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甲)两只表在双方的统帅手中,像小鸟的心脏似的嘀嗒嘀嗒地响。这轻轻的钟表声超过所有震天的吼叫声。拿破仑和威灵顿各自拿着自己的计时器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甲)两只表在双方的统帅手中,像小鸟的心脏似的嘀嗒嘀嗒地响。这轻轻的钟表声超过所有震天的吼叫声。拿破仑和威灵顿各自拿着自己的计时器,数着每一小时,每一分钟,计算着还有多少时间,最后的决定性的增援部队就该到达了。威灵顿知道布吕歇尔就在附近。而拿破仑则希望格鲁希也在附近。现在双方都已没有后备部队了。谁的增援部队先到,谁就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 (乙)那关键的一秒种就是这样进行了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1、甲、乙两段的表达方式分别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为主,从内容上看,这两段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甲段中找出一个细节描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段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其中的一个方面,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记叙、议论、甲段的具体叙事为乙段的议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乙段的议论是对甲段叙事意义的揭示和升华。 2、示例:甲段第一句,通过秒钟声音之大的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两军统帅焦灼的心情和盼望援军的到来,反衬了格鲁希贴误战机的惨痛教训。 3、“略”。(点拨:从珍惜稍纵即失的时机、人才素质、美德的认识等方面等自己的感受。) |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
斯文尼的证词 |
退役美国空军将领斯文尼于2004年7月15日在美国东部去世,终年84岁。 1945年8月9日,斯文尼驾驶B-29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共造成大约7万人死亡。斯文尼曾于1995年5月11日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揭露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本质及其暴行。 ①在战败50年后,日本***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在实质上是一回事!整整几代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干了些什么。这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日本需要道歉。 ②经常有人问我,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不是出于报复,是不是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在此让我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那就是我们故意选择人口密集的城市轰炸。 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 在这两个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 ③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不仅两国,而且是世界。我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我不希望我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止战争。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④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与自己相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⑤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⑥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后一次。 1.在②段中作者说要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偏见,这个“事实”、“偏见”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这样一个问题”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首句“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真相”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几段中,作者多次说“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没有感到高兴”、“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等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
回忆录(片段) |
爷爷离休后,专心写起了回忆录。他究竟写些什么呢?他从未给我讲过他的战斗故事。我只从奶奶那里知道,他负过五次伤,立了八次功。这天下午,爷爷在客厅里接待老战友吴爷爷,我趁机溜进了他的书房。写字台上摆着一沓手稿,我急切地读起来: |
一、我第一次参战 |
194×年×月×日,我所在的连要为掩护大部队打阻击。我们埋伏在一片树林里,等着敌人上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才17岁。我心中非常害怕。 枪子儿一响,我腿肚子转开筋了。看到身旁血肉模糊的死伤战士,我直打哆嗦。突然,连长向这边喊道:“李三,你立即背吴参谋下火线,赶上大部队!” 我叫李山,旁边的一位战士才叫李三。我真羡慕他有这样的好运,可是他却看看连长,又望望我,显然没弄明白是命令他还是命令我。我竟陡然一阵狂喜,立即跳起来答道:“是!”背起腿上负了伤的吴参谋便跑。路上,我中了颗冷弹,但我还是背着吴参谋追上了大部队。 一个月后,竟授予了我二等功!因为我护送的吴参谋带给大部队一个重要情报,使我军取得了一次大捷。可是我们全连在阻击战中都牺牲了。李三那份死原是我的。我心里难受极了,却昧着良心没有向上级报告实情。只是暗暗发誓,要赎回自己的罪过。 以后,我又参加过多次战斗。我被负罪感折磨着,放弃了怕死的念头,也打算牺牲在战场上,但活了下来。于是,我又认定自己不该死,竟渐渐减轻了负罪感,以致完全忘却了。 现在,党让我们写写自己革命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我却又忆起了这件事,并且又被折磨得受不了啦。这是我革命的第一步,也是我对不起革命的第一次,虽然并无多大价值,但我不写出来,便会再一次对不起革命,这比死还要可怕…… 书房的门响了。我连忙跨到书柜前,装作在找什么书。我17岁的大脑乱糟糟的。 两位老人走进来,坐在写字台旁的两张藤椅里。半天,吴爷爷才情恳意切地说:“老李,稿子我就不看了。你更不必拿到杂志上去发表。我就不相信,你当时会那样怕死。我也不能证明,你们连长叫的是李三还是李山。我只知道,你把我背下了火线,我送到了重要情报,你负了伤。” “那是你不熟悉我们连的情况。”爷爷沉重地说,“可是,我的耳朵听得清清楚楚。” “万一听错了呢?” 爷爷似乎被问住了,但少顷又说:“即使听错了,我当时心里也确实是那么想的。这可是真的,我想忘也忘不掉。” “这……也没有见过,谁去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怕死呀!你还要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形象负责嘛。”吴爷爷显然很生气了。 我走到写字台前,想重读一遍回忆录第一节,然后再接着读下去。 1.爷爷明明是一名战斗英雄,为什么回忆录的第一节却写自己第一次打仗时怕死离阵?表现了爷爷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爷爷对爷爷的回忆录持什么态度?写吴爷爷的态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爷爷的描写主要用了__________的方法。请举一个文中的例子,分析这种方法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战争洗礼的爷爷和对战争充满好奇的“我”在吴爷爷走后,会有怎样的一番交谈呢?请设想并写出祖孙间的几句对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1.文中写出托尔斯泰面容具有怎样的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表情?(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提到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直接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我不能走” |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寿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难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千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我父亲诞生18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你认为“我不能走”这个标题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不能走”这句话体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气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摄制《邓稼先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_________,接着_________,最后终于__________。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把下面的三个词语的序号填入选文的空白处。 A.有点忧虑 B.愈来愈不安 C.充满信心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处__________描写,表现出了斯科特上校______________。 3.斯科特为什么要将“我的妻子”划去,在上面补写可怕的“我的遗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