                   部分。
2.①段的作用是:                                                            。
3.为什么标题中说这项提案是“空中议案”?这样拟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                                                                                  
4.这条议案的主要内容是:建议                           ,建议                                 。
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该句的定语,这个定语加在人名之前有什么作用?
     答:                                                                                                                                     
6.②段已经叙述清楚了整个事件,为什么还要写③④两段?
     答: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下面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 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
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一般新闻常用的标题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
_____________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_______________,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__段是背景介绍,它在新闻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透露出哪两点信息?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完成(1)-(4)题。
       6月1日下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大使缓缓地走出联合国总部会议厅,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面色严俊地说:“‘四国联盟’(日本、德国、印度、巴西)提出要求增加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决议草案危害联合国的改革进程,如果四国下周将这一决议草案付诸表决,中国将投票反对。”面对咄逼人,志在必得甚至摆出一副已然“入常”架势的日本,中国怎能容忍一个还在不断挑衅历史并拒不道歉的国家进入“世界的决策层”?王光亚大使的表态让中国网民欣喜若狂,他们打出这样一个帖子:“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后,现在终于进入‘硬起来’的新时代了!”
①给划线字注音:          咄逼人(           )
②找出下面的错别字并更正。
     面色严俊     更正:                                  
③请列举选文中体现中国终于进入‘硬起来’新时代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后,祖国大陆决定向台湾赠送一对大熊猫。现请你为这一对熊猫分别取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并简要解说命名理由。
    取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结合课文内容,简答下列问题。  
1.“又传来狗的叫声,还有人的叫喊:‘别放走它!’有人从商店里探出头来,脸上还带着睡意。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分析“钻”字的含义? 
                                                                                                                                          
2.“《水经柱》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体会并分析“大约”、“可能”两个词的作用:                                                                             
                                                                                                                                                            
 
3.“死海不死”、“死海真的要死了”。   
      分析三个“死”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4.下面是报纸中一篇新闻的标题,请分别指出①、②、③行各是什么名称的标题。(主标、副标、引标)
  ① 在今日的中华大地上   
       ② 希望工程充满希望   
       ③ ——记希望工程河北十日行   
       ①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